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婴孩智慧礼完晨礼,我躺在床上小憩了一会儿。窗内渐渐润入晨曦温暖的光线,身边的儿子从被子里伸出小手,揉揉咪咪的睡眼,醒了。他把头轻轻往我的枕边挪了挪,肉肉的小手自然地搭在了我的脸上,我望着儿子纯净的眸子,随口问道“告诉妈妈,你爱谁,爸爸还是妈妈?”睡在孩子另一侧的丈夫眯着眼也等着孩子的答案,中年得子,他对孩子的关注不亚于我。孩子将头缩进被窝,久久没有吭声。我认真地等待着孩子的回答,此时我更想看到的是孩子回答问题时所传递的情商与智商交织的过程,这比答案本身更让我回味。我轻轻把头探进孩子的被窝,对他说:“你对妈妈说你爱谁,爸爸听不见。”被子被孩子忽然揭开了,他爬到我的耳边诡秘而调皮地说:“爱谁”,我又问了一遍:“你说爱谁?”孩子再次爬到我的耳边说道:“爱谁”,说完冲着我调皮地笑了。我忽然明白了,四岁多的孩子用他的智慧在和我打太极,他巧妙地绕开了这个问题,很真诚很机智的完成了妈妈给他的命题,里不伤外不损。丈夫看着我淡淡地说:“孩子比我们大人强。”是啊,这个问题宛如母媳入河,先救哪个一样,是难以给出答案的一个命题。孩子在他幼小的心中做了几番权衡,他谁都爱,谁也不想伤害,因为爱的动因,所以故意混淆概念,给出了这个极致的答案。智慧的产生有时的确源于真诚的爱与尊敬。去年舍尔巴乃月份的某日,父亲礼拜从寺中归来,告诉我,寺管会主任将阿訇撵了。阿訇曾对主任说:“你让我在斋月之后再辞学好吗,我家里还有两个正读大学的学生,下学期的学费得靠斋月乡老的舍散才能筹得。”可主任还是“铁面无私”地将阿訇的铺盖扔在了寺院里,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据说后来搬来的阿訇是主任的本家侄子。。。。。。一位饱读经训的尔林,想利用斋月,为家人谋来生活所需,举意固然有所偏颇,但睁眼看看尔林们的处境,也亦当生出同情之心,大可不必用锁房门扔铺盖的方式,表白自己的立场。成人的行为缺少了仁爱的支撑,变得狰狞而野蛮。想想这位尔林离开寺院后一定只能:“独怆然而涕下”了,那份初登宣教讲坛,替主扬法替圣传道的激昂斗志还所剩有几?几年前,曾在某穆斯林幼儿园工作,园中工作人员全系回族人。园内的教师负责教学,保育员负责孩子们的吃喝拉撒。保育工作是一项繁琐劳累而又报酬少的活,打工的人便如走马灯一般不停地换,常常影响园内的工作。一日领导带来一位二十几岁的农村媳妇,面如菜色形容憔悴,手里还牵着一个三岁左右的蓬头垢面的小孩。领导告诉我你放心的用,她被丈夫打出来了,没处去。说完便下达了工作任务(冲洗院子、洗小孩被褥、擦一至三楼的玻璃),并嘱咐这些工作必须在双休日完成,如果星期一小孩入园,这些工作没法进展(星期一至星期五保育员要负责叠被子,打扫厕所和楼道卫生,给小班小孩喂饭……)。于是双休日,保育员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工作了,日上三竿,洗完的被子晾在了院子里,而保育员那三岁的小孩也饿得跟着妈妈的屁股不停的哭喊,保育员拿出一块馍馍和孩子坐在院子的台阶上开始吃午饭,这一幕恰好被路过的领导看见了,她隔着幼儿园的铁栅栏喊道:“你别磨蹭,今天必须把玻璃擦干净。”保育员上齿的前门牙几乎全没有了,正艰难地吞咽着嘴里的食物,她告诉我那是她丈夫打掉的,汗珠从她的额头上渗出来,但比这更亮的是她眼底的泪花。连续三天,这个新来的保育员就在领导的敦促声和园内几位“爱干净”的老师的挑剔中忙碌着,终于有一天,因为她的孩子与其他的小朋友争玩具,有人直接当面告诉她她的孩子缺乏教养时,她辞职走了。临行前领导说违约按不付工资,但看她干活实诚,给了二十元乜提。这个保育员离开了,我不知她的下一站会去哪里,但我知道她茫然无奈的眼神和疲惫离去的背影,是对我们这些“教门人”这个“教门之地”深深地失望,她可能很久都不会再踏进这个圈子,因为这里没有对她的爱和同情。各种形式的善功,缺乏了对人的怜悯和关爱时,也就失去了对主的敬畏,形式或许依然存在,但潜藏于“形”之下的“意”在哪里呢?事实上我们常常得“形”而忘“意”,这种自欺的工作仁爱的造物主能接受吗?孔子近几年常常被中国人提起。他的深思构建了儒家的哲理。孔子所倡导的“仁”之一字,包含三个层次: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太斯米是穆斯林一生中念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始终强调着安拉的至仁至慈,那么仁爱的主能否接纳掺杂着不仁爱的工作呢?一日五次的顶礼膜拜,朗朗入耳的诵经赞圣,半个时日的禁饮禁食,千里迢迢的麦加朝圣,慷慨挥手的出散施舍究竟是为了经书中所描述的下临诸河的乐园呢,还是为了真正荡涤自身性灵中的私欲,还原造物主所创造的自我最初的本真与纯洁呢?当良善与慈爱植根于人的意识与灵魂中时,人变得美丽而智慧;当缺少这些元素时,人变得狡黠而冷酷。婴孩的智慧有时岂是某些成人能企及的!