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与主要矛盾;2、认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3、把握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历程和经验,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重点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认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了解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历程和经验,认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二、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的提出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主要内容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这个社会:在政治上,无产阶级居于领导地位,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资产阶级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的一部分。在经济上,国营经济逐渐确立领导地位,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多。在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总体上已经确立,但思想改造的斗争还比较复杂。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五种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基本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相应的阶级力量:与三种基本经济成分的相应的三种基本阶级力量的矛盾集中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两种基本的矛盾国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际: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全国领土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1,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了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斗争和恢复国民经济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没收官僚资本、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工作2,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已经开始了。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正是有了三年的实践经验,促使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已经找到。在这种情况下,到1953年,终于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体思路,即过渡时期总路线。任务的完成民主革命遗留准备了条件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验的初步积累社会主义革命经恢复国民经济的(一)“总路线”的提出毛泽东最初的一些思考:1948年9月:“我国在经济上完成民族独立,还要一二十年时间。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由于中国经济现在还处在落后状态,在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在这个时期内,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七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又多次谈到时间问题,认为要十年或十五年(对党内)、二三十年(对党外)等。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批评了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主张,指出,“这种思想是错误,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变化:1952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个文件上批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初次预示了变化。1952年9月,毛泽东在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以后才开始过渡。52年底到53年初,又多次谈到从现在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总路线。时间仍确定为10年或15年。转变表现:A:改变了民主革命胜利后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然后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构想,提出可以根据新民主主义建设面临的矛盾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B:改变了民主革命胜利后集中力量实现国家工业化,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设想,提出了工业化与改造同时并举;C:改变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先利用、限制,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待条件成熟时通过国有化法令将其收归国有的设想,提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用、限制和改造可以同时进行的方针,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将其引上社会主义轨道。D:改变了必须先有工业化,在工业能为农业提供大量农业机械的情况下才可以实现农业集体化的设想,提出可以通过互助组与合作社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变化的原因:1,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2,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加强,为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3,在实践中已经探索出了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的合适道路。(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了它,就要犯右倾和‘左’倾错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两个任务互相关联。这也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最鲜明的特点。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执行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生产项目提前和超额完成了任务编制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51年就在着手进行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1953年4月,中央批准下达1953年计划提要“一五”计划的编制,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到1954年9月基本确定下来在1955年7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建国之后立即着手恢复和新建钢铁工业。这是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顺利投产“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1952年1957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6791068财政收入(亿元)183.7310.2粮食产量(亿吨)1.63921.9505钢产量(万吨)135535发电量(亿度)73193货运量(亿吨)3.5168.0365土地改革后,农村的生产迅速发展了,农民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生产经营上的困难仍然比较大,而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针对这种情况,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这样,在土改后,互助组很快就在农村中相当普遍地发展起来。历史背景(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这种由低到高的发展,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形式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的)——高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的)换工互助,共同劳动(集体劳动)——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结合——土地归公,按劳分配。3,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请思考: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集体传统的国度反倒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从1952年开始,全国农业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来又转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1954年底,互助组从1951年底的400多万个发展到近1000万个1955年夏,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引发了关于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的一场争论。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加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四)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组织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小到大由低到高1955年底,党和国家提出要在两年内基本完成手工业合作化。实际上,由于改变了过去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的办法,而采取手工业全行业一起合作化的办法,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手工业的合作化也基本完成了。(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主要有两种: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和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其中,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又包括个别企业的公司合营和全行业公司合营。具体路径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公司合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公司合营不同阶段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企业在外部的结合。个别企业公司合营(半社会主义的):国家入股;共同管理;“四马分肥”。全行业公司合营(完全社会主义的):资本归公;“定息”制度。即便是低级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其生产也可被纳入国家计划之中,这就为我国1953年即实行计划经济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有步骤地将有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成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开始时,主要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1955年,合营工业的产值占到全部私营工业产值(包括已合营的在内)的49.6%。1956年1月,北京市首先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到这年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的99%、私营商业户的82.2%,都走上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道路。1956年3月,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是首都各界庆祝北京市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主义社会。由此,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也成为了我党、我国面临的一个中心任务。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国特点体现在: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改造同时并行;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一条和平改造道路;3,采用了多种形式循序渐进;4,对制度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同时进行。5,实际上也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邓小平说:“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工人阶级执行了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同时,资本家阶级中的进步分子和大多数人在接受改造方面也起了有益的配合作用。”1,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化,说明中国社会性质已经改变,已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
本文标题: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810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