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人只有在与他人发生的联系中才能表现他的存在,现实中的个体都为避免孤独而聚合为群体,合群是人的天性。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往往会受群体心理气氛、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大生产中,群体作为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它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研究与分析群体的性质与特征,有助于加深对正式组织的认识,优化组织结构,保证组织的良性运转。本章重点掌握群体在组织中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群体间关系及非正式群体现象对组织运作和发展的影响。第一节群体概述本节主要介绍:有关群体的概念范畴、群体的性质和特征一、群体含义1、群体的概念群体是指为实现共同目标的两个以上保持持续性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单位(1)两个以上的个人(2)有共同目标(3)成员间存在持续性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相区别概念:集群、社会类属集群:两个以上个人的集合,如:车站的乘客、公园里的游客、电影院的观众等社会类属:由共同具有特定属性的个人合成的统计集合体。如企业中的经理、技术人员、工人等。2、组织内部群体形成的原因(1)从所属组织的角度看,群体形成的基础主要是共同的工作任务。(2)从群体成员个人的角度来看:1)物质利益的因素,参加群体可以获得个人的物质利益;2)社会心理因素,每个人都有许多社会性心理需求,只有在群体或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实现和满足。(安全、归属感、尊重、荣誉感、情感的交流)二、群体类型根据群体所要实现的目标以及由此决定的成员间作用的性质分为1、功能型群体组织为了能够稳定、持续地满足某种必不可少、经常重复出现的常规性需要而设立的群体。如:各个部门。2、项目型群体组织为了在预定时间内,按照预定的质量标准或效率标准完成某项具体的工作任务而设立的群体。3、兴趣——友谊型群体由那些具有共同信仰、共同利益、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个人组成的群体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社会性心理需求,可能与组织的证实目标不一致,其聚散存亡具有一定偶然性、随机性、临时性,内部关系呈现为变动不拘、无序化的特征。三、群体的发展阶段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和群体成员需求的变化,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形成阶段:(1)工作任务:确定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2)群体成员的需求:相互熟悉、相互承认以及明确相互关系,消除因陌生而导致的忧惧情绪,形成初步的相互依赖感。(3)本阶段工作重点:1)确立目标以及实现计划;2)确立领导与下属的隶属关系,明确各自的职权和职责;3)群体成员间彼此熟悉,建立交往关系;4)初步建立群体的规章制度及信息交流网络。2、内部协调阶段(1)工作任务:分配谁应该或不该做些什么?各项工作应该如何配合?(2)群体成员的需求:处理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3)该阶段工作重点:1)根据具体情况细化和增订规章制度;2)完善群体规范;3)通过交流弥合分歧,达到一致;4)调节转化矛盾,使之得到妥善处理。3、发展壮大阶段:(1)工作任务:1)发掘信息和智能方面的群体优势,不断探讨和修订实现目标的优化方案;2)成员间开始形成相互吸引的凝聚力,矛盾和冲突只针对具体事件或抽象的规则。(2)群体成员需求:形成合作关系(3)该阶段的工作任务:1)建立和完善组织内部的交流网络和反馈系统;2)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关实现群体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的优化方案;3)采取多渠道使成员都能分享到群体的信息和感情,强化群体的内聚力;4)了解成员在物质利益和社会心理方面的期待,并运用适当的激励方式给予满足。4、成熟阶段(1)工作任务:提高群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工作的进展;注意成员对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内化和认同,提高群体的控制能力;(2)群体成员个人需求:开始出现情感性交流,形成“我群感”,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3)该阶段的工作任务:1)通过反馈信息对群体状态和群体活动进行评估和校正;2)强化群体规范,控制群体行为;3)针对群体成员的高层次需求,提高对成员的激励水平;4)保持和发展成员之间的友好气氛。总结1、群体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世界上是相互重叠,彼此交织在一起的,很难精确地区分。2、一个组织内的群体不一定会按照这四个阶段依次变化的,它有可能长期滞留在某个阶段四、影响群体关系行为的因素1、影响群体行为的个人因素(1)生理因素:影响个人的需求和愿望;(2)技术能力:对群体结构及群体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3)个人品质:主要关系到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由此影响群体行为(4)期待性质:1)个人对能胜任工作的期待:自信心;2)个人对群体的期待;3)群体对个人的期待。2、影响群体行为的环境因素(1)群体规模1)群体规模制约着相互作用关系的性质:长期的面对面交往——共同的情感;面对面交往时间短——关系冷漠、生疏、有隔阂;2)小群体适宜决策,大群体适合信息的传播;3)小群体成员的心理满足程度通常高于大群体;4)规模仅是群体行为的制约因素之一(2)社会密度1)行走距离2)加大社会密度加大了信息交流和反馈,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有助于群体内上下级之间形成融洽的气氛,增强职员对工作的兴趣和满意感;但过于拥挤的环境会造成当事人心理上的压力、紧张和焦虑不安,容易使人产生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3)人员构成:趋向于同质性的一端,群体内部的矛盾、冲突较少,有利于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成员的满意度也较高,有很强的凝聚力,但很可能会降低群体实现工作目标的质量和效率。趋向于异质性一端,有可能推动群体创造性和高质高效实现目标,但成员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群体凝聚力下降(4)工作任务性质1)生产型:主要处理常规性事物——通常采用分工责任制2)研讨型:要求成员聚在一起讨论问题,并由此达成协议,提供给上级批阅——协作基础上共同承担责任3)解决问题型:不仅要形成结论,还要进一步提高解决的方案,并加以执行——给予协作的领导负责制影响群体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任务的难度。第二节群体结构群体成员之间比较稳定的关系框架或关系模式。一、群体结构的构成1、地位构成:1)一个人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2)构成要素:职位、工作的重要程度、组织成员的贡献、交际能力、工作能力3)功能:保证群体成员的活动被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地位等级关系的形成是成员关系结构化的重要标志。2、角色结构1)角色是与地位密切相关的一整套权利义务模式。2)角色失调:角色不清、角色冲突3、群体规范1)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为使其活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而制定的行为准则。2)作用:预警和惩戒3)群体规范的有效性取决于群体成员的认同程度。4、责任与权力1)责任是根据群体任务的性质,对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应该分担的行为方式的具体规定。2)权力是各个群体成员互动影响力的差异净值。权力的实施通常取决于对有价资源的控制。关系:角色是地位的动态体现规范是地位关系以及角色期待的具体内容责任与权力既是群体规范的基本内容,也是群体结构的重要表征权力是履行责任的保障,同时又受责任的制约。二、群体结构的评价1、实现目标的能力——效率1)需要:严密的群体结构,对个人行为加以严格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不确定性因素,降低资源的损耗与浪费;2)实现基础:清晰的地位等级关系、明确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制定完善的群体规范系统,以及权力与责任的对等。2、群体凝聚力1)凝聚力是建立在群体成员之间亲密关系基础上的相互吸引力,是使成员留在群体内而不是脱离群体的重要因素。2)要求:让群体成员有比较自由和充分的沟通机会,给他们提供互动场所和时间。
本文标题:组织社会学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86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