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A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27
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含义1.阴阳是代表一切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方面的抽象概念阴阳的属性阴沉静的、抑制的、晦暗的、衰退的、寒冷的、物质的、液体的、腹、下、内、里、脏、血、寒、虚阳活动的、兴奋的、光亮的、亢进的、发热的、机能的、气体的、背、上、外、表、腑、气、热、实2.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3.阴阳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阴阳两方面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一切事物,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二、阴阳的相互关系(一)阴阳的交感相错: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交合感应、互错相融的关系。在自然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二气交感,形成云雾、雷电、雨、露,生命得以诞生,万物得以生长;在动物界,雌雄交媾,构成物种繁衍的基本条件。阴阳交感相错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荀子·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二)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四季的寒暑为例,夏虽阳热,而夏至以后阴气却随之而生,用以制约暑热之阳;冬虽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生,以制约严寒的阴。以动物体的生理机能为例,亢奋为阳,抑制为阴,二者相互制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故《素问·疟论》所说的“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三)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互根:阴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无所谓下。互用:阴阳的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如阴精通过阳气的活动而产生,而阳气又由阴精化生而来。(四)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双方不断运动变化,此消彼长,以维持动态平衡。例如,机体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即阴消阳长;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化生,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即阳消阴长。这种消长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若相对平衡失调,就会引发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治疗应分别以温补阳气和滋阴增液,使阴阳重新恢复平衡为原则。(五)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属性互换。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例如,动物外感风寒,出现耳鼻发凉、肌肉颤抖等寒象,若失治误治,寒邪入里,郁久化热,就会出现口干、舌红、气粗等热象,阴证则转化为阳证;患热性病时,由于持续高热、耗伤津液,若治疗不力,出现体弱无力、四肢发凉等虚寒症状,则由阳证转化为阴证。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三、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兽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防治。1.说明畜体组织结构下部为阴、上部为阳;胸腹为阴、背部为阳;体内为阴、体表为阳;四肢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脏为阴、腑为阳。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畜体上、下上——阳下——阴表、里体表—阳躯干背——阳腹——阴四肢外侧——阳内侧——阴体内—阴五脏—阴心、肺——阳肝、脾、肾——阴六腑—阳2.说明畜体的生理功能物质为阴,功能为阳。营养物质是机体功能活动的源泉,而营养物质的化生,也要靠机体的功能活动。只有阴阳保持相对平衡,才能维持动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去平衡,就会发生疾病;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生命活动也将停止。《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神乃绝”。3.说明畜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了解下面的概念:(1)正与邪正——正气,畜体的抗病能力阴正—精(物质)阳正—气(功能)邪——邪气,致病因素阴邪—寒、湿阳邪—风、暑、燥、火(2)虚与实虚证——正气虚实证——邪气盛而正不衰(3)寒与热寒证——阴邪盛(实寒证)或阳气虚(虚寒证)热证——阳邪盛(实热证)或阴精虚(虚热证)(4)阴阳偏盛阴邪偏盛—阴邪盛伤阳气(阴盛则阳病)—实寒证(阴盛则寒)阳邪偏盛—阳邪盛伤阴精(阳盛则阴病)—实热证(阳盛则热)(5)阴阳偏衰阴正偏衰—阴精虚不能制阳气(阴虚则阳亢)—虚热证(阴虚则内热)阳正偏衰—阳气虚不能阴精(阳虚则阴盛)—虚寒证(阳虚则外寒)生理、病理状态下阴阳变化模式图0.00100.00阴平阳秘阴偏盛阳偏盛阴偏衰阳偏衰阴阳4.用于疾病的诊断(1)作为八纲辨证的总纲(2)分析四诊材料辨别疾病的证型总纲病位深浅邪正消长病性阴证里虚寒阳证表实热证型口色脉象呼吸声音阴证白、青、黑沉、细、迟、涩微弱低微无力阳证红、紫、黄浮、洪、数、滑气粗气粗5.用于疾病的防治(1)确定治则阴阳偏盛—实者泻之:实寒证—寒者热之;实热证—热者寒之。阴阳偏衰—虚者补之:虚热证—滋阴清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虚寒证—益阳祛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翳)。(2)指导用药(3)制定预防措施:从整体观念出发,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抗病力,“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同时调整阴阳,也是长生之道。药性四气五味功能应用阴药寒、凉酸、苦、咸收敛、沉降阳证阳药温、热辛、甘、淡升提、发散阴证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含义(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简称“五材”。行——指运行或运动。五行——指五材及其不同属性和运动方式。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行构成;五种物质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哲学上用以解释自然界事物间的复杂关系,医学上用其解释畜体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二)五行的属性木——性曲直,有生长、升发的特点;火——性炎上,有发热,灼上的特点;土——性稼穑,有种植作物、滋育万物的特点;金——性从革,有消肃、变革的特点;水——性润下,有滋润、向下、寒冷的特点。(三)五行的归类五行自然界动物体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脏腑五体五窍五液五脉五志木酸青生风东春肝胆筋目泪弦怒火苦赤长暑南夏心小肠脉舌汗洪喜土甘黄化湿中长夏脾胃肌肉口涎代思金辛白收燥西秋肺大肠皮毛鼻涕浮悲水咸黑藏寒北冬肾膀胱骨耳唾沉恐二、五行的相互关系1.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次序:木→火→土→金→水→木,依次资生,循环无端。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因此又称相生关系为母子关系。木火土金水2.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次序:木→土→水→火→金→木。相克也是往复无穷的。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因此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木火土金水生克制化相生、相克是事物间的正常关系,也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下的变化与发展。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相对的平衡协调,这种生克的配合称为“生克制化”。木火土金水3.母子相犯是一种反常的相生关系。包括:(1)母病及子顺序与相生关系相同,母行太过危及子行。(2)子病及母顺序与相生关系相反,子行太过上犯母行。木火土金水4.相乘、相侮是一种反常的相克关系。包括:(1)相乘指相克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限度。顺序与相克顺序相同。(2)相侮指反向相克,反克,顺序与相克顺序相反。木火土金水5.虚损相及任一行虚衰损及相关的另一行。如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肺气虚——火虚损金;脾气虚——运化不健——肝阴虚——土虚损木。母子相犯、相乘相侮与虚损相及是事物间关系失去相对平衡的表现,动物体一旦发生,则发生疾病。木火土金水三、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上的应用用五行归类和生克乘侮等关系来解释畜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一)说明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1.根据脏腑的特点将脏腑、组织、器官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2.用生克制化关系解释脏腑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如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脾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土生金);肾水抑制心火有余(水克火),肺气肃降使肝阳不亢(金克木)。3.用五行归类说明畜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肝主目”。2.说明脏脏间的病理影响用母子相犯、相乘、相侮和虚损相及关系解释。例如,肝病传心(木传火,母病及子),脾病传心(土传火,子病犯母);肝病传脾(木乘土),脾病传肝(土侮木);脾虚传心(虚损相及)。疾病的传变都不外乎这几种情况。3.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1)诊断:主要用于脏腑辨证。根据五脏与五脉、五色、五味在五行分类归属上的联系,来分析病情,推断发病脏腑。如口色红、口味苦(人)、脉象洪可诊为心火亢盛。(2)治疗:除了对病变脏腑进行处理外,还要考虑到其他有关脏腑,调整关系,控制传变。一般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其他治疗方法还有: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壮水制火等。(3)预后:根据口色判断,桃色平,白色病,红者和,黄者生,黑者危等。第二章
本文标题:A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2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6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