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心得体会】资政道-兴家国——读《〈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有感
资政道,兴家国——读《〈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有感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历史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帮助,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资政育人,方能传千秋。当一个领导干部善于运用古人的智慧,不断提升从政能力和精神境界时,将是一个充满政治智慧、执政有方之人。因而,以史资政、以史为鉴不仅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解决的重要命题,也是从政者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学习历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的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在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中,《资治通鉴》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万字,记载了上至战国初期,下至五代末年22个王朝凡1362年兴衰交替的历史。而能将这部体量浩繁的古典文献浓缩为大众乐读的智慧精华,当属由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编写、荣获“2016年中国好书”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莫可,张国刚教授是著名的中古史研究专家,也是国内中西文化关系研究的先驱大家。这本书从《资治通鉴》原典出发,精心选取二十个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点,从战国前期的三家分晋到大唐盛世的终结,全书共分二十章,以纵横东西文化的视野广度、贯通古今历史的思维高度谈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追寻政治得失、王朝兴衰之迹,探究修身齐家、经世治国之道,堪称当代大家解读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暮史朝经,犹如跨入了历史的时空隧道,合卷而思,细品其中的厚重与韵味,就会幡然觉悟。我想这本书至少可以给人有三个方面的启示:启示一:学史明今,我们可以更自信的!为什么这本书可以给我们如此之启示呢?通读《〈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我想可以从四个方面的解读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是从政体形式的发展方面来看。秦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进入完全不同于夏商周时代的封建制度,奠定了我国以后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基础,所谓“千古都行秦政治”,这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上达到一个领先世界的全新的高度。结合世界历史,纵观西方,与秦始皇同一时代的横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此时正快速走向分裂和衰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像郡县制这样的治理大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和能力。欧洲在以后的古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476年,也就是秦朝之后的682年,才刚刚进入黑暗的中世纪,其社会发展阶段仍处于奴隶制社会。而这些历史功课,中国早在当时1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交了作业。第二从国家兴衰的历程来看:2000多年前,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各出现一个超级大国并引领着当时的世界,形成了人类史上第一个东西方共同繁荣的盛世大格局。东方的超级大国叫汉朝,当然就更别说后面唐代的开元盛世了,西方的超级大国叫罗马。然而,星移物换,沧海桑田,2000年的兴衰更替,人类历史走到今天,罗马帝国早已不见了踪影,而中国却正迈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第三从文化的博大精深来看: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东西方世界对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我就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文化之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最核心的理念,是叫人向善,追求“大同世界”。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相对应的有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而中华儒家文化中“大同世界”的理念,实际上就是一种比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还要古老上千年的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从这个角度来看,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中裂变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却与中华儒家文化有着相通之处。所以,大家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熟读马列主义的布尔什维克们,却没有一个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走上成功,而了解马克思主义,又深谙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毛泽东,创造了一套全新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包括今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无不都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第四,从文化的生命力来看:回看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虽然秦之后,我们大一统的国家多次经受了分裂的创伤,但唯有咱们中华文化始终没有断过,一直传承下来了。正如习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们这些人,都是原来的人,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中国之所以是中国,不仅因为地大物博,还因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所以,历史让我们有了平视世界的底气,也认我们坚定了“四个自信”,更让我们坚定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自觉和责任担当。启发二:学史砺能,我们可以更行的!历史如同一部浩大的百科全书,凝结着人类的聪明才智。前人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在治国安邦中总结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的实践中形成的文韬武略等,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这本书以现代思维总结历代治乱成败、民生休戚的经验教训,侧重分析其修身、齐家、治国思想的现实意义,其中蕴含的关于治国理政与社会管理的思想十分丰富:从三家分晋、智伯灭亡的故事体会“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的用人之道;从秦一统六国中领略先人们纵横捭阖的政治智慧;从严苛的秦法治国到汉武帝的外儒内法理解当今“儒法并用、德刑相辅”历史渊源;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认识意识形态建设的巨大作用;从汉朝陆、海丝绸之路到当今“一带一路”中启迪鉴古观今的战略智慧和大国担当......。同时该书还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特别重视领导者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家国兴衰的影响。所谓“资治”,就是历史有资于治道者,当然不唯是可以治国平天下,更可以从中读出修身齐家、治冶人生和做人处世的味道。智伯的覆亡和魏文侯的崛起、商鞅的命运和秦始皇的千古功过、刘邦的仁义格局与项羽的刚愎自用、汉武帝的志存高远和霍光的悲喜人生、曹操的审时度势与骄傲轻敌、刘备的仁厚坚忍与借力发力、唐太宗对自我权力的约束、唐玄宗对自我约束的懈怠等等一出出跌宕起伏、意味深长的历史剧都让我们在细细品读中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提己从业之能,得大治之格局,故此让自己可以更行。读史使人明智,他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处理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可以学会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增强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事务的本领。而反思历史教训,更能使我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从而帮助我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修养。启示三、学史知责,我们是不可以任性的!纵览历史风云,细细品味历代王朝兴衰,我们惊奇地发现:历代王朝创造繁荣的过程极为相似,其衰亡也经历了惊人相似的轨迹。例如在《〈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在介绍唐玄宗的章节里,就重点介绍了唐玄宗励精图治下的开元盛世和他自我约束懈怠下的盛世终结,文中对盛世的终结原因归结为唐玄宗陶醉于盛世之中而毫无忧患意识且日渐奢靡。对此,《资治通鉴》原文还引用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诗句来描述唐玄宗后期盛世衰落的原因,而这也正是其他历代王朝衰亡的共通点。读懂了这些历史,我们再把目光转到1945年7月时值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延安,在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的讨论中,毛泽东同志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这也正反映了我们党在如何破解历史周期律问题中对历史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下一句正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历史是昨天的政治。“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作为党员干部,更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增强从严治党的自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永葆我们党青春和活力。“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当前,我们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认真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进取的勇气和力量,才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
本文标题:【心得体会】资政道-兴家国——读《〈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03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