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基本事实:在师生交往的关系中,教师是强势方面。对教师工作的反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Dr.HainGGinott)分享的观点:教师很重要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教师如果以亲切的、接纳的、协助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喜欢学校、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学习,接受学校良好的教育。让儿童知道老师在爱他,在帮助他,由此获得儿童的信任。亲其师而信其道。营造班级心理和谐氛围的能力处理学生心理成长困扰的能力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一、营造班级心理和谐氛围(一)心理和谐的含义(二)实现心理和谐的条件一、营造班级心理和谐氛围心理和谐是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在总体意义上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其特点是:1、心理构成要素上的协调性。表现为人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上的协调一致。2、为人处世上的理智性。表现为没有或很少有过激行为。3、心理体验上的愉悦性。心理和谐的人也有喜怒哀乐,但积极愉悦的体验占主导地位。4、表征意义上的总体性。心理和谐的人也有心理矛盾、冲突的时候,心理的某些成分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和谐,但他能将这样的冲突和矛盾控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小的范围内。5、持续时间上的稳定性。总体意义上的心理和谐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地表现出来,甚至构成了一个人相对稳定的特质。(一)心理和谐的含义一、营造班级心理和谐氛围(二)实现心理和谐的条件1、教师的仁慈2、教师的真诚3、教师的信心4、教师的视阈(1)仁慈的内涵在中国,儒家的“三达德”之一(智、仁、勇);在西方,基督教的“神学三德”之一(信、望、爱或信仰、希望和仁慈)1、教师的仁慈仁慈一词在中文中就是仁爱与慈善的意思,类似于古代儒家伦理中“仁”的范畴。在《论语》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关于仁的解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是关于仁的总括性的一个表述。具体说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主张“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而五者是:恭、宽、信、敏、惠。所以,仁在孔子的论述中是一种泽被天下的全面的德性,而这一德性显然又是以“爱人”为中心的。1、教师的仁慈孟子的“仁”主要指人心,尤其指“恻隐之心”“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教师的仁慈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对“仁”的内涵作出过卓越的解释。这些解释的相同点主要是两点:一是应当爱人,同情、关怀和帮助人;二是对人的爱心应当有一定的理性、规范和策略。1、教师的仁慈成人对儿童的关怀有两种:一种是“有价值条件的关怀”(如果儿童做了某些事情,他就能够得到关怀;而如果他做了另外一些事情,他将得不到关怀)一种是“无条件的关怀”(即无论儿童做了什么,都可以得到关怀)罗杰斯认为,儿童得到人际关系中的诸如温暖、热爱、同情、关心尊敬等方面的关怀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仁慈在教育上的重要不仅表现为对儿童发展的正面影响上,更重要的则表现为对教育对象有问题的思想或行为的矫正上。后者需要的是关怀而不是抛弃。1、教师的仁慈教师对学生仁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爱心二是教师对学生的高度宽容1、教师的仁慈(2)仁慈的作用动机作用动机作用主要是说教师的仁慈或者师爱会以积极的情感为中介影响教育对象,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的道德成长。在生活中,师爱对学生的激励使学生成长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实验研究方面我们只要以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例说明即可。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实验报告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友善、亲近和期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业成绩等等都有着十分明显和积极的影响。1、教师的仁慈(2)仁慈的作用榜样效应正如只有教师的公正才能教育出公正的学生一样,也只有教师的仁慈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的仁慈,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同事、对他人的仁慈态度对学生的仁慈品性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公正让学生学会公平、正直、刚正不阿、遵守法度的品质;通过教师的仁慈,学生则能够体验伦理生活的全面和技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人的信任与关怀品质,对人的友善、慷慨和宽恕等等。1、教师的仁慈(2)仁慈的作用心理健康功能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神圣的——他既是成人社会的代表,也是是非善恶的标准。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十分在意。过于严厉的教师往往会使学生面临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疾患;过于放纵的教师又会使学生失去必要的控制能力的学习机会,形成社会性发展上的错觉,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实行真正的教育仁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1、教师的仁慈(1)真诚的内涵真诚就是要求教师以“真实的我”出现在学生面前,开诚布公地与之交谈,直截了当表达想法,不装腔作势,不戴假面具,不搞角色扮演,不虚情假意,而是表里如一,真实可信。2、教师的真诚某市在教师中随机调查,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都回答“是”。而当转而对他们所教的学生问“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时,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2)真诚的作用一是教师真诚的态度,使学生感到亲切,亲近,被接纳,没有虚假,好象面对知己,因而容易对教师产生信任感,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二是教师的真诚,对学生是一种榜样,引起、激励学生对教学、对教师的真诚,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三是真诚也具有教育价值。真诚是种支持、接纳、助人的态度,将会使学生受到鼓舞,获得希望。同时,真诚是唤起勇气的力量,激励学生大胆敞开心扉,向教师表达自己的苦闷、委屈、软弱、挫折感等,既有助于教师掌握材料,也使学生郁积的情绪得以宣泄。2、教师的真诚(1)信心的内涵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理想﹑愿望或预见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信心也就是教育效能感。教师应当树立“通过教育,学生一定能够成才”,“通过努力,我一定能够教好我的学生”的教育信心。