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0年9月3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施一公)联名在《SCIENCE》发文章抨击科研现状。饶毅施一公science(美国科学促进会官方刊物)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10月10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该杂志连同英国的《nature》杂志被誉为世界上两大最顶级杂志,代表了人类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这是Science的一篇社论。题目很简单,只有三个单词;篇幅很小,仅一页;但三张图片很值得深思,一张是饶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另一张是施一公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最左边是一叠叠百元人民币。施一公文章批判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他们指出,尽管中国研究经费近年来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科学研究应有的强大起到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他们认为,中国必须打破研究经费管理中的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的研究文化,一个简单但非常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经费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能依赖私人关系。施一公(1967年5月-),结构生物学家。河南省郑州市人,祖籍云南省大姚县,博士,中国结构生物学家,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长江讲座教授,中国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首批国家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小郭庄。1972年,离开小郭庄,全家搬往20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镇。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2008年,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2013年4月25日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4月30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SwedishAcademyofSciences)宣布授予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GregoriAminoffPrize)。2013年12月19日施一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3月31日,施一公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奖励他过去15年运用X-射线晶体学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施一公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清华大学施一公院士: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新华网武汉9月16日电(曾伟龙)“研究型大学,从来就不以就业为导向。”9月16日上午,在武汉举行的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三届年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湖北发展峰会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院士表达自己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看法。他认为,“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应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是个出口,大学读好自然能就业,你怎么可以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就业是个经济问题,而大学是个培养人的地方。嫉妒鬼方舟子在“施一公事件”中的丑陋表演饶毅(1962年-),博士、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2007-2013)、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研究所副所长。在《自然》和《细胞》等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7年饶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为北京大学首位全球公开招聘的院长,2013年9月卸任。饶毅教授曾为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科学家不能留恋行政职务,将在科研和教学上投入更多精力。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曾主持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支持的Gordon国际会议。为三十多种国际杂志审稿、经常正式应邀为世界重要学术机构演讲。1985至1991年在旧金山加州大学读研究生,1986年起随美国科学院士Y.N.Jan和L.Y.Jan教授做博士论文研究,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果蝇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1991至1994年在哈佛大学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随美国科学院士D.A.Melton教授,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1994至2004年任教于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2004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实验室研究方向是高等动物发育的分子信号。饶毅教授曾为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2013年9月饶毅已正式卸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职务。施一公:饶毅其人其事“闲人”饶毅:1998-2001贤人饶毅:2002-2005盟友饶毅:2005及以后兄长饶毅老顽童饶毅在文章的最后,施一公这样评价:饶毅,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顽童。无论你是否喜欢他,饶毅在用自己的方式启蒙中国社会、也注定留下重要影响。落选2011年中科院院士引发争议中科院在2011年的院士评选中,施一公和饶毅两个学界明星双双落选,引发了舆论对中科院的质疑。2011年12月9日,在新增院士名单出炉后数小时,饶毅便撰写了一篇标题为《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的4000余字博文,为施一公的落选鸣不平。饶毅认为,中科院在院士评选中,重视的不是学术水平、年龄、学术年资、在国内科学贡献大小,而是“在有些人面前低头排队时间的长短”。饶毅当时宣布不再参选院士。而后,施一公在2013年院士评选中当选中科院院士。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2011年增选简单的事实可留给后世社会学家提供解剖2010年代中国科学文化的一只麻雀,有可供保存的记录,看到把荣誉作为利益的排斥才能者如何使荣誉打上黑色的印记。•科学院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并非问题所在,而在于文化。逆淘汰现象,在中国基层出现不少,但受一般尊重的科学家精英团体也是这样,对国家的负面影响可能就不限于科学界。——饶毅饶毅的科学观念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巴斯德
本文标题:施一公饶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56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