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第二章跨国经营的基本理论案例
第二章跨国经营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第二节基于外国直接投资的跨国经营理论第一节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一、贸易结构优化理论二、现代贸易理论一、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从成本相对差别出发,认为若两国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的商品,只要能够生产出成本相对地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个国家进行贸易,并且同样能够使贸易双方获益。(产品的比较优势来自于不同产品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各国在生产那些密集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别,导致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这就使得具有相同要素构成比例的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国际贸易就由此得以发生)比较优势学说是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理论;如果世界各国按照这样的理论进行生产和贸易,则发展中国家将永远处于落后状态。然而这是不现实的。主要缺陷之一——理论假设在一国的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发挥的作用比其他活动更大。商品贸易是提高一国生活水平的首要机制。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必须是自由贸易。要素具有很强的国别性,要素在国家之间的流动性很差。评价:首先,除了制造业和商品贸易外,服务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而且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也越发达;其次,纯粹意义上的商品自由贸易也只是一个理想,缺乏现实基础;最后要素在国家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而且目前流动性处于持续提高的阶段。在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的辩论中,争论双方都可以引述大量证据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以李嘉图为轴心的自由贸易理论已经证明了开放与竞争可以提升效益。贸易保护主义者应用了三个实例,提出了战略贸易理论,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正当理由和理论依据。实例一:如果边干边学是企业成功的关键,那么企业只有获得广泛的生产经验,才能具有国际竞争力。但在学习期间,企业可能蒙受巨大的财务损失。除非远见卓识的资本市场提供足够的信用,否则政府扶持企业起步就是必要的。实例二:企业甲(采矿公司)只有在企业乙(铁路公司)建成后才能获利,反之亦如此,政府可以帮助协调上述两个企业的商务和交易关系。实例三:如果企业甲的活动使企业乙无偿受益——如创造一个训练有素的劳动队伍供企业乙雇佣——那么企业甲可能在培训方面减少投资。政府若提供补贴帮助企业甲支付培训费用,可使整个生产体系受益。进一步讨论之一:自由贸易or保护贸易?进一步讨论之二:利益集团和公众的矛盾心态特殊利益集团和公众舆论影响贸易政策之能力是很大的,因为它们可以操纵政治体制。例如:法国总统候选人不敢忽略农场主的利益;农场主多属于政治右翼,在选择保守派候选人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进一步讨论之三:保罗.萨缪尔森之问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可获得“静态利益”与“动态利益”。静态利益是现有生产能力可迅速实现的收益;动态利益是与更大的全球市场链接,一个国家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竞争,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会显著提高,技术与制度创新的步伐明显加快。思想实验一两个生产率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彼此封闭,老死不相往来,结果会怎么样?互相开放,自由贸易,又会怎么样?贸易利益是什么?贸易基础是什么?思想实验二随着时间推移,一个国家比较优势是否具有稳健性,是否会发生动态变化?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率水平都发生了变化,“自由贸易可以增加两个经济体总福利的推论”是否继续(或更加)有效呢?要确保双方之间的贸易能够继续下去,新的贸易基础是什么?思想实验三随着时间推移,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比较优势发生了实质性改变:(1)一个经济体在具备比较优势的领域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率;(2)一个经济体在原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领域显著地提升了生产率。如何评价这样两种生产率进步情况?一、贸易结构优化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二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就迅速进入贸易大国和发达国家的行列。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日本政府在政策上运用了动态比较优势,制订了相关的产业政策,大力扶持和促进日本优势产业的发展。学者们在总结日本模式的过程中,建立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从动态、长期的观点出发,把生产要素的供给关系、政府政策、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引进、开放程度等综合到贸易理论之中,将古典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他强调,一国不能按照既定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而应借助各种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核心观点包括: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经济的大战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源的丰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政策)一国的国际贸易优势与合理的产业结构保持一致。(20世纪60年代日本处于重工业化阶段,主要出口机械设备等重工业化产品,20世纪70年代处于高加工度化阶段,出口小汽车等产品)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要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政府可以通过扶植和促进国内重点产业,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比较优势)莜原三平的产业升级理论赤松的雁形理论解释了后进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模式以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提出后进国家的贸易格局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第一只雁是进口的浪潮第二只雁是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所处促进的出口高潮战后日本的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家电、电子工业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雁形特征。赤松的雁形理论:市场时间一二三背景:19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主要有两个方面:1、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2、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双向贸易”或行业类贸易。这些新倾向引发了理论的创新。