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者继承者优秀代表毛泽东(1893-1976)邓小平(1904-1997)江泽民(1926-)胡锦涛(1942-)习近平(1953-)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的名字在1899年《万国公报》上第一次提到,“马客思”。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在《新民丛报》上的文章中提到“麦喀士,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917年5月的《新青年》杂志开始向中国人介绍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创办刊物,编辑书籍,组织进步团体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0年出现400多种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早期传播马列主义代表人:南陈北李1920年9月,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8卷1号发表《谈政治》一文,明确宣布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表明他已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wmv李大钊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李大钊2、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我很希望青年诸君能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不要单单研究马克思的学理。”第一,“实际研究的精神”;第二,“实际活动的精神”。陈独秀3、党早期的领导人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幼年时期的党,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在古田会议(1929年)上,毛泽东提出:第一、用马列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第二、要告诫全党同志要注重调查研究。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1930年《寻乌调查》等。4、毛泽东就是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杰出的代表。《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实际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5、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1938年,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整风运动1941年4月,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经过整风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毛泽东分别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1942年7月1日,朱德《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提出并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理论”这一概念。1943年11月,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并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概念。1945年5月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明确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出色地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335—3361、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经过反复比较而作出的选择。•第一,先进的阶级来领导(无产阶级,太平天国运动)•第二,走革命的道路(武装斗争,戊戌变法)•第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1)文化融合(2)革命和建设东方文明——农耕文明:内敛、含蓄、谦虚、谨慎西方文明——工业文明:开放、直率、自信、探险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为“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实际);第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理论化);第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民族化。“取经与传教”“传播与融合”)“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区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过程,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联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能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阶段性特征起止时间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的奠定1919—19352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1936—19763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1978—1997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989—20025科学发展观200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三个历史时期、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体系的关系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小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一、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第二、经济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实践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第四、文化条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第五、国际条件:十月革命及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在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第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先后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这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第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湖湘文化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1.2.1谁主沉浮.wmv第五、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人类结束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国际条件。(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毛泽东思想的萌芽第二阶段: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第三阶段: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第四阶段: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第一阶段: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大革命时期(1921-1927)大革命时期形成的主要理论成果:1、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3、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1)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2)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3)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5)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1.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2.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3.富农、中农、贫农的作用4.发动群众运动重要性第二阶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时期(1927-1935)这阶段的主要理论成果:1、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2、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形成的标志)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10)1、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客观)2、国民大革命的深远影响(客观)3、全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客观)4、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主观)5、党的正确领导(主观)政权存在的五大条件1930年1月,毛泽东写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的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第三阶段:毛泽东思想成熟阶段—遵义会议以后至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这阶段主要的理论成果: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2、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个法宝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1、第一次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2、第一次总结党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3、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2、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论》(1940年1月)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完整形成2、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基本纲领3、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第四阶段:建国初期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时期(1945-1976)1、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原则3、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理论、方针和政策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1、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经验2、分析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中的地位和作用3、论述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职能、历史任务4、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2、提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十大关系。3、阐述社会主义实践观点,发展了唯物史观。《论十大关系》(1956年)(一)“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过程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941年3月,张如心《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发表于《共产党人》杂志,第一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1943年7月,王稼祥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刊于《解放日报》7月8日)中第一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1945年5月的中共七大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第一次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也是第一次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本文标题:毛概课件第1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82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