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共十八章,有人说是孔子自作,有人认为曾子之作•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有一本书,虽然内容简单,不过两千字上下。但是它却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塑造了中国人孝的美德。•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生于鲁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曾子(前505-前435),名曾参(zēng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山东)人。少孔子四十六岁。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得孔子真传,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后世尊奉为“宗圣”,与复圣颜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并称“孔门四圣”。曾子避席“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二十四孝——啮指痛心》•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汉代与《孝经》•孝文帝刘恒,刘邦四子。•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3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汉代享国400多年湖北省孝感市•孝感,简称:孝,中国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中国孝文化之乡。•黄香扇衾温被和孟宗哭竹生笋等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改孝昌县为孝感县,是为“孝感”得名之始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开宗明义:开宗明义:开宗明义:开示全书的宗旨,说明孝的义理。以孝为政,则上下无怨;以孝立身,则显亲扬名。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听故事《杨香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孟宗,三国时期江夏人,年少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就去世了,只有年老体衰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一日母亲深感不适,经过求医问药,得知用新鲜的竹笋做汤就可以医好母亲。因为正值凛凛寒冬,根本就没有鲜笋,小孟宗非常希望母亲的身体好起来,可是又无计可施。担心忧愁中,小孟宗独自一人跑到竹林,扶竹而哭。他的哭声打动了身边的竹子,于是奇迹发生了,只听呼的一声,地上就瞬间长出了许多的嫩笋。小孟宗看到时心里特别的高兴,他小心的摘取了竹笋,欢欢喜喜的回到了家里。回到家之后,马上用竹笋为母亲熬好了笋汤。母亲喝了笋汤之后身体果然大有好转。孟宗长大后大有作为。
本文标题:孝经的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8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