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姚荷生与中医内科评讲
1姚荷生与《中医内科评讲》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张光荣姚梅龄(江西南昌330006)姚荷生(男,1911.6-1997.1),已故江西中医学院院长,中医理论和临床大家。擅长于中医辨证论治,更精于《伤寒》六经辨治,临床疗效甚高。姚荷生先生自少年时期即跟其叔父姚国美(海内名中医)学习中医,青年时期(上世纪30年代初)又考入姚国美创办的“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学医。1950年争取到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支持在江西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医医院——江西中医实验院,担任该院负责业务的副院长。并号召社会贤达集资创办了全国解放后第一份中医杂志——《江西中医药》,担任实际主编。在江西省及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中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名医蒲辅周先生称他是“专家的专家”。《中医内科评讲》是1963年姚荷生先生为江西中医学院第二届中医本科生(1960~1966年)讲授《中医内科学》(第一版中医本科教材)时,其学生邓必隆所记的课堂笔记。当年邓必隆(江西中医学院教授,现已退休)非常敬仰姚荷生先生的学识,对其讲课记录得很详细,几乎一字不漏,所见者,皆如获至宝。为此,近年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将其稍作整理,取名《中医内科评讲》,予以出版,以供各级中医学习、参考。《中医内科评讲》记录了姚荷生对教材的逐段、逐句的评价,讲解,既有对教材正面的肯定,又指出了其中不足之处,并结合自己经验和见解进行了补充,使之更切合临床实用。下面举姚老对“感冒”一病的讲授,供读者学习和领会其学术价值。概说概说概说概说感冒一证,四时皆有。而以春、冬二季为多。一般多因感受风寒所引起。有轻重二种,其轻者,即一般所称的伤风感冒;其重者,多因气候反常感染非常之气,而形成广泛流行的,《诸病源候论》说:“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相当于现在所称的流行性感冒之类。(这种字体是教材的原文,下同)2[评讲]感冒是以外感风寒为主,或挟热、挟湿,由风气兼挟。伤风中可有兼挟五气(寒、热、火、湿、燥),也有时谈六经中风,而一般谈伤风,没有涉及经络,往往责重“风邪上受,首先犯肺”。严格说起来这仅是气分卫分病,并未深入经络。讲义的感冒,个人以为包括有伤风、伤寒两种。流感在临床上,传播迅速,威胁广大人民的健康,特别在厂矿地区,一旦流行,严重地影响了生产。因此,流感的防治工作,乃是当前的重要措施之一。病因病因病因病因张景岳说:“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止犯皮毛,即为伤风。”俞根初也说:“冒寒小疾,但袭皮毛,不入经络。”这都是说明感冒是由于天时冷暖不一,偶感时邪,外袭肤表,内合于肺。由于四时的气候不同,大致可分为风寒、风热,及挟暑、挟湿等因素。[评讲]在临床上,流感以风寒挟湿或风热挟湿为主,以此着眼!1.外感风寒,侵袭皮毛,皮毛为肺之合,故肺亦受邪,以致肺失肃降,表卫闭塞,其病发于冬令为多。[评讲]临床上,外感风寒先犯皮毛而再犯肺者很多。而一般伤风,也有先犯肺再牵涉皮毛再牵涉卫分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不牵涉皮毛、卫分,而仅在肺的。寒主凝闭,肺气不宣;热主薰蒸,肺气不降。风很难单独为病,或挟热,或挟寒。“肺失肃降”应改为“肺失宣降”,而且侧重“宣”字。因为感冒是以外感风寒为主,寒主凝闭,表卫闭塞,以致肺失宣降。否则用“宣”药便无着落。2.外感风热,肺与表卫,同时感受,以至肺失清肃。皮肤闭而为热。病发于春令者为多。[评讲]热主薰蒸,肺气不降,与上述寒主凝闭、肺气不宣相对待。“皮肤闭而为热”中的“闭”字非也,因为风热感冒在临床上可见微汗(风胜则动)。倘若“闭”字可用,则应着重“发表”,而辛凉正是助肺清肃,并非着重“发”也。其热是由于“卫气偏强而为热”。二者之中,皆能挟湿,挟湿者较为缠绵,四时均有之。在夏令多挟暑邪,而暑必挟湿,故在夏秋之交,患流感者,情况较为复杂。至于秋令风燥之邪,其性质属于风热一类,故不具论。[评讲]“二者之中,皆能挟湿”,这句话很好!并且暗示流感偏于这一方面。暑为水火相合之气,既有湿亦有热。燥与风一样,有凉燥和温燥之分,倘若以燥属热之类,未免欠妥。其申述详见“咳嗽篇”燥邪条下的[评讲]。风火、风燥的流感,不会引起全身病变,往往只会犯肺,不至于有恶寒、发热、骨节痠痛者,故不具论。从伤风感冒观点来看,病因以风寒、风热为多;又从流感观点来看,则以风寒挟湿、风热挟湿为重。辨证辨证辨证辨证感冒的一般症状,是鼻塞声重、多嚏、时流清涕、头痛、恶风、或有发热等,病程大约三至七天。