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哲学史3-5明清之际的启蒙哲学
第五章明清之际的启蒙哲学第一节李贽的异端思想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人。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后,改姓李,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1588年和1590年先后有《初潭集》和《焚书》问世。书中尖锐地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耿定向等人的攻击和迫害。1599年《藏书》问世,受到进一步迫害。1602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下狱,同年自杀身亡。他的著作,曾多次遭到禁止和焚毁,但仍继续流传于世。一、“童心说”1、“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万物的本源。2、基于“童心”,揭示了“人必有私”的人性现实,提出了“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虽盗跖不能无仁义之心”的命题,表达了要求把一切人都当人看的时代要求。3、揭示了“天下尽市道之交”这一新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属性,肯定人民大众满足其物质生活欲望、追求合理的私人利益是善而不是恶,同时又明确表明了反对把“市道之交”引入官场和学界的立场。4、他提出了“以率性之真,推而扩之,与天下为公,乃谓之道”的命题,提倡发自“童心”之自然的道德情操和品格,在尊重人的个性的前提下合理解决个人与群体的关系。5、重视维护人的道德尊严,反对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二、真理观1、提出了“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主张,2、提出了“是非无定论,无定质”的学说,虽不免对真理的相对性有所夸大,但其中却蕴涵了对于真理发展的辩证规律之认识的合理因素;3、主张“道不虚谈,学务实效”,深刻论述了“行不离知”、“知不离行”、“知行相须”的知行统一观,提倡“实学实行实说”,主张以社会功利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二节方以智的自然哲学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等,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安庆府桐城县人。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曾随父宦游,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成年后,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交友结社,曾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人称“四公子”,以文章誉望动天下。崇祯十三年中进士,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他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获释后,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康熙十年冬,方以智为他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一、“质测即即藏通几”1、质测:研究“物理”,概指自然科学;2、通几,是研究“所以为物之至理”即根本原理的,乃指哲学。3、二者关系:第一,质测藏即藏于通几,质测之学的具体知识中就蕴含了“通几”之学所探求的原理,通几不能离开质测而应以其为基础。第二,通几护质测之穷。通几之学又可以帮助克服各门实验科学的局限和片面,科学应当以哲学为指导,探求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合内外,贯一多”的全面认识。二、火气一元的物质论1、盈天地间皆物。他提出“天地一物也”,“盈天地间皆物也”的命题,肯定整个宇宙是统一的物质存在。2、物物之生机皆火。试图探求气所以能动变不息而化生万物的内在根源。他制定了一个特殊的哲学范畴——火。火是弥漫于空间、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元素,是“气”所化生的天地万物之所以运动不息的内在根源。三、“相反相因”的矛盾观1、发展古代哲学中的“常变”理论,论述了万物生灭变化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天地间事物不断变异,永无休止。2、提出“尽天地古今皆二”的原理,肯定事物的变化源于内部的矛盾性。他认为不只是构成万物的“火”具有君相“二端”,天地万物莫不如此。万物的变化正由于内部矛盾双方的“相反相因”,对立统一。3、肯定事物矛盾双方的基本关系是“相捄、相胜而相成”,即矛盾双方即相依赖,又相斗争,相反而又想成。第三节黄宗羲的历史哲学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州,亦号南雷,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黄尊素为万历进士,天启中为御史,是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十九岁的黄宗羲乃进京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疑系“林”字——笔者按)之绪”(《清史稿》480卷)。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庭屡次诏征,皆辞免。黄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黄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编定《南雷文案》,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一、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1、揭露君主和万民的矛盾,对封建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2、揭露了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的矛盾,对封建特权法律进行了深入的批判。3、揭露了社会关系中,两种权力的对立,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原则。二、社会改革的设想1、限制君权,学校议政。2、计口授田,工商皆本。3、废除科举,提倡“绝学”。三、历史主义的学术史方法论1、尊重史实。2、把握宗旨。3、理清学脉。4、提倡创见。第四节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在校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明亡后,清顺治五年,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至桂林,桂林陷没,乃决心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现在他的《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书里。《读通鉴论》有三十卷,《宋论》有十五卷。据王夫之的儿子王敔在《姜斋公行述》的说法,王夫之-末年作《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王夫之一生著书320卷,录于《四库》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等。一、宇宙观1、对“气”范畴新的哲学规定•气的普通无限性•气的永恒不灭性•气的客观实在性•对有无关系的论证2、“理依于气”、“道在器中”•理气关系:在理气关系问题上,王夫之坚持“理依于气”的气本论,驳斥了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观点。•道器关系:王夫之坚持“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的唯物主义道器观,系统地驳斥了割裂、颠倒道器关系的唯心主义思想。3、“絪缊化生”、“要归两端”•“絪缊化生”:以气去通天人的本质,以气的絪缊化生去理解宇宙生命的和谐统一。•“要归两端”:两端:就是事物所固有的对立面。首先,对事物内部两端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双方没有固定的主辅地位,可以转化。其次,在张载“一两”学说的基础上,对矛盾对立面之间的本质关系进行了分析。4、“动静皆动”、“变化日新”•动静是物质本身的动静:王夫之反对宋明以来流行的主静说,坚持主动论。他提出“物动而已”,“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把自然界看作永恒运动化生着的物质过程。•动静关系:否定了周敦颐、朱熹所宣扬的太极动静而生阴阳的观点,指出运动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否定从气以外寻找事物运动原因的外因论。明确肯定“静由动得”而“动静皆动”,但他并不否认静止的意义和作用,认为为相对静止是万物形成的必要条件。否定了主静说,又批判了割裂动静的各种形而上学的运动观,更深一层地阐述了动静两者的辩证联系。•变化日新: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把生生不已的变化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常变关系:王夫之认识到宇宙万物无不在时时发生变化,而变化又遵循着普遍的法则人们应当掌握事物变化的常规,以促成事物的变化。更应该通过事物的变化,专研事物变化的常理,“要变以知常”,做到“常其所常,变其所变”,在面临变局时,才不至于惊慌失措。二、历史观1、“今胜于古”•根据对少数民族生活的实地考察,他断定上古社会是野蛮的,后世是文明的,人类历史经历由野蛮到文明的不断进化过程。•反对历史复古主义。2、“理势相成”•势: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过程。•理:体现于历史发展中的规律。◆反对自董仲舒以来用迷信解释历史,宣扬“天理”“天命”主宰人类的各种神秘历史观。◆人类历史发展不只有着前进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反对在历史发展之外设置什么“天理”、“神意”、“道统”来主宰历史,二是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应从历史内部去找,“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二者关系:第一,合理的历史活动形成历史事变的必然;第二,现实的历史必然趋势不可逆转。3、“即民见天”:•继承了柳宗元“生人之意”的历史动力说,试图摆脱英雄史观。•王夫之把“理势合一”的“天”,看作支配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进一步对“天”的具体内容作了探讨,从而猜测到人民的意愿和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三、认识论1、在能所关系上扬弃陆王心学•已与物:•能与所:坚持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的唯物主义认识论。2、在心理关系上扬弃种朱理学•耳与声合•立心以为体•以心循理•格物致知3、在知行关系上全面清算宋明理学•对宋明理学知行观本质的揭露•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相互促进•行重于知思考题1、分析说明李贽的“童心说”。2、评述方以智关于“质测”和“通几”关系的思想。3、简述黄宗羲对封建专制的揭露和他的学术史方法论。4、分析并评价王夫之对于宋明理学的批判与总结。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史3-5明清之际的启蒙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1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