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阶段划分前221年魏晋先秦明清隋唐秦汉宋元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社会衰落封建社会鼎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创立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发展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发展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魏晋先秦明清隋唐秦汉宋元西周建立分封制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的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宰相制度废除;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设置;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1、皇帝制度(特征: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权独尊)2、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公九卿制度、三省六部制度、废丞相、设内阁和军机处(演变趋势:相权削弱,皇权加强)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封制、郡县制度、郡国二制、行省制度(演变趋势: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4、选官制度的演变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中央逐渐把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①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②人治高于法治。③政治机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本专题内容高频考点形成的两大基础:理论基础:法家思想经济基础:自然经济两大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积极作用:①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高频考点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必记内容皇帝九卿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负责监察百官下达皇帝诏令太尉(丞相)军务(虚有其位)高频考点二:三公九卿制的建立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高频考点三:三省六部制度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高频考点四:废丞相,设内阁和军机处的影响高频考点五:郡县制度的意义和行省制度的意义共同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不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行省制: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开端的标志。高频考点六:古代的选官制度(新增考点)1、察举制度内容: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2、九品中正制内容:由中正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影响: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人很难出任高官3、科举制度内容:采用考试办法来选拔人才特点:自上而下选拔人才影响: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权力由地方世家大族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孝廉门第才学标准:高频考点七:秦朝的统一(新增考点)•1、原因(1)、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④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2、主观条件:•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广罗人才,谋略正确2、过程:韩赵魏楚燕齐前221年3、影响:结束了……建立了……1、“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西周的建立2、下列关于唐代科举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选拔有创新精神的人才B、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公平公正3、“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为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拥被”,下列有关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是A、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制度,规定一切大权都要由皇帝总揽B、用分化事权的办法来加强中央集权C、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D、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4、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5.《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6、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7、分析右图,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特点在于它们()A.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B.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D.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7、右图中的居住格局汉代时已渐成熟,唐代时广泛使用,你认为它创设之初反映了怎样的人伦观念()A.原始同族杂居B.聚族而居,数世同堂C.以爱情为基础组成核心家庭D.宗法制度上尊下卑8、北京是著名的古都,它拥有众多的古代建筑。下列建筑能够充分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9.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职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A.汉代的内外朝制•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C.明代的内阁制•D.元代的行省制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先秦秦汉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冶铜业(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冶铁业(西周和战国);炼钢业(春秋晚期);制瓷业(商朝);丝织业(五六千年前;商朝;战国时期)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手工业:西汉,铁农具普及;东汉水排使冶铁领先世界;东汉瓷器生产技术成熟;丝路开通,丝绸外销激增。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长安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令、长管理);主要商业城市(汉代长安、洛阳、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发展为著名商业中心)。手工业:灌钢法;农业:屯田制;均田制;手工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商业城市;柜坊和飞钱;广州;(设市舶使);手工业:景德镇宋代著名,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魏晋隋唐手工业: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仍领先世界;景德镇成全国瓷都,明清发明五彩瓷和珐琅彩瓷,瓷器大量外销;苏杭丝织业鼎盛;妆花缎和金宝地商业:著名商帮(徽商、晋商);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特点;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两宋市坊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早晚都可经营;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主要商业城市(宋代:开封、临安;元代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明清宋元高频考点一:小农经济的特征高频考点二:各个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成就高频考点三:海禁政策1.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3.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4.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C.重商主义D.自由主义5.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篡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7.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的全过程A.中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专题三:古代中国文化1、古代思想发展2、古代科技成就3、古代文学特色4、古代艺术成就(书法、绘画、戏曲)先秦秦汉思想:百家争鸣;孔、孟、荀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科技:司南;文学:《诗经》;《离骚》;思想:焚书坑儒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科技:造纸术;蔡伦改进造纸术文学:汉赋及特点《子虚赋》《上林赋》《二京赋》艺术:书法:图画文字;汉字商朝形成完整体系;绘画:彩陶画和战国帛画;魏晋艺术:书法: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王羲之;绘画:士大夫画家;隋唐宋元思想:程朱理学;科技:活字印刷术;管形火器出现;罗盘针用于航海;四大发明对世界贡献。文学:宋词、元曲文学:唐诗(人物、派别、名句)艺术:书法:楷书步入盛世(欧颜柳)草书大家张旭、怀素;行书(颜真卿)绘画(展阎吴;吸收外来风格)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科技:雕版印刷;火药用于军事艺术:书法:苏轼和赵孟辅绘画:宋朝宫廷画和风俗画戏剧:元杂剧思想:王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思想主张文学:小说艺术:书法:文征明绘画:文人画戏剧:昆曲和京剧明清高频考点一: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脉络过程春秋:孔子战国:孟子、荀子秦朝:西汉:董仲舒宋朝:二程和朱熹明朝:王阳明、李贽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9世纪末期:康有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高频考点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出现新发展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2)阶级基础:(3)思想因素:(4)政治因素:高频考点三: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的观点,大胆扬弃,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吸收合理因素,作到古为今用。世界文化:首先要有理解、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反对盲目排外;其次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作到洋为中用。高频考点四: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科技、艺术成就的具体表现1、下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张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C.中央集权D.无为而治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最近,由此形成的思想是A.经世致用思想B.民贵君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民主共和思想3、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D.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4.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9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