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第4章 住院患儿的护理
第四章住院儿童的护理白宇霞菏泽家政职业学院目录儿科医疗机构的设施与护理管理1住院患儿及其家庭的心理反应与护理23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4儿童用药特点与护理指导学习目标掌握儿童用药特点与护理指导熟悉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住院患儿及其家庭的心理反应与护理了解儿科医疗机构的设置与护理管理一、儿科医疗机构的设施与护理管理儿童医疗机构分类儿童医院:设置最为全面,包括门诊、急诊及病房妇幼保健院综合医院中的儿科一、儿科医疗机构的设置及护理管理儿科门诊设置:预诊处、候诊处(门诊部)护理管理维护就诊秩序观察病情变化杜绝医疗差错预防交叉感染开展健康宣教一、儿科医疗机构的设置及护理管理儿科急诊设置:诊查室、抢救室、治疗室、观察室、隔离观察室等护理管理重视急诊五要素:人、医疗技术、药品、仪器设备和时间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度:交接建立抢救护理常规规范文件管理:完整的病例,医嘱执行一、儿科医疗机构的设置及护理管理儿科病房设置:病室、护士站、治疗室、值班室、配膳(奶)室、厕所等,病室间用玻璃隔断护理管理环境管理生活管理安全管理感染控制二、住院患儿及其家庭的心理反应与护理患儿对住院的心理反应分离性焦虑表现:反抗期、失望期、否认期不同年龄阶段分离性焦虑的特点婴幼儿期:6个月后明显;学龄前期:较前减轻,但仍需陪伴;学龄期和青春期失控感幼儿及学龄前期:患儿处于自主性发展的高峰,失控感让患儿感到强烈的挫折,故常表现为剧烈反抗、行为退化青春期:患儿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感到住院和诊疗使其身体和生活受到威胁,且很难接受诊疗引起的外表和生活方式改变,从而导致对治疗的抵触和不依从对疼痛和侵入形成操作的恐惧羞耻感和罪恶感二、住院患儿及其家庭的心理反应与护理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平时教育防止和减少被分离的情况减少分离的不良反应缓解失控感应用游戏或表达性活动来减压发掘住院的潜在正性心理效应家庭对患儿住院的反应与护理家庭对患儿住院的反应父母对患儿住院的心理反应:否认和质疑、自责和内疚、不平和愤怒、痛苦和无助、焦虑和悲伤兄弟姐妹对患儿住院的心理反应:内疚、焦虑和不安以及怨恨心理住院患儿的家庭支持向父母介绍医院的环境、工作人员鼓励父母探视或陪护患儿提醒父母合理休息和摄取足够营养组织住院患儿的父母们座谈安排时间与父母沟通二、住院患儿及其家庭的心理反应与护理与患儿的沟通儿童沟通的特点8岁前语言沟通能力差,但在非语言沟通方面能够熟练获取正确的信息8岁后语言沟通开始流利地使用,并逐渐接近成人与患儿沟通的技巧适当的使用语言沟通平等尊重患儿保持诚信适时使用非语言沟通合理安排娱乐活动三、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三、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用开放性问题鼓励家长交谈恰当的处理冲突1.儿童用药特点儿童肝、肾功能不成熟,对药物的解毒和排泄功能较差新生儿肝酶系统发育不成熟,对某些药物的代谢速度减慢,增加药物的血浓度及毒副作用;如氯霉素----灰婴综合征儿童肾功能发育也不成熟,药物排泄速度缓慢,致使药物在机体中蓄积,增加药物毒副作用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和反应依年龄而不同不同年龄儿童对药物反应不同,如吗啡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麻黄碱对血压升高的作用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也依年龄而异,如苯巴比妥、吗啡、四环素在幼儿脑浓度明显高于年长儿四、儿童用药特点与护理指导1.儿童用药特点乳儿可受母亲用药影响苯巴比妥、水杨酸盐(阿司匹林)、阿托品等应慎用抗癌药、放射性药物、抗甲状腺激素药物等哺乳期应禁用先天遗传因素药物过敏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四、儿童用药特点与护理指导四、儿童用药特点与护理指导抗生素: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药注意事项毒、副作用: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有耳、肾毒性,喹诺酮类影响骨骼耐药性:长期使用抗生素,疗效降低菌群失调:耐药菌感染、真菌感染(鹅口疮)及肠道菌群失调退热药:高于38.5℃时才用,常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用药期间注意多饮水、更换汗湿的衣被婴儿不宜使用阿司匹林,防止发生瑞氏综合征镇静止惊药:惊厥、烦躁等情况时用,常用苯巴比妥、地西泮(安定)、水合氯醛等,注意观察呼吸变化,防止发生呼吸抑制2.药物选择四、儿童用药特点与护理指导镇静止惊药:惊厥、烦躁等情况时用,常用苯巴比妥、地西泮(安定)、水合氯醛等,注意观察呼吸变化,防止发生呼吸抑制镇咳、化痰、平喘药婴幼儿一般不用镇咳药;袪痰可用化痰药物(氨溴索)或雾化吸入,利于咳出;平喘提倡用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局部用药或茶碱类止泻药与泻药腹泻一般不用止泻药,而是采用调整饮食、补充液体、肠粘膜保护剂(思密达)或加用活菌制剂便秘不宜用泻药,采用调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定时排便糖皮质激素:严格掌握适应症,不可随意停药或减量,避免反跳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多,如骨质疏松、库欣综合征、感染等2.药物选择四、儿童用药特点与护理指导3.药物剂量计算按体重计算:最基本、最常用方法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按体表面积计算:最准确≤30kg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30kg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儿童用药剂量=体表面积(m2)×每日(次)每平方米体表面积需药量按年龄计算用于不需精确计算药物剂量和剂量范围大的药物,如营养类药物按成人剂量计算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kg)/50四、儿童用药特点与护理指导口服法:最常用方法,婴幼儿常用糖浆、水剂、冲剂,也可将药片捣碎加水调匀后吞服。注射法:包括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静脉点滴。肌内注射时采取“三快”即进针快、注药快、拔针快,以减轻疼痛,避免断针等意外;静脉注射多用于抢救,注射时速度宜慢并注意防止药液外漏;静脉点滴在临床广泛使用,应注意要根据患儿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滴速,并保持静脉通畅。外用药:剂型有软膏、水剂、混悬剂、粉剂等。其他方法:雾化吸入法较常采用,灌肠法、舌下含化、含漱法常用于年长儿。4.给药方法年龄室温(℃)相对湿度(%)早产儿24~2655~65足月儿22~2455~65婴幼儿20~2255~65年长儿18~2050~60一、儿科医疗机构的设置及护理管理不同年龄患儿病室适宜的温、湿度THANKSFORYOURATTENTION!《儿科护理学》(第3版)配套课件
本文标题:第4章 住院患儿的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863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