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河南蜱虫中毒事件2010年9月初,河南省信阳市境内集中发生蜱虫叮咬人致病病例。河南省自2007年5月信阳市报告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以来,通过全省监测,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据中国之声消息,山东省蓬莱市新港街道湾子口村也出现一位村民疑似被蜱虫叮咬而死亡的病例。•——以下摘自度娘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经常在东北三省的林区活动,早在10年前就接触过这个东西。当地人对它是敬而远之,也流传出很多草爬子叮死人的故事,即时不死人,也成为植物人,确实很可怕。但是这个东西体型很小,经常分布于森林中,尤其是有一种云冷杉林里,非常密集,防不胜防。每年进入林区之前,都要打一种疫苗,叫森林脑炎疫苗,这种东西的效果究竟怎样,无从考据。我每次在森林中都被叮咬多次,叮上的瞬间是有疼痛感的,假如非常敏感的话,是能察觉的。但是,它总是叮在隐蔽而且嫩的部位,比如腋下,大腿沟,肚脐眼,甚至我的朋友被叮到了鸡鸡上,当时他很害怕,不过回家跟老婆测试了一下,并无大碍,以此传为佳话,哈哈。此虫叮咬后,吸血而亡,身体留于人体内,需要用力拔出,因为它的牙和前爪有倒钩,经常把它身体拔出了,但是脑袋却留在人体里,有病毒的就是它的头部,需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把它的头部用镊子甚至针挑出。蜱虫蜱虫是什么生物?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蜱虫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份。1.硬蜱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festoon)。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基节上通常有距。足Ⅰ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organ),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状爪间突1个。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对足基节的水平线上。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气门一对,位于足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雄蜱腹面有几丁质板,基数目因蜱的属种而不同。2.软蜱•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颚基背面无孔区。躯体背面无盾板,体表多呈颗粒状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气门板小,位于基节Ⅳ的前上方。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部,两性特征不显著。肛门位于体中部或稍后,有些软蜱尚有肛前沟和肛后中沟及肛后横沟,分别位于肛门的前后方。各基节都无距刺,跗节虽有爪,但无爪垫。•成虫及若虫足基节Ⅰ~Ⅱ之间有基节腺的开口。基节腺液的分泌,有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及血淋巴成分的作用。在吸血时,病原体也随基节腺液的分泌污染宿主伤口而造成感染。【危害】•病毒未现人际传播2010年5月,卫生部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临床等有关专家,编写印发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根据方案要求,卫生厅进一步组织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重点发现并证实可能同样引起临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的一种布尼亚病毒。病毒的监测、诊断、鉴别、治疗等内容,这一病毒仍然需要按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行监测,并且这一病毒通过蜱传播,目前未发现人传染人的病例。这种蜱传疾病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而且感染多在3—11月份,在治疗上,只要对症治疗,如果出现了细菌感染的情况,使用相应的抗生素,都能达到不错的效果,所以公众没有必要因此恐慌。“河南蜱虫叮咬事件”的元凶或将锁定为一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而卫生部也正在组织专家制订“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对发现的感染病例,进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疗。•2010年9月11日,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有专家称,“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病毒,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病毒,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尼亚病布毒•布尼亚病毒(Buniavirus)是具球形、有包膜和分节段负链RNA的1科病毒。因首先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分离到本科的而得名。代表种──布尼亚韦拉病毒而得名。直径90~100纳米,从包膜伸出许多糖蛋白突起,内有3个螺旋对称的核壳,分别含大(L)、中(M)、小(S)3个RNA节段,其总分子量为(6~7)×106。多数具有3种主要的病毒粒蛋白质。病毒粒成熟时芽生细胞高尔基区表面光滑的小泡内或其附近。•布尼亚病毒•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布尼亚病毒分类•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目前已知包括200种以上的病毒,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1975年正式命名,1980年被区分为四个属,即布尼亚病毒属、纳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包括至少13个血清组的112种病毒及12种未分组的病毒,大多数由蚊子传播,包括加里福尼亚脑炎病毒及可引起人类脑炎的LaCrosse病毒以及一些其他可引起人类发热性疾患的病毒。白蛉病毒属包括白蛉热病毒、立夫特山谷热病毒及至少28种其他病毒,主要由白蛉传播,但其中有些也从蚊分离到。许多脊椎动物特别是啮齿类动物可被感染。立夫特山谷热病毒原为一种绵羊病的病原体,近年在非洲人群中曾引起几次大的疾病流行。纳伊罗病毒属从纳伊罗毕绵羊病病毒命名,其原型病毒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此属至少包括19种不同血清型的病毒,主要由蜱虫传播。乌库病毒属包括乌库尼米病毒及另外6种病毒,由蜱传播,从自然界啮齿动物及从蜱分离出,对人类致病作用尚不清楚。此外,尚有10种病毒由于生化及血清学资料不够,尚难分到上述四个属中去,以及23种根据形态特征归类到本科的可能成员。布尼亚病毒感(传)染•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布尼亚病毒的变种•2010年09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河南蜱虫叮咬事件”的元凶或将锁定为一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而卫生部也正在组织专家制订“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对发现的感染病例,进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疗。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病毒,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是可以治疗的,而且病死率很低,公众不必恐慌。•蜱螫伤临床特点•一、病因:由硬蜱或软蜱的口器刺入皮肤后引起•二、皮疹特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有时可发现蜱。•三、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四、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所致,易发生在小儿,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五、蜱咬热: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临床表现:•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疑似病症名称:无形体病•虫毒误诊为“精神病”•资料显示,1918年—1919年的美国大流感,死亡率最高时达到5%。•商城人曾泽平被错误诊断的病种最多。在治疗中,她却先后被诊断为感冒、精神病和脑膜炎等。•曾泽平住在商城县鲇鱼山水库边,去年夏天,她去拎猪食,忽然觉得很困。虽然在村医处被当做感冒,进行输液。几天后,因高烧,她开始胡言乱语,自称看到神鬼。家中请来“大仙”驱邪。但曾泽平每夜会疼醒一二十次。•“急诊科的医生说我老婆有精神病,我就把她送到了县精神病院。”岳昌余说,在精神病院里,她被约束住,喂吃镇定药后,平静了很多。•几天后,曾泽平全身抽搐,大小便不能自理,又转到武汉某医院。治了五天四夜仍无果,曾泽平在剧烈抽搐中,咬烂了自己的舌头,被一辆救护车送回商城。•岳昌余说,“救护车司机也是河南人,他很同情我老婆,说他一辆车就拉过五六个同样的病人,都是被虫子咬的,没治了。”•鲇鱼山乡一名不愿具名的村医说,去年很多村医确实不知道还有一个“疑似无形体病”。•在患病和死亡人数都比较多的鲇鱼山乡下马河村,村医周世瑶的诊所门口,还贴着一张泛黄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防控知识问答》。•周世瑶说,这是去年秋冬之际,卫生防疫部门下发的宣传单。当时,连续两名村民的死亡,使下马河村成为疑似无形体病的防疫重点村。•无形体病•无形体病,即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granulocytic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granulocytic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也叫壁虱)叮咬传播。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无形体病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体格检查可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少数病人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重症患者可有间质性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以及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少数病人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及进行激素治疗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较危重。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
本文标题:蜱虫kunkle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4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