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社会学概论笔记整理第一章总论复习思考题:1.简述社会的本质和特点2.简述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3.简述社会学的研究视角4.简述社会学的主要方法5.简述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6.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一.社会和社会运行1.社会的含义和本质: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2.社会的特点:⑴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⑵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⑶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⑷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⑸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⑹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3.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的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展。(社会在一定力量的推动下,按照一定的轨道,程序不停地向前发展运动。)4.社会运行机制:社会整体内部各部分在运动过程中普遍的稳定的联系与作用。5.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6.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三种状态;①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盛世)②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治乱兴衰,改革,治世)③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乱世)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2.学科性质: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㈠社会科学,从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内容来看①社会的基本活动②社会的基本群体③社会的基本关系④社会的基本制度⑤社会的基本问题㈡应用性的社会科学①政策性社会调查②社会实践③社会评价研究/评估研究④社会监测⑤政策咨询⑥政策分析/社会批评⑦社会诊断2⑧社会预测三.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1.西方社会学的创立⑴时代背景①十九世纪三十年代②产业革命③社会矛盾⑵代表人物①孔德: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之父”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实证哲学概况》《实证政治体系》《主观的综合》贡献:a.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b.第一个把社会学作为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c.提出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d.试图把社会学系统化②斯宾塞: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代表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生物学伦理》《伦理学伦理》《人与国家》《描述性社会学》《自传》贡献:a.社会有机论个人:营养系统——分配系统——调节系统社会:生产系统——交通系统——政府系统(工,农)(官吏)b.社会进化论,又叫“社会达尔文主义”③迪尔克姆:法国社会学家代表作:《论社会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论自杀》贡献:a.社会结构b.社会事实论c.方法论④韦伯:德国社会学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宗教》《印度宗教》贡献:a.理解社会学b.政治社会学c.宗教社会学2.发展20世纪,中心转向美国,产生了:(1)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群体;(2)结构功能论的综合者帕森斯;(3)社会冲突论的创造者科赛;(4)符号互动论的总结者布鲁默;(5)社会交换论的创立者霍曼斯3.中国的社会学(1)传入时期(1891-1911);代表人物:康有为:万木草堂;经世之学;群学;严复:主要研究翻译西方社会科学名著(2)成长时期(1912-1927);乡村建设运动;毛泽东,李景汉,晏阳初,梁漱溟,费孝通(3)建设时期(1928-1951);各种社会调查转向农村(4)中断时期(1952-1978);3(5)恢复时期(1979-至今)。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社会学的视角(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体现)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有着特殊的着眼点或特殊的思维方式,即社会学的视角。(1)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2)承认人的行为受社会的制约(3)观察社会时倡导“社会学的想象力”(4)观察社会时要保持陌生人观点(5)要看到社会的另一个侧面2.一般研究模式:(美国伊恩。罗伯逊)(1)规定问题(2)复阅文献(3)系统地陈述一种假设(4)选择一种研究方案(5)收集资料(6)分析结果(7)得出结论3.具体的方法: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文献法,统计法,社会调查五.社会学的功能1.认识的功能(1)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2)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2.实践的功能(1)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各种活动,少走弯路(2)为各级政府部门出谋划策第二章人的社会化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有哪些特征?2.个体为什么要社会化?3.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有哪些?4.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社会化的主要类型有哪些?6.在社会化过程中我国存在哪些问题?7.自己成长过程中哪个因素最重要?为什么?一.社会化的本质1.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1)包括形成体格和人格或个性(2)也就是将个体的自然人教化成社会的一份子的过程2.特点:(1)社会强制性(2)主观能动性(3)终生持续性3.意义:(1)从个体方面①学习基本知识,技能,参与和适应社会生活②形成个性和人格4(2)从社会方面①社会延续和文明的发展②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二.社会化的条件1.生物基础条件(1)遗传基因(具备人的遗传基因)(2)较长的生活依赖(3)思维能力(4)语言能力(5)学习能力2,社会环境条件(1)家庭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的影响(2)学校①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3)同龄群体有身份认同作用,平等交流信息的作用,情感替代作用,学习人际交往的作用。