但由于四时气候不同,感邪亦有轻重,因此临床所见,脉症亦有不同。兹为便于辨证施治,分风寒、风热、挟暑、挟湿等四种类型,分叙如下。1.风寒:恶寒多,发热少,头痛无汗,鼻塞流涕,肢节痠痛,或兼咳嗽喉痒,苔薄白,脉浮。[评讲]感冒的恶寒发热为寒热同时并作,因此寒多热少可以代表一点轻重。鼻塞流涕,为流清涕。3此以寒热体痛为主,咳嗽喉痒为次。2.风热:发热,恶风,汗泄不畅,头胀口干,咳呛,喉燥,或焮红作痛,鼻衄,便秘,舌苔薄黄,脉象浮数。[评讲]其中“口干,咳呛,喉燥”三症有争论:口干——风热感冒(伤风更不用说)的“干”字是不好写的,渴都是轻微,倘若热邪甚,灼伤津液才会口干,但作为主症是不够确切的。口干作为辨燥证的依据之一才是确切的。一般风热证只能写作:或渴,或干。口干,不一定引饮口渴,引水自救咳呛(干呛)——祖国医学中多描绘为“劈劈燥咳”,而风热证根本不是如此,反倒咳痰比较轻松易出,于此故应写作:咳嗽痰稠。喉燥——此不是一般伤风所能引起的,临床上常见还不是“喉燥”,而多为“喉间红肿或喉间红痛”。其中“鼻衄,便秘”为或然症状。3.挟暑:身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胸闷、溺赤,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多濡数。[评讲]此为风邪挟暑,暑为湿热相兼,有时热重,有时湿重。暑证发热特点是:无衣则凛凛、着衣则烦。实为恶寒发热之不明显。脉象濡数——濡读作软,与软同义。它较缓脉稍微重一点,此处数脉并不明显,为指头下有不静之感。4.挟湿:发热不扬,恶寒头重,肢体困倦,口淡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或溏,舌苔厚腻,脉濡。[评讲]从流感角度来描绘此一症状很不够,不突出。流感多数挟湿,应该身重。便溏为糊状或为粥状,并未泻水。肢体困倦——这与脾虚挟湿的“困倦”大有区别,此不光困倦(不只是困倦),应当注意其身重体痛特甚。发热不扬——为温温发热状,其实不尽然,在流感中就有高热者,因此应该说成“恶寒发热”。流感在临床上“高热”多于“发热不扬”,其何以高热?流感系风热挟湿,风寒挟湿,以风热、风寒为主,只是挟湿而已,主次不可倒置。这样风湿相搏得很厉害,湿遏于肌表,而风主疏泄,热亦乎此。湿虽能郁遏,但按不住,故其相搏而高热。外感风湿挟热(流感)与挟暑的区别:外感风湿挟热(流感)未必自汗,即使有汗,也是汗出不彻;其有体痛,并以为主症;其体温可突然升高,脉濡。挟暑只是风湿挟热的一种,不可代表一切风湿热,仅仅在夏季才有,具有季节性,其症必自汗心烦口渴;身灼热但不致高烧,其不以体痛为主,即无体痛也可以;脉虚(虚与濡有别,有时也近似)。外感的风寒挟湿,风热挟湿,始终以风寒、风热为主,与挟暑有别。治法治法治法治法本病由于外感而起,病邪在表,内合于肺,故解表达邪,为治疗的原则。但因有风寒,风热的不同,故用药有辛温、辛凉的区别。由于风寒的,治以辛温解表,用荆防败毒散(1)、香苏饮(2)等;由于风热的,宜辛凉清解,用桑菊饮(3)、银翘散(4)等。[评讲]选方是否贴切可以讨论。如银翘散用于本篇风热叙症前半段有疗效,若对于喉红痛、鼻衄等症可不行,此时应进行加味,如或加栀子炭、玄参、茅根(喉红不肿),或加姜黄。夏令挟暑的,宜清暑利湿,用黄连香薷饮(5)之类;至于挟湿的,又当以疏表化湿为法,辨热与燥,辨气分证4用羌活胜湿汤(6),藿香正气散(7)等,随证选用。结语结语结语结语本病属于外感,故治法以解表祛邪为主,先辨其风寒、风热,因之用药有辛温、辛凉之异,挟暑、挟湿,须分别施治。又有体质虚弱之人,往往反复感冒,不应专事疏散,恐正气愈虚,外邪乘虚侵犯。宜于轻剂疏散之中,加入养正之品。[评讲]“加入养正之品”后无下文,临床应用如玉屏风散(芪、防、术)或参苏饮(人参、苏叶、葛根、前胡、半夏、茯苓、陈皮、桔梗、枳壳、木香、甘草)之类。总之,临诊之时,必须照顾到体质,并结合四时病机,方可无误。感冒虽是小恙,但如果调护不当,往往也会由轻转重,所以在感冒后,除了应及时治疗外,在起居饮食方面,也应予以注意,这样就易于恢复健康。预防方法,以芳香宣散的药物,煮汤代茶,服用便利,效果良好,可以推广使用。姚荷生先生按照这样的形式,讲授了42种疾病。另外,在“痰饮”篇,姚荷生先生按疾病分类的体例对古代经典文献进行整理,将条文分解、归纳,使之条理清晰,辨证规范,临床实用,易于掌握,是整理中医古籍的良好示范。全书还后附有一篇“内科范围探讨”,明确内科疾病的范围并指出内科疾病与其他各科疾病“机械分割是不可能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对杂病名称的起源、后世的各种看法、错误的原因及严重性皆一一作了说明。他给杂病下的定义是:“为复杂的病变,乃多经多气,或虚实新久夹杂为病而具有共同的典型症状者。”梳理了疾病与症候的关系,症侯的产生不是凭空的,是机体内疾病外在表现,有它一定的发病机制,从医者可通过症侯可以认识疾病,并进而取得较好的疗效。总之,《中医内科评讲》是一本凝聚着姚老数十年诊治心得、且切合临床实用的心血之作,值得广大中医从业者临床诊治时参考。
本文标题:姚荷生与中医内科评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04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