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文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一、时代背景1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局面“轴心时代”(东周:前770——前256)2“士”阶层的崛起,文化学术下移3百家争鸣第一节概说司马谈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刘歆十家: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家。后人九流: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儒——司徒之官道——史官阴阳——羲和之官法——理官名——礼官墨——清庙之守纵横家——行人之官杂——议官农——农稷之官小说——稗官二、诸子散文的体例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文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论语》、《老子》、《墨子》第二期: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但普遍采用对话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第三期:战国后期专题论著。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三、诸子散文的时代特色1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畅所欲言,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对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2在文风上,诸子散文或简括、或雄辩、或奇幻、或浑厚、或峭拔,各自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3在语言上,诸子散文都十分讲究文学和修辞,具有程度不同的文学色彩。4在文体发展上,诸子散文发展并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论说文的光辉典范。第二节孔子与《论语》一、孔子生平与思想1、生平介绍2、思想主张哲学思想(核心):仁和礼政治思想:“治国以礼,为政以德”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美学思想:美善统一,中和文艺思想:“兴观群怨”二、《论语》《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论语》是反映了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思想的重要著作,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辑录而成。全书20篇,集中表现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是了解、研究孔子及其学说的重要资料。《论语》艺术特色:记言为主,语录体,以片段对话为主,并言行而记载。也有的形成专题讨论、政治短评。文字精炼,深刻,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而启发性的语句;于简短的记叙中展示人物性格。a以当时通俗平易、明白晓畅的口头语言为主,又吸收了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炼、典雅严谨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词汇丰富新鲜生动活泼,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大量出现。(郑瑗《井观琐言》“论语无意为文,而自粲然为文,故不厌语助字之多”。)句式灵活多变,舒展自如,长短不拘,又很强的表现力。b善于把深邃的哲理凝聚于具体的形象中,使抽象与诗意结合:“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c、语言真实的反映出丰富复杂的感情色彩。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冉求为季氏聚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冉伯牛得了不治之症,孔子惋惜:“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人物个性描绘:重记言不重记行,记小事而不记大事,记片断不求系统。楚狂接舆……,将狂出描写如生,鸿飞渺渺,偶留指爪,不可得而见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孔子诱导学生畅谈个人志向及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从中刻画了他们的志趣、思想和不同的性格,表现了孔子师徒的儒家治国思想,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一个侧面。具体摄下随意聊天的生动场景,截取真实的横断面,先诱导性启发,哂之(表达委婉含蓄善意)-何伤-喟然-……此段文字,既记言谈,又传神情,勾勒人风貌,传达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章法结构精于剪裁,五人言谈,孔子一人贯穿,前后对应有致:率尔——铿尔,哂——与点也。《长沮桀溺耦而耕章》选自《论语·微子》。它记载了孔子率领门徒周游列国时派子路问津的一段小故事,写出了当时社会中处世态度不同的两种人物形象。这则小故事以记言为主,记述了子路问津的一个片断,情节简单,但却通过人物对话并穿插必要的叙述交代及动作、神态点染,就把两种人不同的处世态度和心情勾勒得很鲜明,颇具文学色彩。人物语言富于哲理意味,含蓄深长。长沮、桀溺借机告诫,寓意深刻,妙语双关。《子路从而后章》:荷蓧丈人言行诡秘,语言简洁尖锐,返见不知所往,类似笔记小说写法,将隐者身口精神事业风趣况味一一画出——方存之《论文章本源》。第三节孟子与《孟子》一、生平与著作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今山东邹县)。早年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后授徒讲学,带学生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宋、薛、滕、鲁、魏、齐等国,被齐宣王任为客卿,因政见不和,最后回到故乡,年已七十余,以著述为事:“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叔,取也)诸人也”。二、孟子的思想主张1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良知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告子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哀哉!