(4)工作单位(职业团体)(5)大众传播媒介特点:①开放性和无强制性②介入性和非统一性③形象性和易感染性3.社会化的执行者(主体)家庭——家长,长辈学校——教师,管理者社会职业团体——领导,上级群众团体——领袖同龄群体——非正式领袖传播媒介——文化把关人(编辑,记者等)三.社会化的内容1.教导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自理和自立2.教导行为规范——价值体系,社会规范3.培养社会角色4.指点生活目标5.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四.社会化的过程(生理,心理,实践活动同步)1.第一社会化时期(1-12)(1)婴儿期(1-3)(2)幼儿期(4-6)(3)学龄期(7-12)2.第二社会化时期(13-18)(1)少年期(13-15)(2)青少年期(16-18)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趋于成熟)的特点:5①自我意识逐渐产生②独立性和成人感日益增强③“闭锁心理”明显出现④性意识开始萌发3.第三社会化时期(19-25)(1)就业期(2)婚恋期(3)父母期五.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初始社会化)——25岁以前2.继续社会化(成人社会化)——成人以后随社会发展继续学习3.再社会化,特指违法犯罪的人重新回归社会4.反向社会化(逆向社会化)5.过度社会化(未遵循同步发展一致的规律),不完全社会化,(反社会化反主流)第三章社会角色预习和思考:1.解释概念:角色,角色集,角色期待,角色扮演,角色距离,角色紧张,角色冲突2.简述角色的基本类型3.分析角色的扮演过程4.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哪些5.联系自己的专业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角色的期望,领悟和实践6.谈理想的男人和女人一.社会角色1.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的行为的期待角色期待:社会或他人或自己对某一社会角色应具有的心理和行为的期望。(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2.角色集:一个人同时承担多种社会角色,这些角色又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所以这些就构成角色集。3.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从获得角色的方式上分(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分(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分(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分4.角色距离: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二.角色扮演1.角色的确定:或称“认同”,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2.角色确定不当:①不能胜任角色②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③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3.社会角色的表现:通过一系列的环节使承担的角色表现出来6外在的:布景与道具——条件,环境个人的:衣着,打扮,仪表——外在表现言谈,举止,态度——内在修养4.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①对角色的期望②对角色的领悟③对角色的实践三.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率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①角色间的冲突;②角色内的冲突(角色紧张,角色错位,行为规范互不相容)2.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3.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4.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没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①半途退出角色;②不称职四.社会文化因素对角色的影响1.职业角色:人们在一定的工作单位和工作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职场,三句话不离本行,世家,在商言商,官有官道,盗有盗规)2.性别角色: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区别:性角色:男性和女性的生物特征性别角色: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异,如在衣着,兴趣,态度,行为,才能等方面的差异。父母及社会对男女儿童的差别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性别角色及其差异是特定文化的产物。”第四章社会群体思考:1.人类为什么要选择结群的方式生活?2.什么叫社会群体?它有哪些特征?3.如何理解群体本质的两重性?4.比较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异同5.简述群体凝聚力发展的三个层次,影响的四个因素,考察的三个角度6.简述初级群体的特点,形成的条件和功能一.社会群体1.概念: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2.特征: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3.结群的动因:群体是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的各宗需要而形成的这些需要主要是:①生物性需要;②工具性需要;③表意性需要;④互助性需要4.社会群体的分类:(1)依据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7(2)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内群体与外群体(4)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5)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5.本质:互助——群体的内向本质互争——群体的外向本质互助主要表现在群体内部,互争主要表现在群体之间,互助把人们往群体内吸引和凝聚,互争把一部分人分离开来。群体的力量主要通过互助发挥出来,群体的界限主要通过互争显现出来。在一定的条件下,群体的内向本质会外化,群体的外向本质会内化,出现群体之间的互助及群体内的互争,使互助与互争两种性质交织在一起。5.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比较①定义:初级群体: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加入的群体。次级群体:非个人性的,规模较大的,成员很少直接接触的,功利性的群体。②共同点:a.有明确的成员关系b.有持续的相互交往c.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d.有一定的分工协作e.有一致行动的能力③区别: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包含了每个参与者的多种
本文标题:社会学概论笔记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6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