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人内传播思考问题结合自身情况,谈谈如何理解“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罗森塔尔效应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概念•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的过程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肌体反应人体器官具有信息传播系统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望梅止渴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决定环节•由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决定环节•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决定环节•由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到能动的人的意识的产生人内传播的要素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属性的综合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包括外延和内涵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在驾驭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对人内传播的认识•人内传播不是孤立的信息处理过程,它的输入与输出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人内传播的本质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人内传播是对外部世界的积极能动的反映•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人内传播的动机与特点人内传播的动机•适应生存•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自我发展人内传播的特点•系统性•社会实践性•能动性•基础性人内传播的相关理论•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内省式思考•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基模理论米德“主客我”理论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I)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me)。•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客我”可以改变“主我”,“主我”也可以改变“自我”,二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米德“主客我”理论的意义该理论揭示了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特点。表明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而互动的介质就是所谓的“有意义的象征符”。“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声音的,也可以是形象的。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自我互动”理论的意义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它告诉我们,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而且与自己本身进行传播,即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Eg.廊桥遗梦内省式思考内省是人们对自身的一种反思,也是人内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可分为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以及短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后者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称为“内省式思考”。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之际,才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无法以过去的习惯做法立即作出反应,因而内省式思考就会活跃起来,通过人内传播来作出决策。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得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方面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基模理论•基模: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日本学者稻叶哲郎称之为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认知判断新事物之际所使用“知识的集束”。•换言之,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作出认知、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基模理论特点•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基模中包含着知识、经验以及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包含着价值甚至情感倾向。•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作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因此,一般也认为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在他的《认知与信息处理过程的基模理论》一文中,提出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模式:•1)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者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中。•2)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待它。•3)当新信息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4)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会产生两种影响:如果处理结果与原有基模相吻合,会起到强化原有基模的作用;如果有矛盾之处,则会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的认知基模。•5)作为每次信息处理的结果,无论是被强化的原有基模,还是被改变形成的新基模,都会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接触新信息,激活相关基模新信息与认知基模吻合,采取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新信息与认知基模不吻合,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强化原有基模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基模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下一个信息的处理“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每个人都会以两种不同方式处理信息核心路径边缘路径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以较为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详尽分析发生的概率与当事人的动机和能力相关,也就是说,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有较强烈的认知需求、或较强的责任感,并且具备相应认知能力之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定义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际传播的动机•获取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镜中我”)•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际传播的动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传播传播以单个的面对面的传播形式为主适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的研究•人际传播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相关理论:“镜中我”理论“主我客我”理论社会模仿理论•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相关理论: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与扩散理论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体态的功能•强调语言•补充语言•代替语言•控制语言•表达超语言的意义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本文标题: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3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