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张思之:中国律师的荣耀和良心
1张思之:中国律师的荣耀和良心作者:张思之,晓虹来源:腾讯新闻-《大师》第16期来源日期:2010-4-17本站发布时间:2010-4-178:36:44是谁在改变我们的世界,告诉您一位不为人知的大师嘉宾简介:张思之(1927年11月-),中国北京市吴栾赵阎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北京市义派律师事务所名誉理事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导语】今年已经82岁的他,是中国当下声望最高的律师;他的命运跌宕起伏,一生几乎经历了新中国法制进程中的所有重大事件;他被称为是中国律师的荣耀和良心,受到几乎众口一辞的崇敬和景仰;他一身胆气,不畏权势,只向真理低头;本期大师,揭秘大律师张思之的传奇人生。【解说】这是一次穿越那些隐晦的历史、揭开那些事件的本源并且注定会拷问良知的访谈,那些在坊间流传的关于张思之的人生传奇,我们必须要听这位老人当面娓娓道出。访谈是在位于长安街不远的一所高层公寓的办公室里进行的,由于找到他家里请他打官司的人2太多,张思之大部分时间躲在这里工作,据说由于不胜其扰,不久还要搬家。晓虹:你不愿意人家找到你吗?张思之:我是这样想的。特别是外地老远千里迢迢也跑来了,人家拿你当成一根稻草,你拒人以千里之外。拒之以门外,于心不忍。我怎么跟他讲,我说你找我,我可以坦白地告诉你,我什么事情也给你办不了,我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不信啊。人家到北京来了,你是北京啊。晓虹:你是张思之啊。张思之:你是张思之啊。是啊,所以说我怎么办呢?我只能起安抚的作用,了不起我帮他写一个申诉,写一个申诉材料。或者说你自己写一个申诉材料,我帮你改一改。我现在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解说】张思之成了很多案件当事人的救命稻草,尤其是那些很多律师都不愿碰触的所谓“冤案”。人们普遍认为,张思之的声名鹊起于“两案”辩护,尽管那是一场根本不可能胜诉并且也不会带来好名声的案件辩护。1980年,中央做出了公开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决定,时年53岁,刚刚从北京市垂杨柳二中教书的岗位上回归律师职业的张思之,被推上了这场历史审判的舞台,并受命担任辩护组组长的工作。3评价:当了一辈子的驯服工具晓虹:那当时是怎么就决定让您做这个“两案”的那个组长的?张思之:1980年的时候,我们北京市选举,选举律师协会的领导班子。那个时候,我是被选为他们的常务副会长的,主管业务了。另外,还领导了一个法律顾问处,那个时候北京只有一个法律顾问处。所以,实际上北京市的律师业务,担子在我身上,我被他们称为是北京市的律师头儿。那么在1980年的时候,中央决定要审四人帮,又决定审四人帮的时候,还要有律师的介入,那么司法部就给北京派了任务。从北京要四个专职律师负责“两案”的审判。那么,司法部通过北京市司法局的党组,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而且,是讲得很清楚的,这四个人里面,你必须参加,而且是由你带队,另外你找三个人。那我就没话讲了。因为这个实际上这是一种,一种组织决定嘛。晓虹:对,政治任务。张思之:政治任务嘛,我是这样子参加的这个“两案”的审判。那么我们到了司法部去报到以后,当时告诉我们的明确的我们的所谓的辩护组负责人是陈守一老师。陈守一呢,是北大法律系主任,是个老革命。但是没想到什么呢?他坚持不干,说什么不做。那么当时的司法部就是主管这个“两案”的部长,叫陈卓的。陈卓说咱们俩一道去请他来,我们不是跑了一次、两次、三次、五次,最后怎么说也不4行。因为马上要上阵了,他老人家还不归队,最后我们就不好办。所以临时,那只好是算了。这个任务只有落到你头上了。因为这个落在我头上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当时我们这个,这个辩护组一共是17个人,加上陈守一陈老师18个人。这17个人里面,真正的专职律师只有6个。这6个人里面,4个是北京的,2个是上海的。上海的一个是韩大杰,韩大杰他是民盟的,民主人士。另外他的一个助手张忠也是民盟的,两个民盟的。那你知道,我们的规矩是,像这样的事情没有党员哪行啊?我既是专职律师,我又是个党员,那你说,这个负责人你不做还有谁做呢?