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十一章管理创新规律2本章基本内容第一节创新理论概述第二节管理理念创新第三节组织创新第四节制度创新第五节管理模式创新第六节理论专题与实践专题3本章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方法教学目标:掌握理念、组织、制度以及管理模式创新基本理论教学重点:理念、组织、制度以及管理模式创新基本理论教学难点:综合创新管理运行模式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4导入案例春兰的创新型矩阵管理主要内容是:“统一规划、横向立法、纵向运行、资源共享、合成作战”5第一节创新理论概述一、创新的概念二、创新的分类三、创新的一般特征四、管理创新的自有特征6一、创新的概念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熊彼特。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1939)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7熊彼特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研究了经济周期运动理论。熊彼特认为:经济周期可分为“纯模式”(二阶段模式)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方式,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的分析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8“纯模式”分析在“纯模式”分析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经济从繁荣转入衰退。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经济周期。时间T创新静态均衡经济高涨9“四阶段模式分析”在“四阶段模式”分析中,熊彼特认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浪潮不止一次出现。“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和银行信贷的扩张,同时引起新工厂的建立和新设备的增产。社会出现许多投资机会,即进入“繁荣”阶段。繁荣逐利惯性将驱使进入“第二次创新浪潮”,“第二次浪潮”中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它不可能有自动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从而进入“衰退”阶段。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次“创新”浪潮。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并不是平稳进行的,同时各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因而经济周期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10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进程的基本推动力出自创新,即出自被引入经济领域的新消费品,新的生产或运输方法,新市场和新的产业组织形式。这些因素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内部革命,不断毁灭旧的结构,又不断创造新的结构。所以,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创造性的毁灭过程,即资本主义的发展源于创新,资本主义的未来毁灭也来自于创新。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开展创新活动。11什么是创新?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创新体现有三层不可或缺的含义:一是发明创造与创意二是商业化应用三是取得1+12的经济效果12二、创新的分类熊彼特在给出创新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创新”的五种情况:⑴采用一种新的产品⑵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⑶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⑷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⑸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13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修订后的《技术创新调查手册》中,区分了三种创新: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Innovation包括技术产品创新和技术工艺创新,指技术上的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技术上有重大改进的产品和工艺。非技术创新(non-TechnologicalInnovation)指技术创新之外的所有创新活动,主要类型有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企业创新(BusinessInnovation)指企业的所有创新活动。14从管理的主要职能看,它包括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大职能,因此,管理创新也可以进一步展开为计划创新、组织创新、领导创新和控制创新;从制度化与流程化的科学管理要求看,管理创新也指制度创新和流程创新;从创新本身来看,它也是一个理念创新与知识创新问题。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管理创新实际上就是指技术创新之外的一切非技术创新。15三、创新的一般特征1、持续积淀性特征2、质变性及其不可逆转性特征3、规模报酬递增特征161、持续积淀性特征在企业内部,作为具体的劳动力和物力资源,都表现出具有寿命以及非积淀特征。然而,作为企业创新形成的知识资源,一般来讲,它无论是直接表现为显性知识,还是间接表现为依附于劳动者而存在的隐性知识,都将会通过正式的沟通方式、师傅带徒弟的特殊沟通方式以及群体在协作劳动中自发表现出的隐性沟通方式等,把企业知识资源传承下来,即使不是当前企业正在应用的知识,甚至是过时的知识,其精髓也都将会积淀于企业劳动者的头脑中,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直到企业消亡为止。172、质变性及其不可逆转性特征应当指出,这里的质变性及其不可逆转性实际上具有达尔·尼夫上升理论提出的创新性特征的涵义。因为,没有知识创新,人力与物力就不会发生质变,只有知识创新的存在,才有人力与物力质变的可能。同样地,只有知识的不断创新,才有企业、甚至社会的不断发展。183、规模报酬递增特征假设在企业知识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企业在增加物力资本和劳动力时,终究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如果假设市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充分的容量空间,则最多只会出现规模报酬不变。然而,当增加企业知识资源要素投入后,换句话讲,当企业因创新加入知识进步后,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即出现规模报酬持续递增的特征。19四、管理创新的自有特征1、非物化性特征2、相对分散性特征3、相对难言性特征4、相对的排他性特征5、效用上的相对波动性和非溢出性特征6、经济价值上的难以量化性特征201、非物化性特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作为技术创新所形成的知识,一般均具有物化性,然而,对于企业管理创新所形成的知识来讲,它一般不具有物化性,并且只有一部分管理知识可以用文字、图表等书面表达。