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一些重要的医学常识 ---
一些重要的医学常识---怎样看医院的化验单(在线医院教程)生病到医院,大家经常会做些检查。在医院看病后,手拿着一叠检验单,看看那密密麻麻的数字、符号,这些东西说明什么?我究竟得了什么病?找医生问吧,病人这么多,医生哪有空一解释;看书吧。如此深奥的医科书,怎么也看不懂。怎么办?现在好了,我们今天作这一样专贴,教您学看一些基本的化验单!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就临床中一些常见的检验项目向您逐一介绍,让您心中有数。1.怎样看化验单上的(+)、(-)化验单或报告单的结果常常用(+)、(-)来表示。这里的(+)、(-)并不是数学计算时的加、减的符号,而是用来表示结果的阳性、阴性、有的人不太了解(+)和(-),阳性和阴性的实际意思,弄不清它的含义是什么。一般来说,阳性(+)是表示疾病或体内生理的变化有一定的结果。例如,为一位停经妇女做尿液妊娠试验检查,结果是阳性(+),就说明这位妇女已怀了孕,思想上可有所准备。再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a)A(g))检查结果为阳性(+),说明这是一位乙型肝炎病人或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要引起重视才好。相反,化验单或报告单上的阴性(-),则多数基本上否定或排除某种病变的可能性。有时,(+)的多少,还能表示某种疾病病情发展程度上的严重性,也就是代表数量上的变化。例如,得了糖尿病,经常做尿糖试验,(+),(++),(+++的符号,就说明糖尿病的病情有所变化:(+)为病情轻,(-)为病情得到控制,而(++)→(+++)说明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在继续恶化和发展;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大便隐血试验(+++)或(++++)则说明病人出血的严重程度。然而,阳性或阴性,(+)或(-)的结果有时也代表着相反的一面。例如一位多年不孕的妇女去做了治疗后,发现尿液妊娠试验(+)阳性时,已怀孕的信息将使她高兴不已。同样,检查结果为阴性(-)时,也不能盲目乐观。例如,对耳硬化症的人做耳鼓膜震动试验,阴性的结果则反而证明其确有耳硬化症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表示对乙肝病素有抵抗力,阴性(-)则表示尚没有。注射乙肝疫苗可使阴性变成阳性。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名目繁多的化验、检查项目也随之增加,对于其结果的阳性和阴性,(+)和(-),都要作具体分析,以做出正确判断。三大常规:血、尿、大便a.怎样看尿常规化验单尿常规化验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比重、有无蛋白和糖,以及尿中段沉渣试验等。一些疾病可以使尿色改变。例如出现尿深黄如浓茶样,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尿混浊、尿少淋漓,多见于急性尿路感染、蜜月性膀胱炎;尿色红呈血样,提示可能罹患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尿路或肾肿瘤和泌尿系外伤等在一张尿化验单上,如果一些项目后面写了“+”号(或“++”、“+++”,表明程度不同),这在医学上叫做阳性结果;相反,“-”号就叫阴性结果。阳性结果通常是泌尿系统疾病的标志。报告单上报告验出大量白血球(WBC++---+++)和上皮细胞,多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尿中大量红血球(RBC+---+++),说明患有肾脏结石、肿瘤、急性肾炎、膀胱炎和泌尿外伤。如果尿中化验出有管型阳性,那就表示肾脏有一定损伤,常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和肾病综合症等。如果尿糖试验是阳性,那就很可能是糖尿病,因为正常人尿中只有微量的糖,一般化验不出来。大量吃糖或推注葡萄糖时,会有短暂的尿糖出现。糖尿病患者不但尿糖阳性,而且血糖明显增高。b.临床检验中.最常见的检查莫过于血、尿、大便三大常规检验.这些检验费用低廉,速度快,可以了解到疾病的许多情况。因此,深受广大医务人员的喜爱,被昵称为“三大常规”。本期就从血液检验开始谈起。血液检验以前是指血常规检查,是手工操作、显微镜下计数的,它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共有10来个项目。做一个病人的血常规检验最熟练、最快速也要10来分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仪器自动化.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不过,这些结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缩写名称报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只有检验医学的专业书籍才有介绍,所以患者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血液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用自动化分析仪能够检测并报告红细胞系统的8项参数及红细胞直方图。有关项目名称及其参考值为:1.红细胞(RBC):男性为4.0X10^12~5.5X10^12/升,女性为3.5X10^12~5.OX10^12/升;2.血红蛋白(HGB或Hb):男120~160克/升,女110~150克/升;3.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PCV):男0.42-0.49升/升(42%~49%),女0.37~0,43升/升(37%~43%);4.红细胞平均压积体积(MCV):80-100飞升;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3皮克;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320~360克/升;7.红细胞平均直径(MCD):6-9微米(平均7.2微米);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11.5%~14.5%。注:上述单位有时用英文符号表示,如L(升〕、fL(飞升)、g(克)、pg(皮克)、um(微米)有了这些参考值,就可以对照各自的检验结果是否正常。如结果与参考值有差异,这有何意义呢?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的RBC和Hb可出现分离。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120的RBC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RBC产生,从而使RBC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所以健康成年人每3~4个月献血200~300毫升对健康不会产生影响。