是这么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好像就是。晓虹:但是也接下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张思之:那当然是,那当然是。晓虹:你没有想过法子把它推掉吗?张思之:没有想,没有想。因为在我的心目当中,只要是任务,只要是组织给的任务,我都应当努力去完成它,那个时候是真的是这么个心态。我是当了一辈子,不要看我咋咋呼呼的,我这一辈子的驯服工具,我跟你讲,真的驯服,让我干什么,干什么,太忠实了。至于说有些想法,那你要允许啊,对不对。你不能说我连思想也没有了,我连想法都没有了,那怎么可以呢?5【解说】一开始,张思之被指派去征求江青的意见,要担任她的辩护律师,在秦城监狱,张思之被江青当面拒绝。随后,他便被指派给李作鹏辩护。当时司法部对辩护律师的要求是事实和定性不能动,但张思之还是通过自己的辩护,为李作鹏抹去了两条罪状。李作鹏案:他说我敲的是边鼓晓虹:但李作鹏后来你给他把两条罪名给去掉了。一个是另立党中央,再一个就是说企图谋杀毛泽东,这是很重要的罪名。张思之:对,因为当时这两条之所以现在还值得提出来是因为我们接办两案的时候,司法部对我们是有要求的。司法部的工作原则就是要求我们事实不能动。因为讲的理由很充分,说经过那么多人,审查了那么多年这都是铁打的了。绝对错不了的。事实你们不要动就不能动。那但是我们看了案卷之后,我们觉得不能不动,因为它不是事实,所以我们还是动了。那么我们动了,最后最高法院还是接受我们的意见。这证明我们对了,我们动的还是必要的。晓虹:那李作鹏对后来的结果满意吗?张思之:总得来说不太满意。所以他讲,他说你是敲着那个边鼓了,没有敲到鼓心上去。当然他有他的道理。因为之所以没有敲到鼓心,估计他认为他也不是反革命。是不是?而你们说我是反革命,只是说没有这两条,他当然心里不舒服了。6【解说】无论是站在审判的一方,还是站在辩护的一方,“两案”审判这一政治事件的发生都对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作为参与其中的一个小小律师,张思之无法超脱当时的政治背景,他甚至无法超脱由此带来的“为坏人辩护”的名声。晓虹:当时你对接这个事情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感呢?你作为这个“两案”的这个,辩护组组长?张思之:第一,当时的思想啊,当时的思想,就认为审判四人帮呢,是正当的,是正确的。他们这些人是坏蛋,确实该审。晓虹:但是你就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去了?张思之:对啊。第二,因为它客观上它需要,需要它有辩护人。那我们只能承担这样的角色了。晓虹:总要有人去干的?张思之:总要有人去干的。晓虹:当时后不后悔?张思之:不后悔。晓虹:现在呢?现在也不后悔?张思之:现在不后悔,有遗憾。7晓虹:什么遗憾?张思之:应当说,“两案”,我还是这样讲,我还是尽到了最大的努力,该做的做了。但毕竟,有些事情我们做得不是那么很理想。比如说,作为我个人来讲,在对待江青这个问题上,我不认别的账,我自认我不够耐心对待,我对她不够耐心。但是,即便我很耐心,结果还是现在这样,现在这个结果,我认为是最后的。对于江青来讲,是不可动摇的,她就是拿我们来试探一下,她并不想真的要这些人做她的辩护律师。她非常清楚。【解说】多年以后,因为对庄学义案的辩护,张思之获得了来自人民的掌声,尽管这次辩护同样以败诉而告终。1987年5月6日,我国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森林火灾,史称“大兴安岭5•6特大森林火灾”。时任图强林业局局长的庄学义被以“渎职罪“判处3年徒刑,张思之是当时庄案的辩护人。时间:一九八八年六月十四日音频:庄学义案一审辩护词面对我们庄严的法庭,面对我们大兴安岭的人民,我想作为一个普通的律师,我应该站在这里讲话,我应当站在这里履行我的职责,请法庭允许。8审判长二位审判员,我应当如实的向你们表达,我们作为辩护律师,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是既沉重又复杂的。因为第一我们所参与的是一件十分简单但是却被人为地复杂化了的一个案子现场:掌声……不要鼓掌,法庭内肃静,法庭内要保持安静第二,我面对的不仅仅是我尊重的公诉人,不仅仅是我极其尊敬的法庭,而且是蒙受了人类现代文明史上并不多见的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巨大自然灾害的大兴安岭的人。