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治则与治法治则含义: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的法则。内容: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等。治法含义: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于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内容:益气、滋阴、行气、活血等。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扶正祛邪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治法则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其针对性及可操作性较强,较为具体而灵活。治则统摄具体的治法,而多种治法都是从属于一定的治则。益气、养血、滋阴、扶阳等治法就是扶正治则的具体体现;发汗、清热、活血、吐下等治法就是祛邪治则的具体体现。治病求本含义: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疗。“求本”,就是病机,确立证候。运用: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一、正治与反治含义: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从逆关系而言。“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含义: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则,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等,故正治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原则。内容:寒者热之:即以热药治寒证,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方药来治疗。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方药。热者寒之即以寒药治热证,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来治疗。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苦寒温里方药。虚则补之:即以补益药治虚证,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如:阳虚用温阳的药物。阴虚用滋阴的方药。气虚用益气的方药。血虚用补血的药物。实则泄之: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法来治疗。如:水饮内停用逐水的方药。瘀血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湿盛用祛湿的方药。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药。反治含义: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其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症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不完全符合的病证。这类情况较少见。热因热用含义:以热治热,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病证。适用范围: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治法:用温热方药以治其本。热因热用含义:以寒治寒,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病证。适用范围: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治法:用寒凉药清其内热。塞因塞用含义:以补开塞,用补益药物来治疗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范围:因体质虚弱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治法:以补开塞,主要是针对病证虚损不足的本质而治通因通用含义:以通治通,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通泻症状的实证。适用范围:因实邪内阻而出现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治法:以通治通,针对邪实的本质而治。正治和反治的关系相同;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故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不同: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的病证,而反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二、治标与治本含义: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关系:二者为对举的概念,不同情况下标与本之所指不同。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为本,症状为标;旧病为本原发病为标;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意义:掌握疾病的标本,就能分清主次,抓住治疗的关键,有利于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和处理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缓则治本使用范围: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的情况下,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举例: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应滋养肺肾以治本。气虚自汗,应补气以治其本。先病宿疾为本,后病新感为标。新感已愈而转宿疾,也属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标本取舍原则:标病急重,则当先治、急治其标。举例:大出血的病人,应紧急止血以治标。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的治疗,也应先治其标病。标本兼治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如扶正祛邪,表里双解等。三、扶正与祛邪含义: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使疾病早日向好转、痊愈的方向转化。意义:正能胜邪则病退,邪能胜正则病进——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扶正含义:用补法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主要用于虚证。具体方法:如益气、滋阴、养血、益阳等。实施手段:内服药、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祛邪含义:用攻法祛除邪气,排除及削弱病邪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主要用于实证。具体方法:发汗、涌吐、攻下、清热、活血、消导等。实施手段:同扶正。①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②虚实并存时,根据矛盾的主次,决定运用扶正或祛邪的先后。③掌握好“扶正不留(助)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单独运用扶正——纯虚证,真虚假实证,以及正虚邪不盛等以正虚为主的病证。祛邪——纯实证,真实假虚证以及邪盛正不虚等以邪盛为主的病证。同时运用扶正兼祛邪——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祛邪兼扶正——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先后使用先祛邪后扶正:邪盛为主,正虚不盛。先扶正后祛邪:正虚为主,虽有实邪但机体不耐攻伐。调整阴阳含义:指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具体运用:损其有余(偏盛),补其不足(偏虚),阴阳格拒。损其有余(偏实)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即“阳盛则热”。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相对未虚的实寒证,即“阴盛则寒”。即“实则泻之”补其不足(偏虚)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滋阴以制阳——适用于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病治阴)扶阳以制阴——适用于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病治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中求阳——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阴阳并补适用于阴阳两虚证。须分清主次来治疗回阳救阴亡阳——益气回阳固脱;亡阴——益气救阴固脱都是一身之气的突然大量脱失,故治脱均要兼峻剂补气如人参阴阳格拒以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之法治之五、调理精气血津液调精调气调血津液调精用于肾精亏虚,此精具有生殖、濡养、化气、生血、养神等功能,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用于遗精、滑精、早泄、甚至精泄不止的精脱之侯。用于阴器络脉阻塞,以致败精、浊精郁结滞留,难以排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致的男子不排精之侯。调气补气——用于较单纯的气虚证。调理气机——顺应脏腑气机的升降规律,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肝宜升发,肺气肃降。调理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如气滞者宜行气。气脱者宜益气固脱。调血补血:用于较单纯的血虚证。调理血运: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证。清热凉血——适用于脉流薄疾者。补气理血——适用于气虚血瘀。温经散寒行血——适用于血寒血瘀证。各种止血法——适用于出血病证。津液滋养津液:适用于津液不足证。但实热伤津,宜清热生津。祛除水湿痰饮:适用于水湿痰饮证。水湿痰饮的调治,多从肺、脾、肾、肝入手。痰饮者,宜化痰逐饮。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气病及血气虚致血虚——补气为主,辅以补血。气虚致血瘀——补气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气滞致血瘀——行气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气虚不摄血——补气为主,佐以收涩止血。血病及气气随血脱——益气固脱止血血虚致气少——养血为主,佐以益气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补气生津补气摄津行气导滞补气固脱调理气与精的关系生理:气能疏利精行;精与气可相互化生病理:气滞精阻;精亏气虚治疗:补气填精并用六、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含义: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制订治疗用药的原则。运用:春夏——人体肌肤疏松而多汗,慎用辛温。秋冬——人体的肌肤致密,阳气内敛,少用苦寒伤阳药。因地制宜含义: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制订治疗用药原则。运用: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病多风寒,治宜辛温。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病多湿热,治宜苦寒。因人制宜含义: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等特点,制订治疗用药原则。运用:年龄——△老人多虚,治宜补法,实邪须攻,应兼顾扶正(老年慎泻)。△小儿多伤食或寒温不调,慎用补法,勿投峻剂,药量轻用(少年慎补)。性别——妇女宜注意经带胎产等疾患。体质——有强弱、偏寒偏热之别◇阳盛阴虚之体——慎用温热药。◇阳虚阴寒之体——慎用寒凉药。
本文标题:治则与治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4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