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第一节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基本概况•佛教的传入•佛的含义•佛教艺术的形成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佛教的传入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因家族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中国皇帝以国宾的礼节来对待,后设立佛寺,最早的佛寺是白马寺。佛的含义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唯我独尊.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色既是空.有形体可见的东西称“色”,“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不变的,所以又为“空”——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四大皆空汉传佛教戒律。小乘佛教,藏传没有。六道轮回,指的是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佛教创立初期,并不存在偶像崇拜.佛是超人的至高无上的,无法用真实形象来表现.•释迦牟尼圆寂后,佛形象被神化,其弟子为纪念建造石窟,放置其遗物和象征物,顶礼膜拜,如佛的钵,衣,塔,圣树,足迹,法轮,佛座等,体现对佛陀的敬畏之心.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佛教艺术的形成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石窟寺,佛塔,石造像等佛教遗迹,是佛教僧人,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乃至一般善男信女们各种心灵和期望的物化结果,而已经建成,就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者逃避。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是特定时代社会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佛教中国化分为三个时期•悲惨世界(南北朝)•虚幻颂歌(前唐)•走向世俗(后唐至宋)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第二节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佛教中国化历程•佛教在汉朝传来中国,广泛流行后,到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佛教成为国教,使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中国禅宗教派后,到宋朝时期走向衰亡。•佛教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应了中国民族由接受到改造消亡他,到最终摆脱他。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进程。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悲惨世界(魏)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早期北魏洞窟,被印度传来的佛转、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壁画所占据。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鹿王本生故事五百强盗剜目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割肉贸鸽(尸毗王本生故事):佛的前身的尸毗王为了从鹰的口中救出鸽子的性命,愿意以和鸽子同重量的一块自己的肉来交换。但割尽两股、两臂、两胁乃至全身的肉,都仍然轻于鸽子,最后决心自己站到秤盘上去。结果天地震动,尸毗王得到完全平复,且超过以往。画面中心画尸毗王垂了一条腿坐着,有人用刀在他腿上割肉。另有人手持天平,在天平的一端是安静的鸽子。旁边还画恶鹰逐鸽、尸毗王以手护鸽、举身坐在天平上、后妃痛苦、诸神感动的复杂情节。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割肉贸鸽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鹿王本生故事:古代有一只九色鹿王(也是佛的前身)在江边救起一个要溺死的人,鹿王不图报答,只求他不要向外人泄露自己的行踪。这时一国王后梦见了鹿王,想用它漂亮的皮毛做衣服,于是国王悬赏求鹿。被救之人贪图赏赐,前去告密。但他的行为立刻得了报应:身上生疮,口中恶臭。国王带人来捉鹿时,鹿王在国王前诉说了全部经过,国王深深感动,下令全国不得捕捉九色鹿。故事内容体现了对负义与贪心的谴责。鹿王本生故事舍身饲虎:摩诃国三位王子出游,在一座山岩下看到7只初生小虎,围绕着奄奄欲毙的饿瘦了的母虎。最小的王子自愿牺牲自己救母虎。他把哥哥催回去后,自己投身虎口。然而母虎没有力气吃他。他拿刀刺伤自己,流出血来亲自喂食母虎。母虎舔食王子血后恢复力气,便把王子吃了,只剩一堆白骨和毛发。两位哥哥回来时,只看到这堆残骸和血渍,于是悲哭告知国王,在此修建以座宝塔。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五百强盗成佛讲五百强盗造反被官兵施以剜眼酷刑,得到佛的拯救,双目复明,皈依佛教。起义者与官兵的作战场面、剜眼后号哭的惨烈场景均渲染得颇为动人,不妨作为社会现实的写照来看。•这种割肉、饲虎之类的故事其实是对人间真实生活严重歪曲的写照。•然而故事却被用来宣扬忍受痛苦、自我牺牲,悲苦冤屈也不要反抗,以换取几世修来的正果。•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中的苦难,又是对现实中苦难的呻吟,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东汉帝国瓦解到李唐王朝的统一,四百年间整个社会长期处在无休止的战祸、饥荒、疾疫、动乱之中,阶级和民族压迫剥削采取了残酷野蛮的原始形态,大规模的屠杀成了家常便饭,阶级矛盾深化,杀戮弥漫。•白骨蔽野,百无一存;路道断绝,千里无烟。