我们作为普通律师,我们既面对法庭履行我们的职责,请法庭审查我们的活动,审查我们的发言,我们又应当面对我们的人民,讲出我们的真情实感,请人民予以评判。审判长,在我发表我的辩护意见之前,我首先应当声明,我的发言,此时此刻,仅仅限于检察院提出的起诉书,基本上暂时不涉及公诉人的公诉词。因为公诉人的公诉词,我个人认为,沿着错误的道路走得太远了。现场:掌声……【解说】这段珍贵的录音再现了当年张思之在庄学义案庭审现场的风采,张思之为庄学义进行的无罪辩护提出了五条辩驳意见,精彩的辩词让现场一度掌声不断。甚至一位坐在前排的公安干警王玲,因9为试图鼓掌而被驱逐出了法庭。很多人因为庄学义鸣冤而受到牵连,境遇凄惨。17年后,庄学义案平反。庄学义案:他就是一个悲剧晓虹:庄学义也是一个悲剧吗?张思之:悲剧。晓虹:他其实到前一段时间,也是在高层的干预下,他的案子才被发回重审,并且无罪释放。你作为他的律师,你知道他是冤枉的。张思之:因为,当时我对这个问题没有切肤之痛,是因为什么呢,庄学义这个案子有一些小的插曲是外人不知道的。晓虹:能不能讲一讲?张思之:庄学义实际上判决之后没有坐监狱。因为当地监狱的人都认为他冤,就把他放了,你走。那么后来这个检察机关发现庄学义没有了,就找。说我们也不知道他到哪去了。那我们估计会到连云港。连云港老家的人也同情庄学义,连云港的人也打着埋伏,连云港的人说他没有回来。所以庄学义实际上没有在押,那个时候。还算好一些吧。晓虹:庄学义的案子实际上不仅仅是庄学义。为其喊冤的人,他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10张思之:对,一批人,一大批人。晓虹:将近二十年的时间,然后这个案子终于发回重审了,你觉得是一个进步吗?他最后得到了一个无罪的结果。张思之:这个很难用进步来说明这个问题。我只能讲他们终于承认了事实。晓虹:只是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结果。张思之:应该得到的结果。【解说】张思之的无力感几乎是伴随了他的一生,有抗争就有障碍,而障碍往往又如此强大。1944年,时年16岁的张思之满含一腔爱国热情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开赴印度,原以为可以前线杀敌牺牲,却在做了1年半的收报员后返回祖国。经历:一个远征老兵的回忆张思之:我当时是分到炮兵第五团。它叫独立炮兵第五团,分到炮五团。我想可能是因为我的年龄最小,个子也小。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把我一个人分在炮兵第五团的特务连。我到特务连里边就是学发报。那时候已经分到炮兵团了那就不是在最前线,当时按照自己的愿望来讲最好是做步兵去。晓虹:做步兵,直接是面对面的。11张思之:面对面的(杀敌)。当时心情是那样的,那当时已经把你分到那个地方了,那就无可奈何了。那个时候战局已经开始好转,就是远征军的形势也跟1942年的时候已经不太一样了。这时候中国的远征军也的确是在很多方面由于学生的加入。那么我们是到的印度了,有很大一部分是到了缅甸。他们在缅甸那块就是在前线了,他们都是第一线了。那就是面对面的冲锋陷阵了就是。打了很多的漂亮仗。学生的牺牲也是很大的,牺牲很大的。那么战局呢,确实从根本上扭转了。我们的学生真是,我跟你讲,死得太多了。血换来的,真是血换来的。晓虹:在我看到的报道里,有相当多的老兵至今还是处于一种边缘人状态。缅甸也没有他的国籍,中国也不承认他。张思之:是啊,很惨烈,这批人很惨烈。所以跟他们比起来我们很惭愧。这我跟你讲心里话的。我特别是看了那个《父亲的战场》,看了《父亲的战场》之后我觉得惭愧极了。尽管我们也是,比如说也是参军了,也是到了印战战场了,但是我们做什么了?我们除了收送信之外,我们什么也没做。他们呢?那他们真是给国家做了多大的贡献。【解说】回国后的张思之开始在四川、郑州和西安各地辗转求学,当时的理想是做外交家,无奈父亲却力主他去北平上朝阳法学院,这个无力抗拒的选择铺就了张思之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法律人生。12经历:选择外交命运也不会更好晓虹:当时朝阳法学院是很有名的。张思之:很有名。晓虹: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学校,你那个时候就是说已
本文标题:张思之:中国律师的荣耀和良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3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