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诚意正心《大学》是《四书》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孔门弟子的文集,有四十九篇,作者不详。相传《大学》是曾子所作。本文节选自《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中的第一节。《大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修身的思想,完整地提出了儒家学说的人格公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旧时被儒生视为“圭臬”,为天下学人必诵经典,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大学》介绍:“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教学目标1、诵读文本,理解,诚心正义的内涵。2、探究感悟诚意与正心的关系及主要价值。3、结合现实思考研讨诚意正心在日常实践中的重要性。问题导学:1、何为“诚于中形于外”,作者是如何以慎独为例来论述“君子必诚其意”的。从文本中找出相关文句,并谈谈你的理解。文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总结:诚意,即意念真诚,它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行为必须以内在意念真实性为基础。君子慎独,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小心谨慎的注意自己的行为,只有内心诚实,外在行为才能与内在心理相匹配。2、何为正心?结合选文,谈谈为什么要修炼内心。正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是故曰: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总结:正心,就是通过自我控制,纠正自身的错误及有害思想,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管子认为内心的平和安定是根本。内心平和,喜怒不形于色,仪表肃正,行为端正,人要培养自己的“内德”,内心有正气、无私心。人总会面对两种情景:第一种是人的独处;第二种是人与人的交往。人在独处的时候,因为缺少外在的监督,往往会比较“放松”不太注意自己的行为;与人相处的时候,则不自觉的表现出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大学》认为,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表现。正心诚意强调的是人对待内心的真实态度,道德行为应该是道德能力自然流露的结果,而不是人刻意为之的姿态。加强内心修炼,才能使内心良知自我呈现。3、阅读《大学》选文,说一说“诚意”和“正心”的关系。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是不行的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自己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参考资料:1、周子胸怀洒脱2、李延平不为物胜3、王艮以诚正心的诚意关4、王阳明的正心诚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谨行慎独教学目标1、诵读文本了解“谨行慎独”的含义。2、探究感悟“谨行慎独”的主要价值。3、结合现实思考如何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的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面对外在世界,如何保持和守护自我道德本性。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他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他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大家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1.整篇文本两部分选文分别从什么角度对“慎独”进行的论述?问题导学:选文一是从“慎独”的含义角度阐释;选文二是从慎独的意义角度阐释。2.何谓“慎独”?何谓“中和”?结合文本一,找到相关文本依据,并谈谈你的理解。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总结:“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慎独”作为修身的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无人监督而肆意妄为。“中”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和”是和谐适度,无过亦不及。“中和”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要处理好各种关系,达到和谐完美的状态。“慎独”“中和”是儒家的修身处世原则,修身要求人们注重“慎独”,处世时以“中和”为原则。“慎独”的意思是说人在独自居住处时也不能放纵自己,要自觉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谨防不符合伦理道德的事情发生。这样就能时刻严于律己,保持个人主体道德的完美。儒家甚至把“慎独”的程度视作修身过程中取得成绩的尺度标准。就个人而言,“中和”要求人们能够保持一颗平稳安常的心,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给自己恰当定位;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是要保持一颗“中和”的心,不倚强,不凌弱,坦坦荡荡,虚怀若谷;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3、谈一谈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做到谨行慎独。自律是自我约束,主要靠道德约束和个人修养;他律是接受他人约束。主要依靠法律法规的制约和各种形式的监督。自律与他律结合,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伦之道教学目标•1.诵读文本,了解“礼义”,“人情”“人义”“人利”“人患”等基本概念。•2.师生合作,探究感悟“人伦之道”的内涵和必要性。•3.结合现实,思考研讨,“人伦之道”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面对哪些人际关系?各种人际关系都是与生俱来的,只能适应,无法回避。那么,如何维系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呢?有哲学家说就是四个字:力、利、礼、理。其中,“力”代表着战争和暴力,“利”代表着互利互惠和相互帮助,“礼”代表着法律和制度等外部规范,“理”代表着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等内在约束。在人际交往中,暴力是野蛮的,要反对;相互帮助、坚守底线、自我约束是原则,要坚持。那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原则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经典,从古人那里去汲取智慧。问题导学:•1.课文第一段阐述了几个结论?选文一是人伦关系是自然天生的;选文二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标准是礼义。•2.如何理解“大欲”“大恶”与“人患”的关系?“大欲”“大恶”是自然属性,是本能,是天性,是野蛮的表现,如果任其发展,则必然导致“人患”,两者是因果关系。•3.如何理解“人义”“人利”与“大欲”“大恶”的关系?“人义”“人利”是人的社会属性,是约束规范,是道德修养,是文明的表现,如果能正确引导,则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大欲”“大恶”是与之相反的,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则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4、谈谈“人伦之道”在当今社会的意义。•本课的主题是“人伦之道”,重点讲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人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自然属性讲,人具有各种感情和欲望,这些都是弗学而能的本能天性。从社会属性讲,人还有与生俱来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各种人伦关系。但是,要处理好这些人伦关系,就不能全凭着自己天生的本性和欲望,不能以个人为中心去一味追求感受和好处,要用“人伦之道”进行调节和规范,防止争夺和冲突。这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内涵,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得以顺利生存和发展,社会才能得以维持秩序和稳定。而这个“人伦之道”,就是本课的主题内容:礼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悌之道教学目标1.诵读文本,体明确体现“孝之大”,“事兄有道”,“使弟有道”的相关论述。2.师生合作,探究感悟”孝道”的必要性和兄弟之间交往的原则。3.结合现实,思考研讨”孝悌之道”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课堂导入•“舜父杀人”•孟子的学生桃应问:“舜做天子,皋(gáo)陶作法官,假如顺的父亲瞽瞍(ɡǔsǒu)杀了人,那该怎么办?”孟子说:“把他逮起来就是了。”桃应问:“难道舜不阻止吗?”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gáo)陶是按所授职责办事。”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的像抛弃破鞋子一样。他偷偷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逍遥自在,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都忘掉了。”为什么孟子在法律和亲情中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亲情?问题导学:•1.孝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有哪些?曾子把孝上升到天经地义的高度,是为了强调孝的重要性和权威性,以便教化百姓,提高民众道德修养,和谐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2.阅读“晓事明理”中“曾子耘瓜”的故事,想一想孔子为什么对曾哲、曾参的做法都不认可?他强调的是什么?•曾哲教导和惩戒儿子的手段,简单粗暴,不符合儒家教道德教化循循善诱的原则;曾参孝顺的做法一味顺从,不知变通,既是愚孝,又容易使父亲陷于犯罪的境地。孔子强调的是道德的教化和真实的情感,反对暴力,粗暴和伪孝、愚孝。3.“孝悌之道”对今天的生活有哪些指导意义?•儒家的“孝悌之道”,讲的是父母与子女,年长者与年幼者的相处原则。由于受教育的对象多是为人子女,弟妹的年轻人,所以更多的是强调下对上的尊重。但是,我们同时要知道,孝悌之道的要求实际上是双向和对等的,即要求子女孝顺的同时,也要求父母慈爱;要求年幼者尊重年长者的同时,也要求年长者爱护年幼者,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悌是人性最自然的发展,是人内心最自然,最深厚的情感。儒家认为,孝悌之道既是人的道德起点,也是道德根本。所以起点是要从亲爱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开;所谓根本,不仅是因为孝悌是人性之本,更因为孝亲的最高理想是把这种情感尽量推广到社会上,以至于天下大同。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提高公民素养,弘扬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建设文明、和谐的家庭和社会,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像“守三年之丧”等产生于古代社会的孝悌礼制,以及那些被历代统治者逐渐异化了的愚孝思想,在今天是应该被摒弃的。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29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