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讲 列宁为捍卫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史讲义第二讲列宁为捍卫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斗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思考题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及其基本结论。2、列宁为捍卫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斗争。3、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是20世纪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便以渊博的学识和惊人的毅力,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全身心地投入到俄国革命运动和捍卫真理的斗争中。先后批判了自由主义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孟什维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错误思潮,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正确地认识世纪之交俄国的形势和国情,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为了反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列宁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认真思考。先后写了《修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1908)、《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卡尔.马克思》(1914)等重要著作,得出重要结论:马克思主义是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是无产阶级政党全部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经历过斗争,在斗争中得到发展。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主要作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的坎坷作了解释。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的,它指出了“这一阶级的任务”,并且证明了“现代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因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必然会更加频繁、更加剧烈,这就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历经斗争与坎坷。列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战斗历程。这一战斗历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同那些与它根本敌对的理论思潮和流派进行斗争。在40年代前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清算了站在哲学唯心主义立场上的激进青年黑格尔派;40年代末至50年代,在经济学说方面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60年代,斗争的重点从一般的理论方面转移到更接近于直接工人运动的方面,从国际中清除巴枯宁主义;70年代末则是反对实证论者杜林。通过斗争,马克思主义已经绝对的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思想体系。第二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在马克思主义把一切比较完整的、同马克思主义向敌对的学说排挤出去以后,这些学说所表现的倾向就开始给自己另找出路。斗争的形势和起因改变了,但是斗争还在继续。”1这一阶段,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论争一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开始就是同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个反马克思主义派别——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列宁在总结这次斗争时指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就哲学而言,修正主义这是跟在资产阶级后面反对哲学唯物主义,跟着他们“回到康德那里去”,“跟着他们爬到从哲学上把科学庸俗化的泥潭里面去,用‘简单的’(和平静的)‘演讲’去代替‘狡猾的’(和革命的)辩证法”,跟着他们“竭力把宗教变成‘私人的事情’,不是对现代国家来说而是对先进阶级的政党来说的‘私人的事情’。”2就政治经济学而言,修正主义者所作出的“修正”更为广泛详细,它涉及马克思的价值论、危机论和崩溃论等等方面。就政治学而言,修正主义者要“修正”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即阶级斗争学说。在列宁看来,修正主义的产生决定于它在现代社会中的阶级根源,“因为在任何资本主义国家里,在无产阶级身旁总是有广泛的小资产者阶层,即小业主阶层”;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还必然要产生许多“中间阶层”;“这些新的小生产者同样必然要被重心抛入无产阶级的队伍。十分自然,小资产阶级世界观也就会不断深入广大工人政党的队伍。”3因此,修正主义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半个世纪途程的回顾,列宁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经过斗争,不仅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远远不是一下子就能巩固自己的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在它渡过世纪之交时的这场大论争,不过是揭开了“向这本阶级适宜的完全胜利迈进的无产阶级所进行的伟大革命战斗的序幕。”4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途程,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历的第二个世纪之交途程时,经受着更为壮阔的一幕又一幕的“伟大革命战斗”。第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特点作了探析。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它“公开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因而也就帮助无产阶级尽可能迅速地、尽可能容易地消灭任何剥削。”还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它“直接地提出理论的任务、科学的目的就是帮助被压迫阶级去进行他们已在实际进行的经济斗争”,5它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与其科学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在于“他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6马克思主义以大量的、确凿的事实为根据,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代表了“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7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表明,马克思主义既是在批判地吸收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派别进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决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8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不断地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问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创造性的研究。正因为列宁不把马克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7《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8《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所以列宁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根据俄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是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特点的最优秀的实践者。第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作了思考。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吸收全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言论的简单总和,而是他们的观点和学说的理论体系。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来源就是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人类这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这三种主要思潮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作了分析。他认为,马克思在捍卫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体系的成果,“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丰富了哲学。“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他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9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斯密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了严密的论证,并彻底地发展了政治经济学。他证明了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生产这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决定的原理;他在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看到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地方,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建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他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从商品经济的最初萌芽,从简单的交换一直到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到大生产。所以列宁强调,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法国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的社会主义,虽然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用奴隶制的本质,又不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但是,它却日益明显地揭示了阶级斗争是整个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者两大发现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赖以建立的科学基础。列宁认为:“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压迫阶级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阶级注意制度中的真正地位。”10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光辉的成果。列宁在世纪之交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命运作出的深刻思考,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危机”论、“过时”论,反对用资产阶级理论来歪曲、“补充”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凝固化、教条化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二、反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1、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在攻击马克思主义时完全继承了伯恩施坦主义者的理论,诬蔑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历史宿命论,否认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性,主张具有批判头脑的杰出人物可以不受任何客观规律和条件的约束而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等。自由主义民粹派的这套理论集中表现在尼·米海洛夫斯基的《文学和生活》一文中。米海洛夫斯基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学(即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发展规律当做自己的研究9《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卷、第310页。10《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对象和任务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社会学的根本任务是阐明那些使人的本性的这种或那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条件”。因为历史是一大堆纯粹偶然的事件的堆积,在这一大堆偶然事件中,必然有一些是“合乎心愿的”,而另一些是“不合乎心愿的”,社会学家的责任,就是在这些事件中“找到实现合乎心愿的事物,消除不合乎心愿的事物的条件。”一个社会的好与坏,关键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能满足人的本性。一句话,“人的本性”是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比经济因素更为根本的决定力量。为了批判米海洛夫斯基的这种主观社会学,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等论著给予了无情的痛斥和严厉的批判。列宁指出,米海洛夫斯基的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早已说烂了的陈腐垃圾,是被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理论从根本上摧毁了的幼稚说教。因为马克思在解剖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并进而研究政治经济学后发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1由于这一发现,马克思摈弃了以往所有关于人类天性、理想社会的抽象唯心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统治地位,实现了社会学研究的革命性变革。列宁特别重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并用它来具体地批驳米海洛夫斯基等自由主义民粹派的奇谈怪论。列宁指出,社会学中这种唯物主义思想本身已经是天才的思想。它的天才之处就在于:第一,它第
本文标题:第二讲 列宁为捍卫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斗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1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