《晋书》•身祸家破,阙门比屋;饿死衢路,无人收识。《魏书》•假慕沙门,实避调役。《魏书》•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现实生活如此悲苦,生命宛如朝露,命运不可捉摸,人生充满悲伤、惨痛、恐怖、牺牲,事物似乎根本没什么“公平”和“合理”,为什么会这样,并非理性所能解答,也不是儒家孔孟或者道家老庄所能说明。•于是佛教便走进人们的心灵。把因果寄托于轮回,把合理委之于“来生”和“天国”。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当时的现实背景•成熟期的南北朝佛教雕塑:秀骨清相,长脸细须,褒衣博带,神情奕奕、飘逸自得,去尽了人间烟火,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当时审美理想的体现是:近乎病态的瘦削身体,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这些正是魏晋以来社会上层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信仰需要对象,膜拜需要形体。•人的现实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躯愈高大。热情激昂的壁画共识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艺术特点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的寄托在它身上,然而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的精神,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在巨大智慧超然的伸向面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跟长期分裂战乱的南北朝相比,隋唐的统一后社会表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在艺术领域内,雕塑的面容体态,壁画的题材风格都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在盛唐确立成熟,形成与南北朝时期悲惨世界对应的另一种美。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虚幻颂歌(前唐)•秀骨清像、婉雅俊逸明显消褪•隋代: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实拙重•唐代:健康丰满,更具有人情味亲切感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艺术特点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分工更为明确,各有不同职能,地位非常明确,展示出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势。•本尊严肃祥和,阿难朴实温顺,迦叶沉重认真,菩萨文静矜持,天王威武强壮,力士凶猛暴烈。•形象的具体化,世俗化:精神化的减弱,使其能作为可信赖的引导,更具人性。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恶友品故事•恶友和善友两太子率通行五百人外出求宝珠。路途艰苦,恶友折回。太子善友历尽艰险求得宝珠,归途中被恶友抢去,并刺盲双目。善友盲后做弹筝手,流落异国做看园人,异国公主闻他弹筝而相恋,不顾父王反对,毅然嫁给他。嫁后善友双目复明,回到祖国,使思念他的父母双盲而复明,并宽恕恶友,一家团聚,举国欢庆。•这个故事使典型的中国味的人情世态大团圆,在雕塑和壁画艺术上体现了新时期的精神。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归根与现实生活。朝夕不保人命如草的历史时期已经过去,相对的是稳定的和平时代、繁荣昌盛的统一王朝。•雕塑艺术从强烈对比的矛盾特征,转变为相互互补的和谐特征。唐代雕塑和壁画绘制的不是现实世界,而是上层贵族的理想蓝图。•天上与人间以彼此接近为特征,奏出的是一曲梦想幸福、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社会背景•不再实行均田制•南北经济交流,贸易发达•科举制度确立•非身份性的地主势力大增,逐渐参政•社会中上层追求豪华、欢乐、奢侈、享受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走向世俗(后唐至宋)•盛唐身躯高大的菩萨(神)变小•供养人(人)的形象增大•色彩俗艳,华贵富丽,装饰意味浓厚。•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的宗教的含义。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形态特征的转变雨中耕织图敦煌(后唐)•印度反理性的迷狂故事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理论上要求信仰和现实生活完全统一起来。•不要一切繁琐宗教教义和仪式;•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必自我牺牲、苦修苦练,也可成佛;•成佛也就使不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者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使佛。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敦煌宋代石窟,已经失去宗教艺术的精神特点,石窟巨大,但精神全无,图式化概念化明显,整个洞窟清凉、贫乏、无力、呆滞。•神的形象人间化世俗化。比起唐代雕塑更为写实逼真,具体可亲。菩萨设想面容柔嫩,眼角倾斜,秀丽妩媚,文弱动人,其形象就使真实的人间妇女,已经失去宗教的意义,跳出宗教的艺术范围了。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ofChineseandForeign第三节中国四大佛教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石窟中外美术史HistoryofFineArt
本文标题:中国佛教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43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