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价研究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价研究提纲1.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价产生背景及必要性2.定量研究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的影响因素3.综合评价的系统分析方法4.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并且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大量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道路运输业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道路交通事故也是人们在享受便捷、高效的道路交通服务的同时必须承受的一个严重威胁,道路交通事故己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强力杀手,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国交通事故的致死率也是世界最高的,为27.3%,而美国为13%,日本只有0.9%。拿两个规模相当的城市比较,北京的交通事故的致死率为14%,东京则为0.7%。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最为严重的国家。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价研究的引出一是道路交通事故占总安全生产事故的比重大,事故率居高不下,且呈上升趋势,重、特大恶性事故时有发生,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二是由于道路运输企业规模小,缺乏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制约措施来保证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三是企业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当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往往是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生产;四是运输企业安全投入明显不足,车型旧、车况差、故障多,车辆脱保失修、带“病”运行现象时有发生,车辆非法改装和超载现象严重;五是驾驶员队伍安全素质参差不齐,培训、考试等过程问题较多,管理难度大;六是许多专业汽车运输企业采取单车承包、挂靠经营等生产方式,在安全管理上存在以包代管,安全责任制不落实,内容不具体,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七是由于政府机构改革,政企分开,在有些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受到削弱,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手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八是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不健全,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现象严重。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快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调整运输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要转变思想,探求科学的、实用的、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并应用于运输安全生产实践。因此,对道路运输企业开展安全评价研究显得尤为必要。首先,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系统进行危险分析、安全评估,并采取对策、措施来控制、消除系统中的各种危险,预防事故及危害的发生,从而实现系统的安全。其次,由于道路运输流动性强、运输业户规模小,道路交通外部环境、气候条件等不可控制因素多等特点,其安全工作效果的评价与衡量尚未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亟需建立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综合评价体系,作为考核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道路运输安全生产行业管理的依据。二、定量研究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的影响因素人一机一环境系统工程是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教授首先提出的。系统评价是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为了系统期望的目的,对系统属性的测定所进行的客观的定量计值与主观致用的过程。由于道路运输企业是人一车一环境的系统,本文中所指的安全评价是对“综合管理一驾驶员一车辆”(环境因素在此不作分析)这三个因素组成的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其目的是判别系统是否达到规定的安全目标或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并根据评价结果,对系统进行调整或采取某些完善和加强安全的措施。道路运输企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多种因素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的一个复杂综合体。为了对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就必须全面了解影响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的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充分分析。本章以我国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现状为依据,用系统分析的理论与观点,提出我国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价指标构成体系,并对构成体系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2-1.综合管理影响因素分析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体现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寺”的原则,围绕“四个机制”(即安全运行机制、监督反馈机制、自我调整机制、监督保障机制),三个体系(即组织机构体系、规章制度体系、监督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确立了安全管理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规范了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责任和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形成了以专职安全监督为主渠道的干群结合的监督反馈,以逐级负责为基础的自我调整体系,建立一个全员参与、全方位保证、能够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不断监控、逐级调整、及时反馈、有效激励的安全管理机制组成因素1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一般中小道路运输企业推荐设立三级管理机构,大型道路运输企业推荐设立2安全生产管理专职人员及装备3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4劳动安全卫生制度5“五同时”:“五同时”是指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时,同时计划、布置、检检查、总结6安全宣传教育制度7危险源评价及整改8当量综合死亡率9安全生产管理目标10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11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12安全生产事故控制及处理制度13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在综合管理中,将一些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于实践中,如OC法、PDCA2-2.