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环境介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3.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类。4.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2.环境介质3.一次污染物4.二次污染物5.原生环境6.次生环境7.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8.内分泌干扰物(EDCs)三、选择题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B.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C.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E.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A.空气、水、土壤(岩石)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C.环境污染治理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E.环境质量评价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B.铅、镉、汞、酚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6.原生环境是指()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B.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C.地质原因使当地居民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所致D.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E.饮食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所致8.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A.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B.臭氧层破坏C.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D.生物多样性锐减E.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9.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A.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B.人群健康C.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D.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E.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10.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A.机体的新陈代谢上B.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C.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D.人对环境的破坏,又对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E.人体每天摄取食物,获得足够营养1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A.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B.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C.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复杂性E.环境中有益因素和有害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12.环境卫生监督的理论依据为()A.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B.造成人群危害的严重程度C.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D.执法人员的相关知识E.环境卫生学研究提供的卫生基准和技术规范13.清洁生产是指()A.生产场地清洁、厂房清洁B.生产场所清洁卫生、无垃圾灰尘C.清洁的生产过程D.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少,有效预防控制污染和其他废物生成的生产工艺过程E.生产过程中有严格卫生管理制度,工人始终保持清洁卫生14.就全国范围而言,广大农民的饮用水是不够安全的,其危害主要来自:()A.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B.环境化学物和生物地球化学性的污染C.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放射性污染D.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环境化学性污染E.生物地球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1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有:()A.持久性、迁移性、高毒性、脂溶性B.持久性、高毒性、脂溶性、蓄积性C.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D.迁移性、高毒性、脂溶性、蓄积性E.高毒性、易扩散性、持久性、蓄积性四、问答题:1.简述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2.简述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卫生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填空题1.按环境是否受过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______和______;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可分为______和______;在我国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把环境分为______和______。2.生态系统的生物,可按照其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3.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通常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主要阶段。4.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三种,______、______和______。5.198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将生物标志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二、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2.生态系统3.食物链4.生物放大作用5.生态系统健康6.剂量—效应关系7.易感人群8.高危人群三、选择题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下列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这些功能流是()A.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B.物质流、能量流和食物流C.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食物流D.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E.都不是2.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是异养型微生物B.是草食动物C.是肉食动物D.可起着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E.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3.“食物网”的概念是()A.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B.多种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状食物关系C.多种生物因食物不同,形成的复杂的食物关系D.多种污染食物与健康的相互关系E.复杂的食物之间的关系4.生态系统健康是()A.人和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综合特性B.生态系统对人健康影响的特性C.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特性D.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E.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特性5.人类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及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水量的()A.12.0%左右B.0.2%左右C.0.01%左右D.1.0%左右E.5.0%左右6.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环境决定人类B.人类改造环境C.互为因果D.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E.无特殊关系7.根据人群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5级效应的分布规律是()A.两头大,中间小B.两头小大,中间大C.最弱的效应比例大D.最强的效应比例大E.都一样大8.在人群健康效应谱中,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A.生理代偿的变化B.体内负荷增加的变化C.正常调节的变化D.出现严重中毒E.生理异常的变化9.人群易感性是()A.遗传决定的B.后天获得的C.由遗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决定的D.是不会改变的E.是感染以后产生的10.有害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下列特征,哪项是错?()A.历来存在B.比次生环境的问题出现早C.依然存在D.将继续长期存在E.将逐渐消失11.气候成为某些流行病的重要流行因素,以致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例如: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等病()A.秋冬季多见B.冬春季多见C.春夏季多见D.夏冬季多见E.夏秋季多见12.哪项不是天气与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方式()A.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B.对生物性病原体和生物性传媒的影响C.影响污染物的吸收D.对人体的物理作用E.影响环境质量13.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A.包括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B.主要产生神经毒性C.主要引起过敏反应D.主要是致癌性E.毒性一般低于环境污染物14.下列都是植物所产生的有毒物质,除外()A.透明质酸酶B.糖苷C.霉菌毒素D.生物碱E.毒蛋白15.微量元素的摄入与机体有害效应的产生,下面正确的叙述是()A.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B.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不足C.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和摄入不足D.部分微量元素摄入过高E.以上都不是16.环境污染的概念是()A.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B.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C.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影响了人体健康D.A+BE.A+B+C17.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表现为()A.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形成和途径进入人体B.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C.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D.受污染影响人群的反应个体差异大E.以上都是18.下面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急性危害,除外()A.地方性氟中毒B.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基甲酯泄漏事件C.前苏联发生过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D.伦敦烟雾事件E.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19.影响环境化学污染物产生慢性危害的因素是()A.污染物的暴露剂量B.污染物的暴露时间(暴露期和频度)C.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半减期和化学特性D.机体的反应特性E.以上全是20.下列是环境中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的污染物,除外()A.DDT、PCBs等B.氰化物C.汞D.镉E.铅21.IARC根据对人的致癌危险将致癌物分类,正确的描述是()A.1类:对人致癌B.1类:对人很可能致癌C.2A类:对人可能致癌D.2B类:对人很可能致癌E.3类:对人很可能不致癌22.化学致癌的引发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A.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有可测定的阈剂量。B.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长,是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C.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D.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E.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可逆的;引发剂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23.化学致癌的促进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A.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前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有可测定的阈剂量。B.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后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无测定的阈剂量。C.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前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无可测定的阈剂量。D.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后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有可测定的阈剂量。E.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与引发剂同时给予才发挥作用;无可测定的阈剂量。24.肺癌发生率一般较高,在()A.城市居民中B.乡村居民中C.燃柴农户的居民中D.燃煤农户的居民中E.空气中苯并(a)芘浓度较高地区的居民中25.下列都是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除外()A.三卤甲烷B.次氯酸C.氯乙酸D.溴乙酸E.卤化酮26.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A.着床前期B.着床期C.器官形成期D.器官形成后期E.胎儿期27.影响致畸物经胎盘转运作用的因素是()A.化学物的分子大小B.化学物的脂溶性和与蛋白质结合能力C.胎盘的结构D.胎盘中生物转化酶E.以上都是28.高危人群即()A.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B.易感人群C.抵抗力低的人群D.多病的人群E.年龄幼小的人群29.哪项不是环境流行病学暴露测量的好指标()A.环境介质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B.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含量C.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代谢产物的含量D.骨骼中重金属的含量E.血红蛋白加合物的含量30.生物有效剂量是()A.个体暴露量B.靶部位的污染物量C.尿液中污染物的含量D.血液中污染物的含量E.血液中污染物的代谢产物含量31.选择环境流行病学健康效应测量的对象时,主要应考虑()A.儿童B.妇女C.老年人D.高危人群E.职业人群32.生物标志物是()A.暴露剂量的指示物B.有害效应的指示C.与发病机制
本文标题:环境卫生学考试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6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