------------------原始邮件------------------发件人:bsy1961bsy1961@163.com;发送时间:2011年3月7日(星期一)下午4:38收件人:泥鸿1509475576@qq.com;主题:Re:回复:我们资助你路费,你有时间的时候采访一趟怎么样--兰州兴邦文化咨询服务中心组织使命:携手同道公益兴邦服务范围:宣传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间草根组织能力建设;志愿服务;少数民族贫困生救助;少数民族农民工扫盲、农民工技能培训、农民工子女教育。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上西园90号华山饭店五楼办公区电话:0931-266237913919346803邮编:730050At2011-03-0716:34:53,泥鸿1509475576@qq.comwrote:应沙安拉,如果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资料将尽力完善,最好是我们自己写自己的人,有血有肉,更有意义!------------------原始邮件------------------发件人:bsy1961bsy1961@163.com;发送时间:2011年3月7日(星期一)下午4:31收件人:泥鸿1509475576@qq.com;主题:Re:回复:如果有近期的采访,加上照片,还有以往的报道就是一个完整的人物故事,可是毕竟在海原,太远了,我们也去不了。--兰州兴邦文化咨询服务中心组织使命:携手同道公益兴邦服务范围:宣传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间草根组织能力建设;志愿服务;少数民族贫困生救助;少数民族农民工扫盲、农民工技能培训、农民工子女教育。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上西园90号华山饭店五楼办公区电话:0931-266237913919346803邮编:730050在2011-03-0716:22:18,泥鸿1509475576@qq.com写道:2006年度感动中国、中国十大杰出母亲被推荐人:马志英回族2007-03-1620:57:07阅读335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马志英41岁,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海城镇南居委会居民。她虽然经历过两次下岗、三次手术,但数十年来始终用慈母般的心救助了85名贫困残疾女童。其先进事迹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过多次报道。2005年,她荣获“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国际委员会提名奖;同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和自治区“三八”红旗手;2006年,被评为首届“2005·感动宁夏”十大人物之一、首届宁夏“十大新闻人物”之一。被称为贫困山区女童的“好妈妈”。爱的无私奉献--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推荐马志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回族妇女,在她38岁的生命历程里,经历了两次下岗的挫折,因病魔动了3次手术的苦痛,可她却以顽强的毅力和执著的母爱向这些贫困女娃艰辛的求学路上播洒着温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她们幼小心灵深处营造着感情的绿洲,数十年用慈母般的心救助了85名贫困残疾女童,成为她们改变命运的阶梯。她的先进事迹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宁夏日报》、《新消息报》、《银川晚报》、《华兴时报》、《固原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宁夏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宁夏电视台、海原电视台进行了多次详细的报道,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宁夏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节目《改变命运的阶梯》播出后,先后重庆、贵州、河北、新疆等30多个省市电视台进行转播,她的事迹传遍全国,感人至深。2005年1月27日,她被邀请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为“三八”妇女节拍摄了特别节目,节目播出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震撼人心、催人泪下。