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世纪前期文学概述
20世纪前期文学第一节概述主要内容一、历史背景简介二、文学发展状况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历史背景简介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充满着战争与革命、压迫与反抗,交织着死亡与新生的时代。欧美各帝国主义经济的垄断和殖民扩张政策,导致了各国内部及外部矛盾的尖锐,一时间,战争频发。帝国主义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之时,也冲击了欧洲传统的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意识形态领域: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社会哲学思潮异常活跃,除了上一世纪流传下来的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影响较大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海德格尔、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索绪尔、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等。二、文学发展状况(一)20世纪前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持续发展,但已不同于19世纪;(二)在苏联诞生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文学;(三)现代主义文学诞生。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①除了继续揭露垄断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之外,战争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②在表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开掘;③在技巧上力求创新,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在新时期得到了更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实力大为削弱,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也随之消失。这时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较为浓重的传统色彩。代表作家:乔治·肖伯纳、约翰·高尔斯华绥、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格林、莱辛等。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Galsworthy,1867-1933)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赛特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福赛特家族”系列小说:《福赛特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尾声》三部曲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异域风情毛姆的成名作《人性的枷锁》(1915)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主人公菲利普从残疾孤儿到成人的经历,表明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态度;《月亮和六便士》(1919)《刀锋》(1944)毛姆的文学创作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他一生旅行的足迹遍布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中国、南太平洋的英属和法属岛屿,俄国和南美洲也留下了他的身影。毛姆在1920年到过中国,去过北平、上海、汉口、四川和一些较边远的地区,长篇小说《彩色面纱》(1925)就是以中国为背景的,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记述了他的中国之旅。面纱德语现实主义文学以人道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选择典型事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反法西斯内容和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当时的两大主题。代表作家:托马斯·曼、亨利希·曼、雷马克、斯蒂芬·茨威格、君特·格拉斯、布莱希特等。亨利希·曼(MannHeinrich,1871—1950)《帝国三部曲》:《臣仆》、《穷人》和《首脑》《臣仆》(1911-1914)是作者最优秀的讽刺长篇小说,它描写主人公狄德利希·赫斯林在首都获博士学位后,回到家乡。为了追求金钱和权势,他耍弄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伎俩,不惜使自己“变成坏蛋”,这部小说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一副既卑鄙可笑又怯懦渺小的丑恶嘴脸。托马斯·曼(MannThomas,1875-1955)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魔山》(1924)、《浮士德博士》(1947)等。《布》通过大商人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由盛而衰,反映了德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揭示了在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商业竞争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使他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ErichMariaRemarque,1898-1970)成名作《西线无战事》(1929),取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作者以白描的手法,逼真地描绘了一幅战场的惨象,控诉了战争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情绪;《凯旋门》(1946)和《里斯本之夜》(1962)表现了鲜明的反法西斯倾向。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德语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晚年《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思想性最高的一部作品,对法西斯主义扭曲人格、摧残人性的罪恶提出控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1898-1956)是德国著名的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创立了“布莱希特体系”,认为要发挥戏剧对人心灵的震撼,就必须追求一种“陌生化效果”,即时刻保持清醒理智的认识,领悟剧中的哲理。