多种原因可使RBC的生成与衰亡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RBC与Hb的数量减少或增多.或质量发生变化。例如,连续剧烈的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等可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从而使RBC及Hb增多。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致使RBC、Hb含量相对增多。虽然RBC及Hb增多的临床意义不如减少常见,病情也没有那么严重,但也是很有临床意义的。曾有一位来自青海省的进修医生患上呼吸道炎,接诊医生拿到血常规报告单吓了一跳:患者RBC为6.5X10^12/升,Hb为220克/升,以为患者患了“红血病”,再详细了解,医生才松了一口气,原来这位进修医生长期生活在高原缺氧环境。除高原的居民外,新生儿、剧烈运动或劳动、恐惧或冷水浴等也可引起RBC增多,这种情况属生理性增多,无须大惊小怪。严重的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肺疾患或血管畸形,如法乐氏四联征、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亦可使RBC及Hb的绝对数量明显增多,原病理性增多。上面介绍了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增多的意义,而临床上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更常见,且病情严重、复杂。一般情况下,血液中RBC与Hb的含量是一致的,而Hb的测定方法比较直接、精确,因此常以Hb作为优先的参考指标。成年男性Hb小于120克/升(女性小于110克/升)为贫血。临床根据Hb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轻度,Hb小于正常值但大于90克/升;中度,Hb小于90克/升但大于60克/升;重度,Hb小于60克/升但大于30克/升;极度,Hb小于30克/升。贫血又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3个月以后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可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供应相对不足,RBC与Hb较正常成人低10%-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对增加,可出现轻度贫血;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弱导致RBC与Hb含量下降,这些属于生理性贫血,在临床上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给予对症治疗可获得改善。产生病理性贫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RBC破坏过多。由于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RBC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失血过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如外伤、手术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还有各种慢性疾病或恶性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也可致贫血,这一类贫血虽伴随着有关疾病继发,但不可忽视,有些恶性疾病就是因为贫血的症状而被诊断出来。红细胞系统中还有以下几项检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是指在一定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与血浆体积的比值。各种原因如失水、大量血浆渗出等使血液浓缩,可使HCt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会使HCT减低。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表示每一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正常人的MCV为80~100飞开(1飞升=10^-15升),MCV小于80飞升则红细胞为小细胞,MCV大于100飞升为大细胞。无论大细胞还是小细胞,都表示贫血,只不过贫血的类型不同而已。此外,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即每个红细胞内所含的Hb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表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直径(MC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厚度(MCT)等的变化程度亦可反映不同的贫血类型。b2.教你看血常规化验单小宝宝最常见的病可能就算是感冒了,一旦不及时治疗,发烧便会接踵而来,这时候带宝宝到医院去,大夫就会让先验一下血。为什么要验血呢?因为人在生病时,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会发生变化。比如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就会产生变化;身体发生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就会增加。但是,医院里的化验单总让人很头疼,一排排的英文缩写字母和数字在平常人眼中就像一组难以解开的密码。这让想急于了解宝宝病情的父母亲总感觉有力使不上。在此,我们将帮助各位父母破解常规化验单上的“密码”,让您下次再面对它时,就可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需要关注的三个指标血常规的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的化验项目,但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项目,对于它们,我们不必去深究。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需要重点看三个方面:·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血常规的化验单的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例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实际上,父母们只要能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
本文标题:一些重要的医学常识 ---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1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