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考试资料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处世态度、思维习惯、表达方式、兴趣爱好等等。鲁迅的个性特点:鲁迅的个性特点,大致说来,表现为敏锐,清醒,忧郁,愤激,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心脏刚强而沉默、孤独又执著的强悍独特的气质。鲁迅个性特征形成的原因:鲁迅个性的形成,与他的家庭变故、人生经历、生活体验、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等密切相关。首先,家庭状况及其变故对鲁迅个性气质形成影响。其次,鲁迅的人生经历及其情感体验,是形成个性特征的直接原因。其三,传统文化对鲁迅个性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其四,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外国现代思想的接受,对于他后来的个性气质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鲁迅的人格精神形成的原因:鲁迅个性气质的内核是现代人格精神,这是构成鲁迅独特的思想和文化视角的重要因素。现代人格观念,特别关注人格独立问题,也就是从个人的存在状态判定人格状况。从这一角度分析,人格有独立与依附之别:能保持独立存在的状态的人,他的人格就是独立人格,是健全的人格;如果依附他人而存在,或是依附于权利、依附于经济等,则是依附人格,是不健全的人格。鲁迅的人格是中国社会历史转折时期的真正独立人格,在现实生活和文学活动中,都表现出强烈的独立人格精神。鲁迅的人格精神的内容:鲁迅的人格精神大致可以概括为:第一,具有独特的思想见解,任何时候都不随波逐流。第二,勇敢地直面现实,没有脱离实际的幻想。第三,执着和韧性,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目标。鲁迅的发展过程:鲁迅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有的分为早期、前期和后期)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等几个不同的层面都有发展变化。鲁迅早期思想特点。从1881年出生到1918年“五四”前夕,即以1918年5月《狂人日记》发表为标志,为鲁迅思想发展的前期。在政治思想上,鲁迅早期经历了从改良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表现为:第一,掊物质,张灵明,认为救国必先救人,救人必先启蒙,不是外在的物质而是内存的精神。第二,尊个性,轻多数,反流俗,提倡有独立个性的个人及其思想。在文艺思想上,提倡积极浪漫主义,推崇拜伦、雪莱、尼采等具有反抗精神和个人意志、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鲁迅中期思想特点(1918-1927)。在这一时期,鲁迅政治思想上表现出作为一个彻底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精神风貌,站在斗争的前沿。在哲学思想上,最重要的特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进化论思想还占重要地位。二是仍然坚持个性主义思想,提倡个性解放。鲁迅后期思想特点(1927-1936)。学术界认为,1927年是鲁迅思想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具体表现在鲁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演说,阅读和翻译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表示和支持,并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参与了一系列具体的实际活动。鲁迅思想一贯的精神脉络和基本特征:第一,“立人”的思想。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精神战士,他把改造民族精神、重铸民族灵魂作为自己的毕生目标。“立人”就是改造人,是一切的根本。立人思想大致可以理解为:1、个性觉醒。2、人格独立,“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3、为追求积极的人生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奋斗。第二、探索“国民性”的思想。如果说鲁迅在重建民族精神方面的努力,“立人”体现为“立”,那么,批判国民性就体现为“破”,即对国民性的坚持不懈的批判和探索。鲁迅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现代社会的每个人自己选择、承担自己的一生,坚持自己的人生权利,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就是要有个性意识和人生理念,不能把自己委托给他人、依附别人,成为有创造的人等等。第三、历史中间物的观点。鲁迅认为,“一切都是中间物”,都是历史过程的“有限”环节,因此要正视此生,直面人生,不惮“速朽”。鲁迅的文学观,既体现在他一系列论文、杂文和序中,也体现在对古典文学的研究和评论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的文学活动和作品中。