主要作品有《大胆的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四川一好人》(1940)、《高加索灰阑记》(1945)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初期现实主义成就较高,出现了不少取得卓越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家:除罗曼·罗兰、法朗士之外,还有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巴比塞、马丁·杜·伽尔等、纪德等新进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1970)是一个擅长心理分析的现实主义作家,1952年,他因在小说中“深入刻画人类生活的戏剧时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力和艺术激情”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给麻风病人的吻》(1922),《爱的荒漠》(1925》、《苔蕾丝·德斯盖鲁》(1927)、《蝮蛇结》(1932);借鉴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放浪形骸的——安德烈·纪德(AndreGide,1869-1951)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保护同性恋权益代表。主要作品有小说《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为了他广包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心理小说、成长小说、“元小说”“背德主义”《伪币制造者》是纪德最后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采取了“嵌套法”的结构模式,真实地记录下了年轻人的困惑、疑问与反抗,记录下他们如何在道德沉沦价值失落的社会里不断摸索,又不断迷失。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家们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看到了战争遗留下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及其带给人类的精神创伤,看到了表面经济繁荣后面隐含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创作出一批具有深刻影响的世界文学作品,把美国文学推上了一个高峰。在20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美国文学占据了突出地位。代表作家有德莱塞、杰克·伦敦、辛克莱、刘易斯、斯坦贝克等。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Dreiser,1871~1945)他突破美国文坛的“高雅传统”,揭示出“微笑的美国”掩藏的多种悲剧。他一生共写了8部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嘉莉妹妹》(1900)、《珍妮姑娘》(1911)、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葛》、《美国的悲剧》。故事以一个普通美国青年克莱德·格里菲斯短促的一生为线索,将美国现代社会生活的众多画面交织进去。杰克·伦敦(JackLondon,1876~1916)深受尼采、马克思和达尔文的影响,相信超人哲学,斗争哲学和生存竞争学说,有“美国的高尔基”之称。代表作有《铁蹄》(1908)、《马丁·伊登》。《铁蹄》是美国第一部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作品,小说描写了工人向资本主义制度斗争的故事。“铁蹄”是垄断资本家寡头政治的代名词。约翰·斯坦贝克(JohnSteinbeck,1902-1968)重要作品《人鼠之间》(1937)、《愤怒的葡萄》(1939),由于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的观察”,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电影海报小说主人公约德刑满被释回家,发现家乡一片荒芜,只得携家乘坐一辆破旧的汽车到西部谋生,在那里的一个农场做工。一家人拼命干活,只能勉强糊口,农场主还不断地压低工资。农工们奋起反抗,举行罢工,警察前来镇压,牧师凯绥同情农工,被武装流氓打死。约德将凶手击毙,只得再次背井离乡。这部作品,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现存社会的日益不满和叛逆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斯坦贝克成了“被压迫者的代言人”。《人鼠之间》电影海报这部小说用来讽刺社会对弱者的歧视,反而不如雷尼对老鼠的疼惜,《人鼠之间》曾因“语言亵渎,带攻击性,并有种族主义倾向”被视为禁书。1962年斯坦贝克因这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英格兰玫瑰——D·H·劳伦斯一、生平创作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H.Lawrence,1885-1930),是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一生写有10部长篇小说、40余篇短篇小说,近千首诗和4部剧本,还有一些散文、游记和书信等。生平1885年9月11日,劳伦斯出生于英国诺丁汉郡伊特斯伍德的一个矿工家庭。在一半是葱绿曼妙的田庄一半是黑烟缭绕的矿区的家乡里,既得到自然的陶冶,又受到文明的冲击,他变得敏感、善思而锐气十足。1904年,曾与中学时代的女友杰茜·钱伯斯订婚,1910年,两人分手;1906年,进诺丁汉大学师范系学习教师专修课程;1908年,劳伦斯离开老家,来到伦敦南部的克罗伊登,找到一份在小学教书的工作;在这里,劳伦斯发现了自己的恋童与同性恋倾向,写了一系列关于孩子的诗,如《光脚跑的宝宝》、《一个疼过之后睡着的宝宝》等。1910年,劳伦斯深深依恋的母亲去世,他万分痛苦;1912年,他在拜见诺丁汉大学一位教授时遇到了他“终身一遇”的女人——教授的妻子,普鲁士贵族出身的弗里达。1930年2月6日,劳伦斯因肺病复发住进法国尼斯疗养院,3月2日去世,享年45岁。创作早期:1906-1908年在诺丁汉大学读书期间;重要作品有:《白孔雀》(1911)、《逾矩的女人》(1912)、《儿子与情人》(1913)3部长篇小说;中期:《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1)、《迷失的少女》(1920)3部长篇小说;后期:《亚伦的蒺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4部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的自传色彩《儿子与情人》视角独特,对人性中隐秘的“恋母情结”进行深刻、形象地挖掘。一般认为,小说中的儿子保罗就是劳伦斯的化身,而莫瑞尔太太就是劳伦斯的母亲莉蒂娅,保罗的女友米丽安就是劳伦斯的初恋情人杰茜。《儿子与情人》中的爱情模式劳伦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儿子与情人》中的三种女性爱情心理模式进行描述。精神模式,此模式对本能的欲望进行抵制和轻视。肉欲模式,这种心理会放纵她们自己个人的本能的欲望而又忽视了灵魂的交流。情结模式,这种模式对某个东西或某一种感情显示出一种极端的态度。《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西方十大情爱经典小说之一。电影宣传画报《查》内容及主题克利福德·查泰莱爵士康妮梅勒思小说充分展示了人类文明与生命欲望、自然本能的冲突与抗争,深化了作者此前创作中关于人与文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主题。小说赞颂了人性的复归,并以此作为向工业文明的反抗。《查》的象征性查特莱爵士丧失性能力象征着他所代表的依靠机器和人民劳役来获得富裕生活的阶级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其道德和精神也随之枯竭;梅勒斯:象征着生机勃勃、富有创造力的大自然生命,是劳伦斯心中的理想人物;康妮的回归意味着生命的苏醒;机器和工业生产只能冰冻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关系,只有自然的力量才能使人类社会重生。我怎能不寻求使我成熟而满怀欲念的玫瑰∕与男孩们活泼的灵魂相配相亲?奥尔德斯·赫胥黎认为劳伦斯是他“所见过的人中最出色、最令人难忘的人”。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形象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他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刻苦学习
本文标题:20世纪前期文学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0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