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第八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旅游可持续发展第一节旅游资源保护•一、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1.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需要•2.保护旅游地文化的需要•3.保护旅游业的需要•4.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二、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则•破坏旅游资源的因素从宏观上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破坏;人为因素所带来的破坏。因此,保护旅游资源不仅要保护好旅游资源本体,而且还要保护好旅游资源所赋存的生态环境。要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还应该遵循3点原则。•1•.保护第一,开发与保护“双赢”原则•2.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增”原则•3.合理规划、综合决策、协调发展的原则三、资源保护•1.树立新的资源观,形成资源忧患意识•2.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管理体制•3.重视“科技兴旅”,加强旅游管理和引导•4.认真做好旅游资源的修复和养护工作四、环境保护•环境是开展旅游活动的依托和氛围,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塑造并影响着环境。我国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但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旅游业所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在一些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正在限制、阻碍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有效地保护旅游环境应该从3个方面着手。•1,提高公民环保意识•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3.提倡科学的环保旅游五、社会文化保护•与旅游活动共生的社会文化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者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带到旅游目的地,给当地人民带来不同的价值观、社会观、道德观、宗教观、政治观和世界观,并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发生撞击,对当地人民尤其是年轻人的影响较大。•另外,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当地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民族文化特色的弱化、民俗庸俗化、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改变等。旅游行为原是人们追求多样化生活体验的过程,然而随着旅游的发展却加速了全球多姿多彩文化的单一化倾向,最后有可能朝着“世界文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失去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性。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发生,应该加强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保护。•1.加强民族自豪感教育,复兴传统文化•2.加强观念引导,正确对待外来文化•3.制定本土文化保护区,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第二节旅游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1、强调首先要发展。“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和要求。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这里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共同发展。•2、强调持续性。即生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一方面,经济增长必须在自然资源及其所提供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经济利益的增加达到最大限度。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利用必须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也就是对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要有一定限度的限制,改变长期以来人类在追求发展、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以牺牲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的做法,以保证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持续到永远,以便给后代留下更广阔的发展空间。•3、强调公平性。可持续发展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的问题来考虑。•4、强调共同性。可持续发展共同性是源于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的相互依赖性决定了人类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地球上的人,生活在同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中,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本国还是别国,彼此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二、可持续旅游的内涵•(一)可持续旅游概念的提出•可持续旅游的提出首先是直接受可持续理论的影响。可持续旅游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自然延伸,同时,也是在大众旅游的浪潮中,旅游业急剧膨胀、繁荣背后引发的危机在一定时间后日益暴露出来的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提法表示质疑的反应。•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199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构筑了可持续旅游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阐述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目的。1995年4月24-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旅游组织和岛屿发展国际科学理事会,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沙罗特岛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大会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作了精辟的说明,为可持续旅游提供了一整套行为规范,并制定了推广可持续旅游的具体操作程序,标志着可持续旅游研究已经进入了实践性阶段。•1996年9月,为了响应联合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行动计划,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地球理事会联合制定了《关于旅行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于1997年6月在联合国第九次特别会议上发布。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授权中国国家旅游局出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用以指导各地旅游发展事业。(二)可持续旅游的内涵•在国外,比较权威的可持续旅游的定义有两个:•一是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出版了《旅游与环境》丛书,其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指南》一书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给出的定义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这一定义是对旅游可持续理念的进一步总结,不仅指出了旅游业本身的特质,而且提出了“主人”和“客人”区际公平发展的思想,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认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1995年《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中所指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即旅游、资源、人类生存环境三者的统一,以形成一种旅游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可持续旅游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与一般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满足需要。发展旅游业首先是通过适度利用环境资源,实现经济创收,满足东道社区的基本需要,提高东道居民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再满足旅游者对更高生活质量的渴望,满足其发展与享乐等高层次需要。•二是环境限制。资源满足人类目前和未来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限制体现在旅游业中就是旅游环境承载力,即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某地区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它是旅游环境系统本身具有的自我调节功能的度量,而可持续旅游的首要标志是旅游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因此,作为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开发中间环节的环境承载力,应当成为判断旅游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三是公平性。强调本代人之间、各代人之间公平分配有限的旅游资源,旅游需要的满足不能以旅游区环境的恶化为代价,当代人不能为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与从旅游中获得利益而损害后代公平利用旅游资源的权利与利用水平。应牢记这样一个旅游发展理念,环境既是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来的,也是我们从后代那里借来的;要把旅游看成这样一种活动:当代人为了保护好前代人遗留下来的环境,或是利用前代人留下的环境,为后代人创造更加优异环境的行动。(三)可持续旅游的目标•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199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会议上,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3)改善旅游接待地的生活质量;•(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5)保护上述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第三节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大体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加以理解: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一种“旅游产品”;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人们通过对“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游览,达到“了解当地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的目的。•我们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二、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专项旅游活动,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和以大众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环境背景和旅游者心理基础。•生态旅游的提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当时推动这一新生事物发展的先驱主要有美国学者赫克特、世界自然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等。他们意识到传统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冲击,而从环境保护的思路出发,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和产品大规模推出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们可将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生态旅游的特征•(一)在发展目标方面的基本特征•1、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相一致。•2、生态旅游是对旅游者、从业者、管理者进行环境教育的旅游形式。•3、生态旅游必须促进专业旅游的发展,使旅游者获得生态感受和体验,获得丰富的生态知识。•4、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万年基业。•5、生态旅游必须使旅游者得到对自然的美的感受和欣赏。•(二)在资源利用范围、规模、深度上的基本特征•1、生态旅游着重利用的是自然场所和自然生态资源,规模一般较小,无需投入太多资金。•2、生态旅游着重利用偏远地区、敏感地区富有特殊旅游价值的资源。•3、以生物生态系统为中心,旅游的专业层次比较高。•4、要求旅游者接受自然原始状态,尽是减少人工资源注入。•5、要以生态为基础,尽力满足旅游者对生态环境的第一手体验,满足人们高信息、高情感、高参与、有启导的体验。•6、生态旅游活动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强调环境容量对游客活动的约束和控制作用。•7、主要以自然场所,同时包括传统文化旅游地。(三)在资源属性方面的基本特征•1、生态旅游区是一个特定的地域空间组合体。•2、强调利用特殊旅游资源。专项旅游资源是有前景的。•3、生态旅游资源属高品位、高层次资源,它蕴含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内容。•4、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其他资源难以比拟的自然内在价值。(四)在旅游产品方面的基本特征•1、资源的高品位决定了产品的高品位性。•2、产品开发上的科学性。•3、生态旅游产品的精品性。•4、生态旅游活动的专业性。(五)在市场招徕方面的基本特征•1、在生态旅游中,人们的主要兴趣与人和自然环境及传统文化有关。•2、生态旅游主要吸引对环境有保护意识的人。•3、吸引具有高素质的文化人,热衷于专业考察和专题研究。•4、生态旅游者的经济消费水平高。(六)在科学管理方面的基本特征•1、开展生态旅游应制定与环境相协调、不破坏自然完整性的规划。•2、要求对旅游地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3、开展生态旅游要求对旅游者实行周密的控制,游览活动和建筑规模都不得突破环境容量。•4、要求在管理上体现高水平。(七)在规划方面的基本特征•1、制定生态旅游规划要求建立环境容量标准,以防过度开发旅游设施和游客对环境的过度使用。•2、生态旅游规划应规定在环境适合的场合只能开发小规模的旅游设施,设计时要根据当地实情,尽可能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节能设备,对废弃材料要进行
本文标题:第八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77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