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教教材”有三种境界,教教材的思想、精神、灵魂,其为最高境界;根据教材设计意图教教材,其为较高境界,教教材上的知识、方法、技能,其为一般境界。很明显,“用教材教”要体现的理念早已包含在“教教材”的最高境界之中了。3、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答: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2、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答: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1.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2.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被激发起“兴奋”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当学生出现理解或误解的“错误”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冒出的精彩火花时;当学生表情出现“细微”的变化时;当教师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时,都是意外生成资源利用的大好时机。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答: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应该是一种交往关系、和协关系,共同创造有价值的学习关系。和协的师生关系,爱字当头,爱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灵魂。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应与学生一起合作与探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最后,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扩展知识视野,培养过硬的、学生佩服的教学业务水平,提升教育艺术,完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品质,努力使自己在学生心目成为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答: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1、在中学现阶段,目前考察学生的主要只是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形态知觉能力等,这些却在考试中很难以体现出来,而这些能力又往往对于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2、目前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很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习者成功的心理素质,不是考试本身的错误,而是教育者(如教师或家长)在运用考试手段的方式上出现了偏误。他们认为,既然坐在同一教室里,接受同一个老师的教育,那么考试分数也应该一样。他们不懂得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无论是智能结构、个性特征,还是学科兴趣等都有很大不同,或者说每个人潜能和优势都不相同,而且发展速度和阶段也不同。有的人擅长数学,有的人擅长写作,有的人很小就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而有的人到了大学似乎才开窍。然而,我们却把他们全部安排在同一起跑线上,用同一标准、考试分数衡量,区分“优”与“劣”、“好”与“差”,这显然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不公平的、错误的评价,犯了教育上的一个大忌,完全忽略了学习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个体差异。这种强大、稳定的教育系统的存在,大大伤害了学习者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大量学习者感到自己无能、失败,以及无奈,使学习者很早就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和对学校的恐惧,直至感到人生的无价值感和渺茫。国内外的教育学者都认为,这种教育系统压抑了大部分学习者潜能的发展,压抑了许多诸如爱迪生、爱因斯坦式的人物的产生。3、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必须树立这种观念:人人都有巨大潜能,人人都能成功。如果你坚信这一点,眼前高考的失意就不会影响你一生,你会觉得未来一片灿烂!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一说到“好学生”,大家一定会想到很多,如:人品好、学习尖子、乐于助人,帮妈妈分担家务,等等等等,而在我心中,他们并不一定十全十美,只要做到以下几条,在我心目中他就是一名好学生。第一就是学习好。可以说学习是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在平日的生活中,要勤奋努力,不懂得问题就要去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直到把问题搞懂。当然,在课堂上,要多多的思考,积极发言,不要顾虑回答的是不是正确,只要勇敢的将自己的看法及疑问提出来,那才是最好的。在学习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课上作笔记,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记录并记住,回家后,要预习明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及复习今天的功课,做到课前多准备,课后多温习的好习惯。第二条便是一个人的品质问题,我相信,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不喜欢与品质不好的人打交道。一个品质好的人她会拥有许多的朋友,大家喜欢和她在一起,或许和这样品质好的人在一块,大家甚至可以说是感受到一种安全感,朋友实实在在,聊天、说话,共同分享快乐,难过,那种感觉是最快乐的。第三,乐于助人。学校里,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是应该的,就拿借东西来说吧,同学借借东西是家常便饭,如借笔,纸,或是一个小本子,当然只是一个小本子,纸,笔,我们应该借,朋友之间,或是同学,甚至是老师,那么,我们会收获一份真挚的友谊。第四,拥有好的身体素质。身体健康是生命的根本,生活中,要常锻炼,如进行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或者进行跑步运动,等一些对身体有益的运动,但要注意有计划性的运动,不能任其自愿的习惯。第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1、做一个开朗的孩子,每天笑对生活,快乐前行。2、要有较好的承受压力,人这一生的路上,会有许多挫折,但那也都是暂时的,那就是一只只拦路虎,也是纸老虎,要勇敢的闯过它,打败它,胜利的光辉会笼罩着你的!
本文标题:《课程与教学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75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