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目录财政经济学名词解释...............................................................................................................2财政经济学简答题...................................................................................................................9财政经济学论述题.................................................................................................................26版本号修订内容作者日期V1.0完成内容整理何斌,张晓燕肖诗洋,李秀娟2016.6.17V2.0创建word文档孙晓2016.8.4V2.1修改名词解释(公共物品)内容刘媛2016.8.82财政经济学名词解释2016-05-26何斌,张晓燕每个名词解释所标注的蓝色页数来自财政学第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红色标注页数为财政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感谢赵鑫同学】1.公共物品:【P25】【P15】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的散布到整个社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2.公共定价:【P42】【P38】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3.综合所得税:综合所得税,是对纳税人个人的各种应税所得(如工薪收入、利息、股息、财产所得等)综合征收。这种税制多采用累进税率,并以申报法征收。其优点是能够量能课税,公平税负。但这种税制需要纳税人纳税意识强、服从程度高,征收机关征管手段先进、工作效率高。综合所得税最先出现于德国,现为世界各务普遍采用4.公共生产:【P41】【P23,36】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5.预算赤字:【P261】【P279】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但预算列有赤字,并不意味着执行的结果也一定有赤字。6.国债负担率:【P219】【P219】是表示国债相对规模的一个指标,是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7.债务依存度:【P223】【P219】是表示政府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表示中央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8.预算管理体制:【P245】【P260】是处理中央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质监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是国家预案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9.国家预算:【P233】【P245】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310.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P233-234】【P246】以预算形势的差别为依据而对国家预算进行的分类。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11.增量预算:【P224】【P246】指计划财政收支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12.零基预算:【P224】【P246】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13.赤字率: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4.政府干预失效:【P23-24】【P24】政府干预并非总是有效,政府的运行是以政治权利为基础和前提的,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利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这是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有诸多方面: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15.李嘉图等价定理:【P215】【P221】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16.财政政策:【P277】【P307】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17.课税对象:【P140】【P148】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18.纳税人:【P140】【P148】人亦称纳税义务人、“课税主体”,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19.价内税与价外税:【P145】【P153】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外税。20.超额累进税率:【P142】【P150】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适用几个税率。421.定额税率:【P142】【P150】定额税率也称固定税额,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22.起征点与免征额:【P143】【P151】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收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23.直接税与间接税:【P144】【P152】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为直接税,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属于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为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24.从量税与从价税:【P145】【P153】从量税: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或体积计算的税种称为从量税。从量税的税额随课税对象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计算简便,但税负水平是固定的,是不尽合理的,因而只有少数税种采用这种计税方法,如我国的资源税、车船使用税等。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的税种称为从价税。相比较而言,从价税更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贯彻国家税收政策,因而大部分税种都采用这一计税方法。25.税收中性:【P149-150】【P157】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26.税收超额负担:【P150-151】【P158】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27.拉弗曲线:【P168】【P176】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拉弗曲线阐明了以下三方面的经济含义:(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效率;(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税率;(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528.税收效应:【P158】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乃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29.增值税:【P191】【P199】商品课税的一种,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是我国商品课税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税种。最大的特点是在一种商品多次课税中避免重复征税。增值税是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税款,并实行税款抵扣制的一种流转税。30.税收资本化:【P153】【P161】税收资本化是后转嫁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是指纳税人在购买不动产或有价证券时,将以后应纳的税款在买价中预先扣除,以后虽然名义上是买方在按期缴纳税款,但实际上是由卖方负担。同样属于买方向卖方的转嫁。税收资本化,即税收可折入资本,冲抵资本价格的一部分。31.消费型增值税:【P191】【P199】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称为消费性增值税。32.逆弹性命题:【P178】【P186】即拉姆斯法则,是最适商品课税理论。指在最适商品课税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各自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成反比。逆弹性命题的含义表明,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征税的潜在扭曲效应也就越大。33.税收替代效应:【P159】【P167】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34.税收收入效应:【P158】【P166】税收将纳税人一部分的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35.前转与后转:【P152-153】【P160-161】前转又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为购买者;后转又称逆转,指纳税人在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以转移税负的方法。36.税率:【P141】【P149】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637.名义税率:【P142】【P151】是纳税人实际纳税时适用的税率。38.实际税率:【P143】【P151】是纳税人实际负担的有效税率,在没有税负转嫁的情况下,它等于税收负担率。39.边际税率:【P143】【P151】就是征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所占的比率。40.延期纳税:【P116】【P124】延期纳税是指延缓一定时期后再缴纳税收。狭义的延期纳税专门指纳税人按照国家有关延期纳税规定进行的延期纳税;广义的延期纳税还包括纳税人按照国家其他规定可以达到延期纳税目的的财务安排和纳税计划,比如,按照折旧政策、存货计价政策等规定来达到延期纳税的财务安排。41.成本--效益分析:【P45】【P44】也称成本收入分析,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的用在公共支出的决策程序中。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42.转移性支出:【P36】【P59】是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一种。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他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43.购买性支出:【P35】【P59】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44.税收支出:【P114】【P121-122】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由此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45.纳税扣除:【P115】【P123】纳税扣除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换言之,纳税扣除是指在计算应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税额扣除一定数额或一定比率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46.税收抵免:【P115】【
本文标题:财政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4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