3、教师的信心(1)信心的内涵依据林崇德教授的观点,教师的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效能感、个人效能感和总体效能感三类,随着教龄的增长,一般效能感会逐渐呈现下降趋势,而个人效能感和总体效能感会出现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们渐渐认识到教育之外还有许多条件会影响学生,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随着教育工作技能的日益提高,教师对自己和对教育的整体作用越来越自信,故个人效能感、总体效能感越来越提高。3、教师的信心(2)信心的作用只有有信心,我们才能冷静地面对问题;也只有具有较高的教育效能感,教师才能发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更加热爱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事业。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苛刻、冷漠的教师往往都是教育上的失意者。由于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所以暴躁、蛮横、失去理智。3、教师的信心(1)视阈的内涵视阈就是教师关注的水平,包括关注的深度与广度。4、教师的视阈(1)视阈的内涵1、“非关注”阶段“非关注”阶段,指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尽管后来做教师的人在这阶段很难说有从教意向,更没有专业发展的意识,但对后来从教的影响却不容忽视。这一阶段生活经历所养成的良好品格是教师成长中重要的生活基础。2、“虚拟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主要是指师范学习阶段师范生的发展状况。因为这时的师范生所接触的中小学实际带有某种虚拟性。这种虚拟性的主要问题是,师范教育没有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环境,师范生的自我发展意识淡漠。4、教师的视阈(1)视阈的内涵4、教师的视阈3、“生存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是初任教师阶段,这个阶段,教师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他们特别关注专业发展结构中的最低要求——专业活动的“生存技能”。这个阶段的教师急于找到维持最基本教学的求生知识和能力,他们努力解决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动机、处理学生个别差异、评价学生作业、与家长建立联系。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他们又感到缺乏基本的教师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学能力,他们需要求助于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补充这些知识。(1)视阈的内涵4、教师的视阈4、“任务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是教师专业结构诸方面稳定、持续发展的时期,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教学上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职业阶梯的升迁和更高的外在评价。(1)视阈的内涵4、教师的视阈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在“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教师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教师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这些已成为教师日常专业活动的一部分。这个时期的教师更加关注课堂内部的活动及其实效,关注学生是否真的在学习。教师能够对问题予以整体、全面的关注。这一时期教师的特征是自信和从容。“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的教师在学生观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是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理解所教的内容之外,还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构建“意义”。教学不仅限于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知识结构发展的重点转到了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应用上来,不再把专业学科知识作为重点。(2)视阈的作用1、促进学生全体发展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教师的视阈二、处理学生心理成长困扰的能力(一)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二)个体心理辅导技术(一)团体心理辅导技术1、团体辅导的含义2、团体辅导的内容3、团体辅导的目标4、团体辅导的范例1、团体辅导的含义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的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使团体成员自知并自助,进行分享、体验、感受,从而达到消除症状、改善适应、发展健康人格的目的。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也被称为团体咨询、团体训练、小组工作等。团体心理辅导通常由一位或者两位咨询员主持,多个人共同参加。团体规模因辅导目标的不同而有变化,少则2-3人,多则十几人,甚至几十人。2、团体辅导的内容学生社会适应性辅导和训练;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辅导和训练;学习方法、学习抱负、学习动机辅导和训练;考试心态调节的辅导和训练;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辅导和训练;情意调控自主心理辅导和训练;(我的情绪、克服烦恼、控制愤怒、心理、危机、面对挫折)人际交往辅导和训练;两性心理辅导和训练;人性品质健全辅导和训练;(认识自我、优点和缺点、自己的外貌、自信表达)开发潜能的辅导和训练。3、团体辅导的目标团体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自我认识和促进自我成长。一般目标可概括为六条:(1)通过自我探索的过程帮助班级成员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使他们能够对自我有更适当的看法;(2)通过与其他班级成员的沟通交流,学习社交技巧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信任他人;(3)帮助班级成员培养责任感,关心而敏锐地察觉特人的感受和需要,更善于理解他人;(4)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与被接纳感,从而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5)增进班级成员独立自主、自己解决问题和抉择的能力,探索和发现一些可行而有效的途径来处理生活中一般发展性问题,解决冲突矛盾;(6)帮助班级成员澄清个人的价值观,协助他们作出评估,并作出修正和改进。4、团体辅导的范例“盲人旅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心理教研室田志敏1.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中角色的体验,让学生理解朋友间他助与自助同等重要。(2)让学生感受到朋友间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2.活动方式:每两个学生为一组,分别扮演“盲人”与“拐杖”,共同穿越障碍路线。3.活动时间:45分钟。4.活动准备:教师事先选择好盲行路线。旅程的设计应该有跨越、下蹲、上下楼梯等多种障碍。学生准备好眼罩。5.活动规则:(1)“盲人”戴上眼罩后原地转3圈,失去方向感后体验盲人的无助。(2)“盲人”旅行过程中,“拐杖”只能用肢体动作引导,不允许进行语言交流,最好在适当的背景音乐中进行。(3)在“盲人”与“拐杖”角色互换的旅行中,最好不要选择原来的伙伴,以陌生对象为好。6.活动过程:(1)在背景音乐中,班级学生一半扮演盲人,盲人戴上眼罩原地转3圈,另一半扮演帮助盲人的“拐杖”,由“
本文标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809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