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玉和君子之道一提到玉,我们除了想到温润晶莹的玉石外,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想到君子,玉和君子之道是从我国古代就传承下来的古老文化瑰宝。古代人重视道德修养,重视君子之道的修成,在追求君子道路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总是喜欢将其与各种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中国古代文人把梅、兰、竹、菊,尊称为花中四君子。这四君子确实各具特色:梅,傲雪凌霜,高洁坚贞;兰,空谷幽香,清逸典雅;竹,虚心有节,坚韧不拔;菊,冷艳清贞,花中隐士。因此,对于君子的雅称,她们是当之无愧的。如果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更高层次上来评述高尚的人格,还有一种“鲜花送美人、美玉赐君子”的说法。君子比德于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许慎认为,“玉之美,有五德”:第一德,玉石颜色温润光泽,这是富有仁德的表现;第二德,根据玉石外表纹理可以了解其内部结构,这是表里如一、心怀坦荡的表现;第三德,玉石之音,舒展清扬,传播久远而音韵和悦,这是富有智慧和远谋的表现;第四德,玉石坚硬,宁折不弯,这是坚贞和勇敢的表现;第五德,玉石廉洁不贪、洁白正直,这是匡扶正气、倡导清廉的表现。以美玉之质比君子之德,儒家思想也对玉赋予了道德内涵并作出了精辟的诠释。儒家认为,玉既是完美天赋的象征,那么人就应该依照他的属性来完善自我,孔子说过“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将玉与君子联系在一起,规范着古代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修养。由此可见,在孔子那样的思想境界中,君子是人格审美之典范,他把世间最美的人格---君子的人格比拟为美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不同于其它的物质,他本来只是一块顽石,散落于山野乡间而无人识荆,不经几番雕琢终不成器,可一经琢磨之后,又终会绽出让世人瞩目的光华。玉的光华,不像钻石、金银全折射于外、喧哗夺目,也不像水晶、玻璃一览无余、欠缺实质,而是内敛于自身,时日越久,越能回味无穷。这样的性格,很像韬光养晦的君子高人,用美玉来比喻君子,实在无比贴切。如果把人世间的正人君子比作美玉,那无疑给君子这个雅称赋予了更多的崇高的内涵。古籍《管子·水地》中说:“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抟彻远,纯而不淆,辞也;用白话文通俗的讲就是:玉所以贵重,是因为他表现为九种品德,温润而有光泽,是他的仁。清澈而有纹理,是他的智。坚硬而不屈缩,是他的义。清正而不伤人,是他的品节。清明而不垢污,是他的纯洁。可折而不可屈,是他的勇。优点与缺点都可以表现在外面,是他的诚实。华美与光泽相互渗透而不相互侵犯,是他的宽容。敲击起来,声音清扬远闻,纯而不乱,是他的有条理。玉的品质坚硬而不伤人,展示了玉的高洁:挠而不折,锐廉而不忮展示了玉的宁可折断也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玉的可贵,也是君子美德的昭示。道家则认为,“圣人被褐怀玉”,意思是说,穿着朴素,但怀揣美玉。劝导人们应该守住自己的天赋,不要迷失先天本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喜欢穿金戴银,却往往忘记了应该怀揣美玉。古人爱玉,并非纯粹是因为其外在的美丽,而是重其内涵,因为玉器是一种品德的象征。人们佩玉在身,以此自勉,作为自己的人生启示,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规出格。《诗经﹒卫风》的诗中写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这位文雅的君子,就像经过仔细的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样。说明君子之美要经过高度的人生修行才可以获得的。就像获取美玉一样,需要有一番磨砺的功夫。因此玉器的磨砺就如同人的修炼一样,在磨难中才能得到灵性的升华。君子温润如玉,可是美玉也有自己的原则和品格。所以如玉的君子虽然成竹在胸、谦谦度日,却也有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磊落。他不在乎名利、不计较得失,处处替他人着想,可是却不会软弱可欺。玉的光华内敛于心,君子的锋芒也不会时时显露,但毕竟还是有锋芒、有光华的,一有所需,就会如出鞘的利剑,锐不可当。外表谦和,心则刚直,大事不让,小利不争,又始终不缺乏善解人意的风范。只有这样的人,才称得上真君子,才能配得上美玉的性格。高尚的品德就是道的显现,必能造福于世间。“玉在渊则川媚,玉在山则草泽”,所在之处皆能受到其正气的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风,涵容万物,惠泽四方。由此,君子之道和玉石之道在我国传统中是有殊途同归之意,君子如玉,玉亦君子。中国古老的玉石文化用精练概括的人格化语言,把玉石所具有五大品德描述为:“仁慈、胆识、公道、谦虚、明智。”台湾赏石协会在其《中国石谱》、《赏石心论》等专著中,把喜欢收藏和鉴赏玉石的人们,分为“石道五段”。石道初段:初学者。在溪床、河滩、海边、山坳、峰巅,只要见到石之稍奇者即行捡采,从中感受捡石的趣味。石道二段: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开始学会辨石,凡石肤碰伤或不完整者就会弃而不捡。重视石相之美观秀气。特别重视象形石、图案石、文字石的捡采保存。石道三段:对山水景石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并能依据一定的理论进行赏析。开始重视奇石的意境,努力使自己与奇石产生的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对抽象石的感悟也大为提高。一些不良嗜好因爱石而戒除或减少,乐意参加雅集诗会。石道四段:能准确地品评石头的高下优劣。藏石水准大为提高。为奇石题铭含意深邃,不落俗套。重视静观,重视与石头交流感应,应验“形象三分,心象七分”,因坚持修身养性,道德面貌、涵养功夫令人钦敬。石道五段:最高层次。引入哲学观,思辩“天人合一”之理。尤喜禅石,对之如面高僧。面对奇石,有悟性,有感应。待人处世祥和平静。玉和中国文化,在为人方面,就凝结在了玉与君子之道中,我们若是要成为君子,不如从将自己变为一块美玉来入手。
本文标题:君子与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33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