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讲义课件3..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主讲教师:厦门大学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赖小琼导论一、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名称的沿革政治学的产生早于经济学。最早出现的学科萌芽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经济学在当时的雏形是家务管理,尚未成为独立的学科。一、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名称的沿革色诺芬——《经济论》“经济学”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开始出现在人类的言谈和文献中。最初的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关家庭财产管理这门学问的。一、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名称的沿革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这本书中,继续按照色诺芬所赋予的含义使用经济学这一名词。在整个中世纪,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个别家庭、个别庄园如何致富的学问。有关商业、货币流通、国家财政等涉及整个国家的经济问题,通常被学者们放在政治学或伦理学的著作中进行讨论。一、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名称的沿革蒙克莱田——1615年出版《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为书名,意在表明其研究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或庄园经济的范围,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一、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名称的沿革马歇尔——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以及这两个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决定机制的学问。一、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名称的沿革1940年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由于国家再次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政治经济学开始回潮。一、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名称的沿革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只是名称问题,不存在讲经济的经济学与讲政治的经济学的区别。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三要素劳动者(人)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一)生产力什么叫生产力生产力三要素的关系劳动者是基本的生产力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劳动对象也是生产力的一个构成要素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生产关系什么叫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四、经济学的对象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五、经济规律(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其类型1.经济规律及其类型什么叫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类型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3.经济规律的特点五、经济规律(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的总和叫做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上建立的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就叫做社会的上层建筑。六、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一)唯物辩证法(二)科学的抽象法(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四)其他方法的借鉴名词概念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规律。复习思考题1.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如何?3.怎样理解经济规律的经济性?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否无能为力?4.马克思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第一章商品和货币第一节商品经济的性质和特征一、自然经济的性质和特征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表现为直接的人类自身之间的关系二、商品经济的一般性(一)商品经济的含义(二)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具有平等性商品经济具有独立性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三、商品经济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第二节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第二节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二)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时在数量上的比例。第二节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三)价值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节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统一的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第二节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属性,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第二节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力的支出,它形成商品的价值。第二节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两者是统一的;另一方面有是矛盾的。第二节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二)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社会而劳动。由于私有制,每个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这就形成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都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第三节商品的价值量一、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一)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第三节商品的价值量(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第三节商品的价值量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是以简单劳动作为尺度单位,复杂劳动可以折算为倍加的简单劳动。三、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有密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第四节价值形式的发展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含义及其价值关系式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同最初的商品交换相适应的。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称之为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用等式表示为:1只绵羊=2把斧子第四节价值形式的发展(二)相对价值形式的质和量的规定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绵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另一种商品(斧子)处在等价形式的地位。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的商品是要把自己的价值通过另一商品表现出来。处在等价形式地位的商品则以其的自然形式去表现别的商品的价值。第四节价值形式的发展价值形式不仅要表现价值,还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一个商品的相对价值量的变化,不能完全反映它的价值量的实际变化。商品的价值量变了,它的相对价值量可以保持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它的相对价值量可以发生变化;商品的价值量和它的相对价值量虽然同时发生变化,但两者的变化可以是不一致。第四节价值形式的发展(三)等价形式的三个特征它的使用价值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生产它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生产它的私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用等式表示为:钱白银两分黄金尺布斤谷子把斧子只绵羊635304021第四节价值形式的发展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一系列的其他商品来表现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第一次得到真正的体现。由于每一种商品的价值都是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上,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扩大了。第四节价值形式的发展三、一般的价值形式在一般的价值形式中,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这种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物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一般的价值形式用等式表示为:只绵羊钱白银两分黄金尺布斤谷子把斧子163530402第四节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克服了商品交换中的困难,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第四节价值形式的发展四、货币形式当某种特殊商品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并且固定地独占了一般等价形式的地位,它就变成了货币。贵金属的天然特点,使它适合于充当货币材料。第四节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阶段。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表现在货币上,称之为货币形式。用等式表示为:钱白银)两分黄金(或尺布斤谷子把斧子只绵羊635304021第四节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五、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第五节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一、价值尺度货币具有衡量、计算商品价值量的职能。货币具有这一职能是因为它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观念的。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叫做商品价格。第五节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叫做价格标准。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独立职能,它与价值尺度的职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格形式的出现,使商品的矛盾加深了。第五节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二、流通手段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货币充当流通手段,产生了危机的可能性。第五节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适应商品交换的日益扩大,出现铸币。后来发展为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在代表金属货币的限度内才是价值符号。第五节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三、贮藏手段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人们要贮藏财富、就贮藏货币,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足值的金属货币。在使用金属货币的条件下,货币贮藏对于货币流通量起着自发调节的作用。第五节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四、支付手段在赊销商品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时,货币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充当支付手段,会节省市场上必需的货币流通量。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使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发展了。第五节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五、世界货币在国际市场上,货币执行着世界货币的职能。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只能是贵金属。在国际市场上,货币可以作为支付手段、购买手段,或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转移。第五节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六、货币的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度(次数)同单位货币平均流通速全部商品价格总额要的货币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第五节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后,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作如下修改:度(次数)同单位货币流通平均速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到期支付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价格总额全部商品要的货币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第五节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适用于一切有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社会。第五节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纸币特有的流通规律是,它的发行量要适应由于货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需要量。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这种现象叫做通货膨胀。第六节价值规律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讲义课件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85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