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涵义根据2006年1月8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涵义阐述如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工作场所健康教育指通过提供知识、技能、服务,促使职业人群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它的本质是行为改变。国内外的卫生学家还深刻认识到保护职业人群健康的关键,不在于治疗有病的人,而在于治疗有病的作业场所,职业人群健康教育与工作场所健康教育的概念相同。生物病源性群体疾病,主要指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菌导致的传染病区域性暴发、流行;预防接种出现的群体性异常反应、群体性医院感染等;食物源性群体中毒如摄入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污染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食入后出现的群体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群体性职业中毒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而发生的中毒;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疾病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的多位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原因的疾病。根据卫生部发布2007年1~9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染病事件居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位,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职业中毒和环境因素事件。2007年卫生部关于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的通知中,对突发急性传染病作了界定:突发急性传染病是指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需要对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鼠疫以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人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生的急性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为突然发生,发病很急,甚至事先没有预兆,因而较难做出能完全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应对措施。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表现为病情严重、发病人数多或病死率高。例如l975年美国发生的军团病,共有221人发病,病死率为15.4%。当时使用青霉素、庆大霉素治疗都无效,后来才发现使用红霉素疗效很好。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到相当的群体而非个别人或少数人。发病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已知或者尚未查明的共同原因,如共饮一口井水,共吃某种食物等。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速度很快,危害因素可以通过各种传播途径迅速扩大影响范围,造成更多人受害。如农药厂泄漏出来的毒气可在数小时内迅速扩散到方圆几十公里,波及在此地域居住的多数居民。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应急处理往往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因此,应急处理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需要在上级政府的统一指挥下社会各有关方面通力协作,妥善处置。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不明原因只是暂时未有调研结果。由此说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根本上说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WHO指出,健康促进是公共卫生的核心策略,它对于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以及其他威胁人民健康的因素同样是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从本质上说与健康促进的策略如出一辙,只不过前者更应体现快速、准确、社会动员更为广泛的要求。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尤其是通过“SARS”防控的实践总结,其应对策略大致可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建立和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从中央到地方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构,建立和实施综合性的、主动的长效机制。①指挥协调机制,体现政府领导、专家参与、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专业机构实施、部门配合的指挥协调机制;②信息沟通机制,卫生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国内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定期通报疫情,防控工作进展等,营造出社会稳定、公众参与的有利环境;③部门协作机制,形成联防联控公众格局。(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应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制定一系列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强化行政职能,改革和完善监测系统,提高早期预警能力,完善卫生监督及执法体系,从法律上保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控制。(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救治队伍应急预案: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时刻准备着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原则和精神,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思路而制定的。从中央到省、市、局部地区。某些行业单位都要制定和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种预案和应急机制。建立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用的卫生应急队伍是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部颁布的《关于建立应急卫生队伍的意见》明确要求,在省、地两级分别建立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这支队伍应包括责任心强,具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化学中毒、辐射损伤和医疗救治等方面的应急处理能力的专家和救援人员,以便及时奔赴现场,尽快查明事故原因,立即抢救受害者,迅速保护高危人群。(四)社会动员,部门参与群策群防群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发动群众,动员群众行动起来,打一场群策群防群治的人民战争。“SARS”流行期间对公众进行大力宣传鼓动,发动群众发现疫情并控制疫情。每天的疫情报告制度、体温测量、疫情监测、饮用水监测,以及在车站、码头、机场等港口的监测措施等,公众都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社会动员促使部门间的紧密合作。“SARS”流行期间,我国实行属地管理制度,不分行政隶属关系,中央驻各地单位、驻军、武警部队都归所在地管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调度。卫生、司法、教育、体育、商业、交通等均建立有效的合作程序,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五)健康教育策略加强健康教育是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减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事件中和事件后都有大量的工作可做,归纳以下几点:1.迅速有效的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活动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关键环节,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与相关专家一起,在引导公众理性地面对风险中发挥主导作用。如疫情通报、疾病的传染源、传播渠道和高危人群,以及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自我防护的方法等。关于传播的方式要根据有效性、针对性和可及性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制作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折页、小册子、传单、连环画、小报、专刊等多种平面媒体。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与专家、传媒紧密联手互动,尤其要与电视、广播等强势媒体联手,快速整理有关信息,组织流行病学专家、医学家、健康教育专家等为公众释疑解惑,向公众普及相关防控知识,稳定公众情绪,尤其对基层和农村地区要加强信息沟通指导。要利用城乡社区信息联通系统,在网站上发布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全面信息,开通不同语言的热线咨询电话,解决公众关注的问题。某些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与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建立培训机制健康教育者与有关部门协作,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部署下,制订培训规划,编写培训教材,提供培训师资。(1)医护人员的全员培训,重点在疾病的发现、报告、防护、密切接触者的管理等。一般由专门机构负责,健康教育可在人际沟通、医患关系等方面配合培训。(2)专业人员培训:健康教育者要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所作为必须加强与此相关的能力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来临群众心理恐慌、情绪异常,他们急切地寻求帮助。作为健康教育者自身的应急能力和心理素质就关系到能否给公众以及时正确的防控指导。为此必须对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身和公众应对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和演练,并把该内容纳入整体培训体系,是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的组成部分。(3)公众的培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公众既是救护的对象,亦是自救救人的主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处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群众能否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掌握应对的能力,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和损失。3.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与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提供心理救援服务。心理干预的目的是帮助人们重新获得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心理平衡状态,阻止极端应激事件所致后果的恶化,通过及时处理心理危机,使人们失衡的认识和情感反应趋于稳定,促进心理健康重建,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心理危机干预首先应评估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目标人群分为普通人群、重点人群:普通人群是指目标人群中经过评估没有严重应激症状的人群。对于普通人群要采用心理危机管理的措施,利用大众媒体向灾民宣传心理应激和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灾难的有效方法。重点人群是指目标人群中经过评估有严重应激症状的人群。对重点人群要采取“稳定情绪”、“放松训练”“心理辅导”技术开展心理危机救助。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是“谈话”,它应用的是健康传播中人际传播技巧。
本文标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6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