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医学心理学总结(详细)
1医学心理学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2、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分为: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形神合一、天人相应、内伤七情、外感六欲);③生物医学模式(以心身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阶段)。3、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4、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①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与分析,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②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可重复)③调查法(a.抽样b.资料收集: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调查法是通过结构式访问或问卷等形式,系统、直接地从某一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④个案研究法:个案法是对一个被试者的研究方法,可以使用观察、交谈、测量和实验等手段。(深入的)5、心理现象的结构:(1)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②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情感③意志过程:意志、行为2(2)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②个性心理特性:能力、气质、性格③自我意识系统6、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2)心理的器官是脑;3)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1)心理是观念的反映;2)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映像;4)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7、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表象和想象等过程。8、感觉:ppt: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书: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最低刺激量度。常见的感觉现象:①适应(“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明适应,暗适应)②后像(例如,人在注视亮的电灯时,如注视时间较短,然后闭上眼睛或关闭电灯,仍会感到眼前有一个灯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正后像。如注视的时间较长,将灯光移去后便会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出现在亮的背景上: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颜色的负后像是原来注视颜色的补色,比如,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约1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会看到一个绿色正方形后像;如果先注视一个黄色正方形,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③感觉的相互作用(先吃糖,后喝苦药会觉得苦药更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难点也常常使用彩色粉笔书写板书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人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取决于感受器直接接受的刺激和同时受到刺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如摇动产生眩晕呕吐、辛辣气味使人流涕3眼泪。)④联觉(颜色刺激如红橙黄使人感觉温暖,为暖色调;蓝绿色使人神清气爽;深蓝、青色、紫色使人感到凉爽甚至寒冷,为冷色调。医院病房在布置上使用浅蓝色的窗帘、浅绿色的墙围、白色的床单,使病人在病房中感受到平静、安逸,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恢复。)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特性:①知觉的选择性;②知觉的整体性;③知觉的理解性;④知觉的恒常性10、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记忆按保留的时间长短和编码方式分为: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最长不超过1分钟,记忆容量为7±2);③长时记忆记忆的基本过程:①识记;②保持与遗忘;③再认和回忆艾宾浩斯为实验心理学奠定基础。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得出结论:①遗忘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②变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渐趋平稳;③以后随时间间隔很长,但所剩的记忆内容基本上不再有明显的减少而趋于稳定。11、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表象:是指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有关事物的形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12、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和体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性,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②情感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的情境性、暂时性和表面性,情4感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③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的生理性,情感的社会性。情绪和情感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情绪状态的分类:①心境:是指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日常生活大多是)②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③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情感的分类:①道德感: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②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③美感:是根据一定是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13、情绪的理论:①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情绪产生方式是刺激情境---机体反应---情绪;②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再外周系统,而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③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认知评估;④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情绪产生是受认知过程(核心)、环境刺激、生理反应三种因素所制约。