2005年,马志英被提名为“中国和平妇女”,参加2005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的角逐;同年,她被评为全国首届“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和自治区“三八”红旗手;2006年,马志英被评为首届“2005·感动宁夏”十大人物之一、首届宁夏“十大新闻人物之一”。她的作品《素描》在海原县庆“十一”税务杯书画作品大赛上获得了优秀奖。自治区妇联、关工委、出版社等单位在她家挂上了“女童书屋”、“安康教室”和“家长学校”的牌子,得到了全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马志英被称为贫困女童的“好妈妈”。坎坷挫折的经历马志英出生在宁夏海原县郑旗乡撒堡村,一个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官员称为“最不适人类居住的贫困地区”之地,在全国也有着“贫瘠苦甲天下”的称谓。由于父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认为上那么多学根本没有多大用处,再加上家里比较贫困,所以她高中毕业时就没再上学。对知识的渴求是马志英一生最大的愿望,即使在她结婚后,她的这种想法一直积压在心灵深处不能被释放。每当她走到大街上看到一些女学生时,就心里难过,难过家庭与现实给予她的不公平。但更担心这些贫困女孩子的将来,将来她们的命运是否还会和她一样重演。她是一名普通妇女,1995年、2002年两次下岗,在家待业;1992年、2000年、2002年因病动了三次大手术。但她却拖着羸弱的身体无私地为寒门女孩奉献爱心。由于贫病交加,再加上超负荷的劳累,2002年下岗后,她病情复发,再次被送进医院治疗。在她动手术住院期间,孩子们带着凑钱买的礼品来到病床前,让她安心养病,她们会好好学习的,孩子们真诚的话语给她剧痛的病体带来了莫大的安慰。马志英的娘家在陶乐的月牙湖吊庄,2000年12月,母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非常想念女儿,多少次打电话叫她回去,可她一推再推,说等到学生放学了再去,她走后女童们的炉火没人架,饭吃不到时间上,怕影响了学习,再说有个感冒发烧了更无人照料,还没等到放学,母亲病逝的噩耗传来了,她悲痛欲绝,泣不成声,老人带着牵挂永远地走了。她没有尽到一点孝心,这成为她终生的遗憾和内疚,现在唯一能让她感到慰藉的是这些贫困女童不断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一批批跨入大学校门。面对经济贫困的重压,下岗待业的挫折,病魔无情的折磨,失去亲人的悲痛,都没有阻止她献爱心的脚步。为了更多贫困女童美好的明天,她毅然坚强地绽放出如花的笑容。艰辛无悔的爱心马志英说:“我深深地知道贫穷对教育的威胁,辍学对一个追求教育的孩子梦想的击碎,所以我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救助她们”。现在仍有许许多多的女孩子受传统观念和贫困的束缚,无法得到和男孩同等受教育的权利。马志英像她们的亲妈妈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上给她们帮助和鼓励,希望她们用知识武装自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争取到她们应有的权利,但愿悲剧不再重演。就是出于这种善举,自1997年起,她和丈夫搬进了年久失修,破裂了一条裂缝土坯房里住,睡下能瞧见天上的星星,站着能瞧见树摇曳,秋天的阴雨不断,外面的雨停了,而他们住的房仍在滴滴哒哒下个不停。可他们却腾出了家中最好的三间房子让女童住,水、电、燃料、住宿等费用全部免费。她先后陆续救助了贫困残疾女孩子85名,其中40多名考入区内外大专院校。目前,仍有15名女童生活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为了鼓励更多的贫困女童成才,他们制定了《女童之家奖励办法》。对于残疾女孩杨丽丽来说,1997年9月1日是一个令她终生难忘的日子,当时本已考上海原第二中学的她,却因家庭经济困难,父亲重男轻女而无法踏入校门,她气愤不过便吞下了安眠药,幸好被她姐姐及时发现,才保住了性命。或许是她执着的求知精神感动了上苍,在校门口久久不忍离去的她遇到了马志英阿姨。从此,她在马阿姨家一住就是6年。现在她已是宁夏医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像杨丽丽这样的女童何止一个,有的女童为了求学,甚至轻生献
本文标题:婴孩智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8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