鲁迅的文学观:鲁迅的文学观,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1、以人为本的文学价值观;2、“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文学主张;3、尊重规律和特性的文学理论;4、反对“瞒和骗”的现实主义精神;5、充满自由意识的文学思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本位和以人的正常合理发展为价值尺度。它的核心是把改造国民灵魂、重建民族精神作为主要的文学价值目标,旨在通过对愚弱国民灵魂的批判和否定,重建新的“理想人格”,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把这种努力建立在深刻反省历史和正视现实的基础之上。鲁迅小说创作的特点:一、创作目的和选材特点。1、以思想启蒙为主旨的创作目的《呐喊·自序》记述了鲁迅创作的起因和源泉,说明鲁迅的小说创作,来源于他的人生体验和个体的痛切感受,创作内容与一系列精神创伤和痛苦的心理经理有关,正是着眼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进行思想启蒙,所以,鲁迅的小说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也正是这样的创作目的,决定了鲁迅小说把揭示现代国人的精神状态和剖析人格状况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决定了他的小说在当时的独特意义和价值。2、选材特点(知识分子题材和农民题材);二、独特的“人格视角”。鲁迅对于人格问题的表现,具体体现在对于尚未觉醒的农民群众的萎缩人格和依附人格的描写,对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人格变化的追踪。从一定意义上,鲁迅对这两类形象的塑造,实际也是对中国当时最为重要的两类社会力量身上所具有的不同人格类型的揭示和追踪。三、忧愤深广的精神意蕴。“忧愤深广”,是鲁迅小说意蕴的独特之处。这里的忧愤,可以理解为作品所体现出的作者的特殊情绪和气质情态,一种忧郁与忧虑的交织,一种无法掩饰的愤激、愤慨和愤怒之情;而所谓深广,则主要是它的深刻、深邃的精神意蕴和广博的思想容量。分析作品:原型批评的特殊意义:1、原型概念中关于原型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它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并复现的观点,心脏原型是具有“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的观点,启迪我们从民族心理情感的变化和历史文化传统及其变化的视角,透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诸多循环往复现象的意义,并在历史的、美学的和文化的综合中,树立“中国现代文学有着体现自身价值意蕴的文学原型体系”的理念。2、关于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它负载“集体”心理的观点,十分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原型意象及其置换变形在反映民族的共同心理和负载群体情感体验方面的意义。3、关于原始意象在遇到“特殊情境”便会“重现”的观点,对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原型意象生成的深层原因和现实基础,从而进一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蕴涵和精神特质,理解它对传统文学、传统文化的巨大变革和深层联系都有着直接的现实的意义。4、关于“原型”与“原型观点”的区分,对于分析现代文学中原型意象的转换变形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5、关于“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原型”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价值的社会实现中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启示。狂人“呐喊”--觉醒者和反叛者复合原型:狂人,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狂人日记》中的一个特殊形象,是新文学中第一个被“激活”的原型。此后的《长明灯》中的“疯子”是它的补充发展。狂人原型一经鲁迅发现并创化,便具有了“个人色彩”和带上了“观点”。狂人的内蕴是复杂的,它问世后的不同评价就是证明。但它有基本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鲁迅笔下的狂人,首先是一个觉醒者的原型意象。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本来面目的清醒理解和感知,对人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生存状况的冷静思考上。其二,他又是一个反叛者的原型。他不仅在认识层面上超乎常人,对“从来如此便对”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提出大胆质疑,而且在行为方式上也狂放不羁,反抗传统强加于他的一切桎梏。这种精神在《长明灯》中的“疯子”身上更加突出。这个“疯子”的主要特征是不屈不挠的反抗,不怕孤独和力量的单薄,宁死不屈。