14、意志:意志过程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的品质(以下均需记住例子):①自觉性:是指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其能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个体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并能充分妊娠行动效果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集体的利益,不屈从于周围人的压力,按照自己的信念、知识和行动方式进行行动的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有意志的动摇性、受暗示性、盲从、随波逐流、刚愎自用和独断性等。(明确的目标,自觉的行为支配)②果断性:是指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断,并实现目的的品质。这种品质以深思熟虑和大胆勇敢为前提,在动机斗争是,能当机立断,在行动时,能敢作敢为,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或情况发生变化时,又能立即停5止以做出的决定。与果断性相对立的是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和草率从事。(迅速合理的采取决定)③坚韧性:是指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地向既定的目的前进的品质。与坚韧性相悖的是做事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急躁、轻浮、疑虑和执拗等。(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永不退缩)④自制性:是指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语言的品质。这种人能够克服懒惰、恐惧、愤怒和失望等内、外诱因的干扰能力。善于使自己做与自己愿望不符合的事情,执行以确定的目的和计划。与自制性相对立的是任性和怯懦。易冲动、易激怒、感情用事则是自制性差的表现。(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15、个性: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1)能力与智力: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它是一般人都具备的心理现象,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必要成分。(2)气质:是不以活动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3)性格: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6、气质类型及行为特征?(希波克拉底:体液学说)(简答题)①多血质:活泼而好动者,活泼好动,敏捷而不持久,适应性强,注意易转移,兴趣易变换,情绪体验不深刻且外露,如王熙凤,贾宝玉。②黏液质:沉着稳定者,安静沉着,注意稳定,善于忍耐,情绪反应慢、持久而不外露,容易冷淡、颓唐,如薛宝钗,林冲。③胆汁质:热情而急躁者,精力充沛,动作有力,性情急躁,情绪易爆发,体验强烈且外露,不易自制,易冲动,如史湘云,李逵。④抑郁质:情感深厚沉默者,反应迟缓,敏感怯懦,情绪体验深刻、持久且不易外露,动作缓慢,易伤感,孤僻,善观察小事和细节,如林黛玉。617、气质类型与神经过程的特性(选择题)气质类型神经过程的特性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多血质强均衡灵活黏液质强均衡不灵活胆汁质强不均衡灵活抑郁质弱不均衡不灵活18、性格的特征:①性格的态度特征(主体);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19、个性倾向性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的根本特性是它的动力性。(选择题)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将人类的主要需要依发展顺序及层次高低分为五个层次: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①生理的需要:是指对阳光、水、空气、食物、排泄、求偶、栖息和避免被伤害等的需要。他具有自我和种族保存意义,是个体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在人类各种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当一个人被生理需要所控制时,其他的需要均会被推到次要地位。②安全的需要:是指对生活在无威胁、能预测、有秩序的环境中的需要。如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和心理安全等需要,以求得安全感。③归属与爱的需要:指对友伴、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它表明人渴望亲密的感情关系,不甘被孤立或疏离。④尊重的需要:是个人对自己的尊重与价值的追求,包括“人尊”和“自尊”两7方面。前者指希望获得别人的重视、赞许等,后者指自信、自强、好胜、求成等。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与潜力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一种创造的需要,它的产生依赖于前面基本需要的满足。20、动机: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21、精神分析的内容:①潜意识理论;②性心理学说;③人格学说;④释梦学说;⑤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说;⑥心理疾病的心理病理学说;⑦心理防御机制理论22、潜意识理论的内容:①潜意识;②前意识;③意识(把三个层次形象的比喻为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座冰山)23、人格结构学说的内容:①本我(享乐原则);②自我(现实原则);③超我(至善原则)24、性心理学说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时期:①口唇期:如自卑、依赖及洁癖等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②肛门期:“肛门性格”:冷酷、顽固、刚愎自用、吝啬等;③生殖器期;④潜伏期;⑤两性期25、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三个现象(例子):①正强化:如果行动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进而使该行动反应逐渐加强,成为正强化。即R→S(积极)↑→R(促进)。②负强化:如行动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进而使该行动反应逐渐加强,称为负强化。即R→S(消极)↓→R(促进)。③惩罚: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动反应逐渐减弱。即R→S(消极)↑→R(减弱)。26、社会学习理论:指人向他的榜样学习来获得的学习。27、认知心理学理论:基本观点是人的各种心理障碍都源于不合理的信念,错误的认知。不良认知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他们往往会导致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想法→情绪异常行为→(纠正)……828、心理应激:个体在察觉(认知评价)到威胁或挑战,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按应激原的内容可分为四类:①社会文化性应激原:1)生活事件:日常生活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2)生活琐事:带来“烦恼”的小事情,日常困扰3)重大变故:给所有人带来应激的重大事件4)文化冲突:思乡情不能适应居住社会文化环境②职业性应激原;③环境应激原;④心理性应激原:1)挫折:是由于各种障碍造成动机行为不能达到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而延搁时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2)心理冲突:a.趋—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b.避—避冲突(前遇悬崖,后有追兵;进退维谷)c.趋—避冲突(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想吃发胖
本文标题:医学心理学总结(详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7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