这一点人们可以验证。但在实际应用物中,难以观察到“管理知识”的存在,也难以直接检测出“管理知识”的存在。212、相对分散性特征技术创新知识一般是以物为平台相对成体系、成系统地集中在一起,而且伴随着技术创新知识水平的发展,相对集中程度越高。而作为管理创新知识则表现有相对分散性,这种相对分散性又会引出管理知识的相对局限性。进一步来认识,管理知识所表现出的相对分散性以及相对局限性,又决定着管理知识在应用中必须体现互补性特征。223、相对难言性特征作为技术创新知识,除少部分技能技巧之外,大部分表现为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显性知识。但是,管理创新知识就不同了。它的很大一部分,完全体现的是经验,甚至是感觉,由此形成的管理知识将会储存在劳动者头脑中,由于它们还未被升华为所谓的科学理论,这里可能有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限制,也可能有理论的成熟度问题,当然还可能是因劳动者保守而意愿成为一种私密等,因此,难以或者不愿用语言加以描述,从而构成了纯粹的隐性知识。另外,它即便是能够用语言描述并能够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表现,但终归不能做到认识唯一、结论唯一234、相对的排他性特征作为管理创新知识,由于其不具有物化性特征,因而难以作为一种公开的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传播,再加上管理知识的很大部分留存在劳动者头脑中,难以显示于世人,从而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特征。虽然模仿者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情报搜集、公开交流、经验介绍以及公开的文字资料查询等多种形式学习模仿,表面看来它不具有排他性,但是,由于输出管理知识的提供者语言、文字等表达能力上的差异,输入管理知识的接受者吸收、消化、理解等能力上的差异,再加上管理知识本身相对技术知识的非严谨科学性,从而导致管理知识的传播将会出现部分失真,其结果会表现出模仿者应用管理知识所带来的效果存在差异245、效用上的相对波动性和非溢出性特征作为管理知识却与技术知识相反,它在效用上表现有一定的波动性和非溢出性。一般来讲,管理知识在应用中所处的环境条件和所面对的事物与技术知识的应用相比,具有更加明显的复杂性、动态不确定性以及综合性,加之管理知识本身所存在的非物化性及其异质性,从而决定了其在应用中所表现出的效用,不仅不同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就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而言,也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即在效用表现上存在相对波动性。另外,基于其非物化性所引出的排他性特征的存在,导致其在扩散模仿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阻碍,从而也决定了其与技术知识相比,在效用溢出性上,表现为相对较弱,即存在相对非溢出性特征。256、经济价值上的难以量化性特征由于管理知识具有非物化性、分散性以及难言性等特征,导致它难以作为物化商品拿到市场上交易。再加上它的异质性和效用波动性等特征的存在,即便可以估算出其运作成本,因难以横向比较分析,难以测算其分散个体的具体应用的效用、难以把握其整体的稳定应用效果,从而决定了它难以找到交易价格,难以确认价值大小,换句话讲,就是难以对其经济价值进行测评。26第二节管理理念创新一、管理理念创新的规律二、管理理念创新的修炼方式27一、管理理念创新的规律管理理念创新的主要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1、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即通过对一事物从根本上的重新思考,将可能会获得新的认识,从而获得管理上的新的理念,进而实现管理创新,达到创新者的预期目标。2、逆向思考,即通过对一事物从反方向思考,将可能会获得新的认识,从而获得管理上的新的理念,进而实现管理创新,达到创新者的预期目标。如果说根本性的重新思考是正向思维的话,那么,逆向思考则是反向思维。这两种思维与技术创新模式中的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规律对应,是管理理念创新最根本的规律。28二、管理理念创新的修炼方式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彼得·圣吉在探求构建学习型组织中提出的“五项修炼”是实现管理理念创新的非常有意义的修炼模式。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291、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PersonalMastery)。自我超越就是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它是实现管理理念创新的精神基础。2、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MentalModels)。心智模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图像或印象。303、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sharedVision)。愿景是人一生中最热切渴望达成的愿望的景像。4、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TeamLearning)。学习型组织“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队而非个人,团队学习是建立在“共同愿景”、“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基础之上,使众多个人智慧转化为团队的力量的学习。5、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SystemsThinking)。系统思考是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按照系统思考去研究处理事物,就应该把所处理的事物看作一个系统,要看到其中的组成部分,还要看到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总体的角度把系统中的人、物、能量和信息加以处理和协调。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事业成败都与能否进行系统思考有关。31在五项修炼中,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向上的张力,系统思考是核心,前四项修炼都离不开系统思考。另外,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体现的是个人修炼,而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体现的是组织的修炼,系统思考既体现于个人修炼,也体现于组织修炼。也就是说,个人的修炼有助于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而借助于团体的力量进行修炼更有助于实现更大的管理理念的创新。32第三节组织创新一、影响和推动企业组织创新的因素二、企业组织创新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三、企业组织创新应坚持的原则33一、影响和推动企业组
本文标题:89管理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76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