熄灭长明灯的反复证明这一点。在现代文学史上,“狂人”原型的出现并不断置换变形,是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封建性质和人的现代化指向紧密相联系的。“过客求索”-探索者原型:“过客”是鲁迅散文诗《过客》中的一个形象,它是探索者的原型象征。“过客求索”的意象,既是作者处于彷徨期的特殊精神状态的反映,也是历史上一切求索者基本特征的诗意概括,其象征意义超越了具体的时空界限。鲁迅笔下的过客求索的意象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的哲理思辨特点。过客并不是一个对具体前途盲目无知的迷途羔羊,而是一个对人类历史发展冷峻思考的精神战士,一个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求索者的象征原型。在现代文学中,“过客”的意象是独特的和仅有的,但它作为求索者原型的精神物质却不唯表现在鲁迅的散文诗《过客》中。巴金的散文《龙》使我们领略了这种精神的再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过客”求索原型,除了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影响到文学价值物质的生成之外,它还联结着一个重要的文学母题,即关于个人与历史和时代的关系、个体与群体关系的探索。这种探索,贯穿在整个现代文学发展中,尤其在知识分子题材中显得格外醒目和更具连续性。阿Q一一愚弱国民魂灵的复合原型: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超越时空范围、凝结着人类某些共同的心理情感体验和集体无意识的特殊形象,是寄寓着愚弱国民精神劣根性的原型。阿Q这一形象所具有的挖掘不尽的丰富内涵,它为评论者和读者提供的广泛的批评角度和立论的可能性,说明了它不是一个一般的艺术形象,而具有多种原型要素复合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一个落后农民的典型,它是真实的、成功的;作为一种整体象征和隐喻系统,它更是成功的:它有原型的“心理模式”的特征、功能和“约定性”要素,有文学隐喻系统的暗示因子和联想的张力。阿Q是一个愚弱国民劣根性的复合原型。阿Q作为原型,它在承载民族心理经验和集体无意识方面,其深刻性、普遍性都是异常突出的。作者在由一个艺术形象的创造而画出国民的灵魂、揭示人类某些共同弱点上,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尝试和超越。这里的奥妙就在于触及到人类普遍的、深藏于无意识中的心理原型。阿Q还有多种原型要素复合的特点。他的护短、“自尊”、转败为“胜”,是“精神胜利”原型。他的自轻自贱、畏惧强者、施暴于无辜者是典型的“欺软怕硬”的原型。他的自我解嘲、忘记耻辱是隐讳弱点的原型。他对“先前阔得多’和本姓“赵”的架空的炫耀,既表现着掩饰“现在”的困境和失望于未来的倒退后视意识,又有着倾慕权势、恐惧强者的心理意向;他这种精神状态,很容易使人想到一切处于没落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奴才的心理原型。这些不同的侧面,任一方面的展开,都可能成为某一类人格的写照。正因为阿Q这一形象在诸多方面联系着愚弱国民精神的特质,他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方式才成为触通人们心理深处原始意象的特殊符号和契机。阿Q原型的”复合”性质和涵盖面的广博,意蕴的深邃,使人们几乎难以找出与之相提并论的其他形象,也几乎难以勾勒出它在此后的置换变形的轨迹、但研究者却又分明直观感到这一原型对此后现代文学创作曾发生过深刻影响,因而不容否认它的置换变形。第二章:老舍写于1933年的长篇小说《离婚》,是一部标志着老舍的现实主义创作走向成熟的作品。《离婚》中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老舍在《离婚》中抓取了他最熟悉的、最能表现他的艺术才华的那部分生活-北平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作为创作素材。他对这个社会中的每个层次,从官员、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贫民、无业游民,到市井小人、流氓无赖,以及其间种种矛盾纠葛的熟悉程度,使他的全部创作加起来,几乎等同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或一部”百科全书“,而每一部作品,又是全川中的某一河段。老舍的着眼点,显然是人。他最长于表现的,又是这个社会中那些沿保留着东方封建传统“美德”的驯顺、温良、讲礼节,但也极端保守自私、谨小慎微、因循苟且的“老中国儿女”。分析《离婚》中的张大哥形象:富态而体面的张大哥,在小说中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而是“一切人的大哥”,这就透着他是他那个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典型。老舍对这个人物进行了多侧面的精雕细刻。既然是一切人的大哥,必定是市民圈子中的一个智者。庸人的才智在张大哥形象中个性化的表现,最突出地
本文标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考试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14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