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代漢語專業基礎必修課主講教師范建國第一章文字第一節漢字的起源第二節漢字的形體構造第三節漢字形體的演變第四節古書中的用字第一節漢字的起源一、文字和文字学(一)文字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是語言書面化的體現者,是最重要的擴大語言交際作用的輔助工具。漢字,先秦叫“名”“書”“文”“字”。例如:《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于方。《荀子·解蔽》:好書者衆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爲武。《呂氏春秋·序》:暴之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文字”並稱,始見於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219年)時所刊立的琅邪刻石(在山東諸城縣東南150里處)的“器械一量,同書文字”一語中。許慎在《說文解字·敘》裏對“文”、“字”進行了分辨: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那麽,即獨體爲“文”,合體爲“字”。而事實上,“文”、“字”之別在許慎之前和之後,並沒有如此嚴格。此後“文字”既可以用來指記錄某種語言的文字符號的整個體系,也可以用來指一個個的字。(二)文字學文字學就是研究文字系統的科學。文字學主要研究文字的性質和類型、結構和功能、起源和發展、改革和規範,以及文字與語言、社會、文化的關係等問題。漢代稱學習文字之學爲“小學”。隋唐時“小學”的範圍擴大到文字、音韻、訓詁,小學的範圍和廣義的文字學相合了。宋代王應麟《玉海》分小學爲體制(形體結構)、訓詁、音韻三門,以後才把小學中研究漢字形體結構的學科稱爲文字學,即狹義的文字學。我國傳統文字學歷史悠久。文字學有廣狹二義:廣義的文字學,包括漢字形音義三方面的研究,相當於漢字形體學、音韻學、訓詁學三門學科。狹義的文字學,以形體構造爲主,和音韻學、訓詁學並列。二、漢字的起源(一)幾種傳說1、八卦說許慎《說文解字·敘》論述了漢字的起源: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羅君惕在《六書說》一文中認爲:結繩與文字沒有什麽關係,而八卦與文字的關係很密切,如八卦的陽爻作“—”,即演變爲“一”字。兩個陽爻作“=”,即演變爲“二”字。乾卦作“≡”,即演變爲“三”字;坎卦作“☵”,即演變爲“水”(水)字。☰乾☱兑☲離☳震☴巽☵坎☶艮☷坤評說:漢字起源於八卦說,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因爲漢字與八卦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符號系統,即使能證明“水水”等字是從“☵坎”等取象而來,也不能說明衆多的漢字源於八卦。但兩者並非毫不相關,八卦是古代占卦的工具,但從甲骨文的數位看,八以內的數位是用一到四根爻組成。2、結繩說原始人經歷了一段用實物幫助記事的時期。古籍中的有關記載:《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之聖人易之以書契。《莊子·胠篋》:昔者容成氏、……軒轅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許慎《說文解字·敘》: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結繩的方法,鄭玄《易注》說: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九家易》: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史前時期使用這種記事方法應該是可信的。評說:結繩只起到幫助記憶的作用,結繩的方法並沒有與語言發生直接的聯繫,不能表現複雜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不能起到記錄、傳播和保存語言的作用,所以結繩既不是文字符號,也不能發展成爲文字。3、倉頡造字說倉頡造字,戰國時期有許多傳說。例如:《韓非子·五蠹》: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厶,背厶謂之公。李斯《倉頡篇》:倉頡作書,以教後詣。《呂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車,倉頡作書。評說:其實,漢字是不可能由一個人創造出來的。漢字形體繁多,又存在著大量的異體字,足以說明漢字不是一時一地一人的創造。還是《荀子·解蔽》裏的說法比較可信:好書者衆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倉頡只是衆多人中的一個,作了文字的整理工作。再說,歷史上並不一定有倉頡其人。中國傳說中的人名,大多是根據其某種功績而起的,如:有巢氏,指發明建造房屋的最早祖先;燧人氏,指鑽燧取火的祖先。倉頡,音近“創契”,可能是對古代史官的追稱。(二)漢字産生的主要途徑1、圖畫遠古時代的先民,還用圖畫把有關的人和事表現出來,繪刻於陶器和山石上。漢字起源於圖畫,已爲學術界所普遍接受。古人很早就有“書畫同源”的觀念。圖畫逐漸失去圖畫性質,符號性增強,這就是文字産生的過程。評說:漢字起源於圖畫,是沒有什麽疑問的。但圖畫並不是文字,只有當圖畫具有了一定的讀音和含義時,才能成爲文字。一般認爲當圖畫用作族徽的時候,才成爲文字。2、契刻契(鍥)刻記事的記載也常見於古籍。《周易》: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漢代劉熙《釋名》:契,刻也,刻識其數也。《後漢書·烏桓傳》:大人有所招呼,則刻木以為信,雖無文字,亦不敢違。《隋書·突厥傳》:突厥無文字,刻木爲契。契刻,是竹木等物體上刻畫記號,其作用主要是記數,或用作某種標識,或用於兵符、債券、信約等。《史記·信陵君列傳》就記載過竊符救趙的事。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漢朝劉熙在《釋名·釋書契》中說:“契,刻也,刻識其數也。”清楚的說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説明記憶數目。因為人們訂立契約關係時,數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因素。於是,人們就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一定的線條作符號,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這就是古時的“契”。後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分作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以二者吻合為憑。關於古代契刻的情況,《列子·說符》裡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宋國人,在路上拾到一個別人遺失的契”,回到家中便把契藏了起來,並偷偷地數契上刻的齒數,以為這些齒代表的錢數不少,非常高興,情不自禁地對鄰居說:“我很快就要發財了。”這段故事說明古代的契上刻得是數目,主要用來作債務的憑證。評說:這些契刻符號還不能代表語言中具體的詞語,還不是語言的記錄符號,還不具備表達語言的功用。但儘管如此,契刻也仍然是文字産生以前的重要符號手段,甚至可以說是某些漢字(如純符號的指事字)的前身。甲骨文數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干支字“癸”皆當取自陶符。(三)文字與標記的區別文字是語言的符號,它代表一定的語音和語義,而記事標記符號與語言沒有直接聯系。原始記事方法與文字盡管有著如此的區別,但在歷史進程中,它們卻有血緣關系:早期的象形表意文字是由原始記事方法(尤其是契刻和圖畫)蛻變出來的。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古老的文字,都導源於史前的圖畫文字。把圖畫文字中已經大大簡略了的圖形和語言裡的詞結合起來,讓固定的簡約的圖畫標志固定的詞;改變以事件的進程為次序的連環畫式的方法,用語法次序來組織圖形,使圖畫文字由提示語言,由與語言中的詞、語法關係遊離到和語言一致,這樣就產生了象形文字,產生了記錄語言而不是提示語言的文字,或者通過記錄語音去記事的文字。三、漢字産生的時代和體系的形成(一)漢字産生的時代不會早於傳說中的五帝時期。因爲伏羲、神農的時代還是“結繩爲治”。漢字大約産生於仰紹文化或大汶口文化,因爲在仰紹文化(距今約有五六千年。屬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榮時期。)時期,普遍發現了陶器刻畫符號。大汶口文化略晚於仰紹文化,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二)漢字體系的形成一般認爲在夏代。《尚書·多士》:“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
本文标题:第1节 汉字的起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83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