人有鸡犬放(逃逸),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先立乎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心支配耳目——理性支配感性——劳心者支配劳力者2仁政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君有大过,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告子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万章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2文艺观第一,以意逆志“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第二,知人论世“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第三,知言、养气论“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正义)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同上“必有事焉而勿正(止),心勿忘,勿助长也。”——《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同上“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同上三、《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论语》记夫子之微言,而曾子,子思俱有述作以垂训,至孟子而其文然后闳肆焉,著述至战国而始专之明验也.”——章学诚《文史通义》①富于论辩色彩.“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距杨墨,放淫词……”——《滕文公下》②感情充沛,气势雄健③注重形象化地说理,善用比喻和寓言,丰富了文章的感性与生动性,显示出散文的活泼机智.如:“仁之胜不仁,尤水之胜火也”“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梁惠王觉得自己政策比邻国好,可是邻国之民不少,本国之民不加多,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揠苗助长”“奕秋诲奕”(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典型性,角度巧妙,截取片段,戏剧性……语言富于表现力:“良人者,所以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失望伤心,呜咽不能言。“三字顿挫,无限烟波”④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炼准确。如:专心致志、明察秋毫、缘木求鱼、舍己为人、与人为善等章学诚《文史通义》:“《论语》记夫子之微言,而曾子、子思,俱有述作以垂训,至孟子而其文然后闳肆焉,著述至战国而始专之明验也。”《齐桓晋文之事章》主要体现为孟子的论辩技巧和行文匠心。首先,孟子善于观察论敌、揣摩对方心理,进行启发式诱导;设置转换话题灵活机巧,分寸把握适当。运用层层推进的论辩方式,擒纵开合,曲折多变。其次,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锋犀利。(三个“不用”,五个“不足”)再次,善于譬喻,说明简洁生动,使抽象哲理形象化。(“明察秋毫”“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喻宣王能为而不为,深刻贴切。)最后,排比、呼告、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助长文势,增强感染力。(全文共七组排比句)牛运震《孟子论文》:“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而后归宿于王道.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意在不使一直笔,又不使一呆笔,读者复熟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开篇点题,语气肯定,信心十足;末尾遥相呼应,水到渠成,有一气呵成之势。中间论证充实,有理有据,无可置辩。逻辑严密,逐层归纳,正反对比、夸张,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排比句式,顶真词格、虚词的妙用等使文章气势充沛、灵活多变。《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气势磅礴,笔锋犀利。先蓄势,待机而变,气势十足使论敌无法招架。善设技巧,诱敌上钩,置论敌于受训地位,居高临下,驳斥对方。譬喻精当,对比鲜明,析理透辟,富于感情。结构严谨,谋篇布局精巧,行文长于变化。《鱼我所欲也章》文字简洁,结构曲折,行文跌宕,富于波澜。善用譬喻析理,显得形象生动。设事取物合情合理,耐人寻味,说服力强。文章充满感情色彩,语调随文意变化多端。一、生平与著作荀子,名况,赵人,(前298—前238),汉人因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在齐国位居列大夫,三为稷下学宫祭酒,说齐相而不能用,后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又因谗而游赵。曾聘秦,见昭王、范雎,复为春申君召回,仍任兰陵令。不久,春申君为李园所杀,荀卿乃废,老于楚。(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四节荀子与《荀子》荀子像荀子平生到处讲学,形成一大学派,弟子有李斯、韩非等。在儒家学说的传授上,他有重要地位,毛、鲁、韩诗、左传、谷梁皆其所传,犹长于礼,他以孔学为本,再适应当代政治社会变迁的趋势,综合了各家的思想,加以补充修正,建立了一种新儒学,这里面有法家思想的影响。今本《荀子》32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自著。二、荀子的思想1、天道观:明分天人,制天命而用“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明于天人之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使物畜积)?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天论》)2、“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因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3、社会观、政治观:明分使群、隆礼重法(王霸并重,礼法并行)“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王制》)“礼者,法之大分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史第一编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等说理散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98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