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现代主义总结——Neo-moderndesignsummary新现代建筑思潮一般来说,“新现代”(Neo-modern)主要是指那些相信现代建筑依然有生命力,并力图继承和发展现代派建筑师的设计语言和方法的建筑创作倾向。也有人把上世纪70年代以后绝大部分与有历史主义倾向的各种后现代思潮截然不同的当代建筑实践,统称为“新现代”建筑。新现代主义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在正统现代主义信条受到怀疑和挑战,后现代主义思潮甚嚣尘上的时代背景下,新现代主义作为与后现代主义分庭抗礼的当代建筑流派应运而生。新现代主义拒绝对历史与传统形式的模仿,发展了现代主义高度理性化、抽象化的经典形式语言,尊重自然和人文环境,通过对场所精神的塑造克服了“国际式”风格的单调与冷漠,并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形式与文化内涵。发展脉络•一对后现代主义的探索•二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展新现代的开始——“纽约五人”展1969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展览和学术活动,称为“研究环境的建筑家会议”(简称CASE),主要由五个主张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青年建筑家参于,这五个人是彼得.埃森曼、迈克.格雷夫斯、查尔斯.格瓦斯梅、约翰.海杜克和理查德.迈耶,这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纽约五人”。一种普遍的看法是,“纽约五人”展是新现代建筑的开始。•新现代主义是在混乱的后现代风格之后的一个回归过程,重新恢复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一些理性的、次序的、功能性的特征,具有它特有的清新味道。•新现代主义因为具有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特点,同时又具有其独特的个人表现、象征性风格,因而被不少新的建筑家喜爱,得到很大的发展。创作特征•继续采用现代主义的简单明确功能主义的方式,同时也进行各种不同的个人诠释,这样,形成了现代主义建筑基础上的个人性变化。。基本主张•重视建筑的功能•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主张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发展建筑美学•重视建筑空间设计•强调建筑要适应工业社会的需求•注重城市建筑景观的相互关系处理1.坚决反对复古,要创时代之新2.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3.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其表现4.提倡建筑的表里一致,在美学上反对外加装饰5.提倡新结构和新材料的使用代表人物及相关作品贝聿铭理查德·迈耶安藤忠雄贝聿铭(IeohMingPei1917-)[华裔美籍]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设计特征:1.在建筑设计中关心平民的利益。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公寓。2.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升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3.主张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这一观念主导着著贝聿铭一生的作品。4.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代表作品:肯尼迪图书馆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办公楼•出国会大厦西阶,在美丽的国家大草坪北边和宾夕法尼亚大街夹角地带,耸立着两座风格迥然不同的花岗岩建筑,一座在西,为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希腊建筑风格;一座在东,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三角形建筑。它们就是国家美术馆。东馆建设预留的土地历史背景•1937年,国会决定把位于国家美术馆东边的一块梯形地块留作将来美术馆扩建之用。郑重其事的扩建计划(东馆)直到1968年才在保尔·梅隆提供资金的支持下,正式展开。•历时十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于1978年落成。•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面临的难题•位于历史敏感地带,如何融入城市,取得与周边纪念性建筑群的协调•不规整基地的利用(直角梯形)•如何与罗马风格的老馆取得联系•业主的特殊要求(亲切的外表,活泼的空间,空间有中心有方向感)解决方法•对国会大厦——杰弗逊纪念堂轴线的尊重导致梯形平面的切割•等腰,直角三角形产生的轴线与西馆轴线的呼应•哥特式塔楼产生纪念性,对罗马式的西馆进行一种历史风格的延续•构造和材质的极端追求•内部空间的丰富性和流动性美术馆总平面•设计美术馆东馆是对贝聿铭的挑战。几经琢磨贝聿铭突出奇想: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妙发端。广场•东西馆之间的小广场铺花岗石地面。广场中央布置喷泉、水幕,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三棱锥体。