驾驶员影响因素分析马克思说:“人是生产力中最主动、最活跃的因素”。对于道路运输企业来说,驾驶员是车辆的直接操纵者,驾驶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年龄、事故倾向性以及对车辆的日常维护等因素,直接关系到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状况,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分析全国1987年至2002年交通事故原因构成情况,属于驾驶员责任的占70%以上,且有上升趋势1驾驶员聘用管理:严格审批手续,岗前培训,在试用期进行行车跟踪检查:2驾驶适宜性检测:驾驶员个体之间在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即存在所谓“个性差异”和“事故倾向性”。“事故倾向性”是指“人类中存在一些比别人更容易发生事故的具有某种特质的人”以及“事故倾向者具有对事故亲和性的个人特性”等。运用驾驶适宜性检测,尽量减少聘用具有“事故倾向性”的驾驶员3驾驶员风险安全保:为了使聘用的驾驶员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控的目的,做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行车安全,上岗前缴纳一定数额的安全保证金是必要的。其中安全风险金用于本人的安全保证;安全互助金用于本企业同事间的安全互助。根据在聘任期内个人及他人的安全生产情况,对安全风险金及安全互助金进行返还。2.3.4驾驶员年龄构成:显示了驾驶员重.复事故比率与驾驶员年龄的关系。25岁以下的驾驶的重复事故率最高。分析其原因,一是驾驶员经历短、操作技术不熟练、缺乏驾驶经验;二是他们的心理、生理状态还没有完全成熟,当遇到险情时,常因观察判断不当和操作失误而酝成事故。26岁一30岁的驾驶员的重复事故率较高。其原因是这些事故多发者虽技术较为熟练,但因麻痹大意、安全责任心不强,以及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而导致事故多次发生。41岁~45岁的驾驶员的重复事故率最低。这个年龄段的驾驶员是驾车的黄金时期,因身体各种参数趋于稳定,而且技术熟练、动作灵活、驾驶经验日趋丰富。遇到险情时,决策果断、措施得力,常常化险为夷。4.45岁以上的驾驶员的重复事故率已有所上升。原因是其运动机能逐渐下降、视力开始减弱、体力开始衰退、反应判断处理迟钝等所致。驾驶员文化程度:驾驶员的文化程度体现了一个驾驶员的基本素质。不同的文化程度,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并且对驾驶员良好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意识以及对与驾驶有关的机械常识的掌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驾驶员平均技术等级:汽车驾驶员共设四个等级,分别是: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和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定人定车管理:机动车实行定人定车管理,不得随意换车或换人。车辆和驾驶员在变更、暂离或离开本企业时,由车辆管理部门负责办理有关交接手续,经营业户不得私下变动。驾驶员日常维护:按照《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的要求,我国对车辆实行计划预防维护制度,日常维护是各级维护的基础,由驾驶员在每天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进行,其作业中心内容是:清洁、补给和安全检视。通过日常维护,使汽车达到:车容整洁;螺栓、螺母不缺不松;油、气、水、电等不渗不漏;轮胎气压正常;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灵活可靠、操纵轻便,润滑良好;发动机、底盘无异响和异味;灯光、喇叭、刮水器、信号、仪表等工作正常。2-3.车辆影响因素分析1车辆技术管理机构及人员:车辆技术管理机构及人员是加强车辆技术管理的直接职能部门和专职人员,其职责如下:认真执行落实有关车辆技术管理规定,做好车辆技术档案和司乘人员安全行车档案登记工作,随时掌握车辆技术况督促车辆作好二级维护工作,实施车辆的更新和报废工作。2车辆技术管理规章制度1)道路运输企业营运车辆必须符合GB7258-1997《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和有关汽车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规定,证照齐全,手续完备,所有营运车辆必须按要求投保。2)车辆技术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和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对运输车辆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适时更新和报废的全过程管理。3车辆技术档案:是车辆从购置到报废全过程情况的记录。主要内容有:1.车辆基本情况和主要性能。2.参加保险情况。3.运行使用情况。4.主要部件更换情况。5.检测和二级维护记录。6.事故处理记录。4车辆技术等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汽车技术等级评定标准》(JT/1198-95)规定,根据汽车使用年限、关键项和项次合格率来衡量,将车辆分为一级车、二级车和三级车三个等级。5车辆完好率车辆完好率是表征车辆技术状况的一个参数,其定义为:6车辆新度系数车辆新度系数是衡量道路运输企业车辆新旧程度的指标,其定义为:7车辆安全装置检查车辆安全装置主要指转向装置、制动装置、撰、明及信号装置、风窗玻璃刮雨器和轮胎等。8车辆的附属装备是否齐全有效车辆的附属装备如灭火器、危险警告牌等是否齐全有效。9车辆强制二级维护道路运输经营业户,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车辆维护制度,车辆的二级维护由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监督管理;二级纶护必须按期进行,车辆二级维护出厂前,须进行竣工检测。出具的检测报告,作为维修企业质量检验员签发出厂合格证的依据之一。10车辆视情修理车辆在维修时应贯彻视情修理的原则,即根据车辆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的结果,视情况按不同的作业范围和作业深度进行,既要防止拖延修理造成车辆技术状况的恶化,又要防止提前修理造成浪费。11车辆的改装和改造对营业性运输车辆提出改装和改造的企业,应将改装、改造方案及数量呈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严禁对营业性运输车辆进行丰法改装、改造。如将营业性客车座椅的间距变小,随意在发动机及其它位置上加装座椅;将营业性货车的车厢加高等。幻灯片2三、综合评价系统分析方法1.概念:综合评价是指对被评价对象所进行的客观、公正、合理的全面评价。如果把被评价对象视为系统的话,综合评价问题可抽象地表述为:在若干个(同类)系统中,如何确认哪个系统的运行(或发展)状况好,哪个系统的运行(或发展)状况差,这就是多属性(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Problem).2.方法种类:1.层次分析法2.赋权法3.综合评价法3构成评价要素:1被评价对象2评价指标3权重系数4综合评价模型5评价者3-1.层次分析法(AHP)人们对社会、经济、企业及科学管理领域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时,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一种将思维量化,将复杂系统简化的、简捷的、实用的系统分析方法一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当要对一些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时,如何认为哪个企业的安全状况好,哪个企业的状况差呢?大概可以用与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状况有关的安全管理、运输工具和驾驶员等因素去衡量。不妨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一般决策分解一下,大致有以下几步:首先是确定安全管理、运输工具和驾驶员在你评价道路运输企
本文标题: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价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29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