二、现代贸易理论林德(1961)认为,企业总是先服务于自己熟悉和接近的市场,在形成竞争优势后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因此两个国家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取决于双方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而需求又是由人均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二、现代贸易理论——需求贸易论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1、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时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国际贸易。2、不存在外国规模经济时寡占市场上的国际贸易。二、现代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弗农1966年所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际上是产品区位转移的三阶段模式论:第一阶段:产品的创新阶段国内生产,供应国内需求,通过出口满足国际需求第二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市场需求增加,产品的成本优势比产品的差异优势重要,国内竞争开始出现,国外开始模仿,开始海外生产第三阶段:产品的标准化阶段价格竞争,生产转向低成本国家,本国开始进口二、现代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注:t0为美国开始生产时间;t1为美国开始出口和西欧开始进口时间;t2为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口时间;t3为西欧国家开始出口时间;t4为美国开始进口时间;t5为发展中国家开始出口时间。(一)贡献1.较好地解释了美国对西欧和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2.从企业垄断优势和特定区位优势相结合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出口企业转向直接投资的动因、条件和转换过程。(二)局限性1.不能解释非标准化产业的对外投资;2.无法解释不具备技术产品垄断优势的企业向外投资的现象;3.它所构造的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流向的梯度模式,不能解释一般发达国家向最发达国家投资,以及发展中国家也向外投资的现象;4.它的母国垄断优势消失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假设,无法解释现实中许多跨国公司在保持母国技术优势的同时,又进行大规模国外直接投资的现象。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又称菱形理论或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国家竞争优势的含义: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从全局的高度,根据一国范围内可以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应该从行业的角度来考察国家竞争优势问题。如果一个国家能在那些劳动生产率高、新发明和新技术发展最快的行业领先,则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就会高于其他国家,就有了竞争优势,反之,则没有。决定一国的国际竞争优势不是某一个比较优势的因素,而是由一组因素,即“钻石因素”及其附加因素决定的。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况相关的供应商和支持性产业机会政府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简要评论(一)理论贡献1.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2.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3.强调国内需求的重要性。4.强调国家在决定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二)理论缺陷竞争优势理论的隐含前提是资本是充裕的,企业可以轻易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与现实条件并不完全符合。波特五力模型:产业利润率水平第二节基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经营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二、交易费用和内部化理论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四、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类型长期资本流动: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中长期贷款(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出口信贷、国际银团贷款)短期资本流动:贸易性资本流动投资性资本流动(利差、汇率差)FDI(ForeignDirectInvestment)即外商直接投资。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二战后,美国是国际FDI主要来源国。美国、荷兰、德国和日本也大量对外直接投资。FDI现在更多的向服务业转型。理论:为什么企业更倾向于采用FDI而非出口或特许经营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为什么同一产业领域企业同时在国内外进行直接投资?如何解释国际直接投资方式?一、垄断优势理论1、理论框架主要代表:海默(StephenHymer)1960年,海默(S·Hymer)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假设条件:抛弃了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假定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假设,主张将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基础上。海默认为,国际企业的优势是由于市场不完全或不完全竞争所产生的,而这种优势实质上是垄断优势。企业至少可以取得四种垄断优势:(1)产品市场垄断优势(产品性能、销售技巧)(2)生产要素垄断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专利)(3)规模经济优势(内部水平式联合、垂直式联合)(4)政府对产出或进入的限制而带来的优势。英国学者进一步将由市场不完全性产生的企业优势归纳为以下五种:技术优势;工业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资金和货币;获得原材料。二、交易费用和内部化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市场的替代物,即以企业家调节机制代替以价格调节为基础的自由市场交易机制,这样可以大大节省交易费用。当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比由市场来完成的费用更节约时,这种交易行为就“内部化”到企业中去;反之则有市场交易。内部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积极从事对外投资,主要是为了利用和开发信息产品。信息产品主要是指企业所有权优势所特指的那些“中间投入”:所创造的技术、技能、方法和知识,以及人力资本增值,良好的客户关系,诚信和商誉等。信息产品的主要特特征:信息产品必须解决“信息悖论”;零边际成本;非竞争性消费内部化理论通过内部化利用和开发信息产品由于信息产品的特殊性,自由市场交易机制无法充分交易“信息产品”,也就是说,自由市场机制无法给信息产品确定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或者说,价格机制对信息产品的交易是无效的,因此,企业不可能通过自由市场机制让渡消费者信息产品,因此会导致市场失效。内部化理论从利益和成本的角度,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最大化地开发和利用信息产品,因为这种信息产品不可能通过贸易和契约交易的方式最大化实现其价值。内部化理论内部化优势的根本原因来自于知识资本的公共物品特征。拥有知识资本的厂商选择内部转移这种资产,而不是通过许可证交易,主要原因如下:新知识易于扩散,容易培养新的竞争对手;厂商与许可证交易对
本文标题:第二章跨国经营的基本理论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36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