广场上的水幕、喷泉跌落而下,形成瀑布景色。观众沿地下通道自西馆来,可在此休息,再乘自动步道到东馆大厅的底层。入口•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地下一层平面一层平面二层平面三层平面四层平面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25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非常柔和。内部内部空间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北京香山饭店1979年,香山饭店的设计和建成,引起中国建筑界的强烈震动。北京香山饭店是他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重复使用的几何形漏窗使香山饭店别具风格。总统图书馆是一座倚海矗立,黑白分明的现代化建筑。是一套几何图形的组合,一个圆台形体,一个似长方形,似三角形的竖体,一个横长条体。建筑主体上有一块大面积突出的黑色玻璃幕墙,镶嵌在全白建筑正面上,整座建筑造型独特简洁,反差分明。肯尼迪图书馆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许多人反映,看新馆设计,越看越有味道,会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效果。贝聿铭设计,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新落成的位于卡塔尔多哈的一个人工岛屿上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贝聿铭称这个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将是他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建筑外部在2006年已完成)。占地4万5平方,白色石灰石几何式的叠加成伊斯兰的风格建筑,中央的穹顶连接起不同的空间,内部除了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伊斯兰艺术品,还包括图书馆、餐厅等功能空间,开馆时就有马友友的表演。为了表现伊斯兰建筑的本质,贝聿铭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研读穆罕默德,到埃及,去突尼斯。怕这个博物馆会被周围环境所淹没,他请求卡塔尔的王储为其建立一个独立的岛。•贝老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理查德·迈耶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1935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东北部的城市纽华克,曾就学于纽约州伊萨卡城康奈尔大学。早年曾在纽约的S.O.M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职,并兼任过许多大学的教职,1963年自行开业。1984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奖,1989年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1997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史密斯住宅(1965~1967)从史密斯住宅已经可以看到成熟的迈耶设计风格,这座独立式住宅通体洁白,有明显的几何形体构成。在许多方面,如几何形态、坡道、色彩以及上下贯通的客厅等都延续了现代建筑的语言。但是迈耶独特的风格在于他丰富了建筑语汇,吸收了立体主义的精髓,将建筑与场地、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一片宜人的环境中,迈耶首先由基地的特征确定了住宅的轴线关系:入口从浓密的树林和演示中进入,而主立面直接面向沙滩与大海。住宅本身以功能关系划分为实体的和开敞的两大部分,以区分家庭成员各自的私密生活空间与家庭的公共空间,而住宅的结构系统和空间组织系统正好也与之吻合。住宅形成了清晰地形式逻辑关系:一条长坡道从丛林引向住宅,入口切入住宅实体部分,与住宅内部的水平走廊了连接,水平走廊又在没个层面连接了两个成对角布局的楼梯,交通流线就这样将住宅私密与公共两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格蒂中心(1984~1997)格蒂中心是一个集展览、研究、行政、服务于一体的建筑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博物馆之一。它坐落于一座小山丘上,建筑共8.8万平方米,面向洛杉矶市区和太平洋,周围景色优美。整个中心由6组建筑综合体组成,从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迈耶个性化手法,堪称迈耶设计生涯的里程碑之作。从形体到光线,从空间到环境景观,迈耶无不全力以赴。格蒂中心设计最成功之处在于建筑群的组织与环境的完美结合。1.礼堂2.办公室、信息研究所3.文保研究所4.博物馆5.到达广场6.餐厅7.中心花园8.艺术、人文研究所24568173平面布置,用清晰的轴线关系组合圆形和方形将他们分离、合并、交叉、扭转产生明确的几何构图,使人想到理性的思维;结构分析几何形状分析地形分析外部空间分析1.礼堂2.办公室、信息研究所3.文保研究所4.博物馆5.到达广场6.餐厅7.中心花园8.艺术、人文研究所24568173在造型上,仍然是几何立体的排列、穿插、迭合、扭转、凹凸,并在墙面的设计上多样变化,墙面、玻璃、柱子、石材相互作用产生统一的立体构图。格蒂中心的主体是由大厅和一组独立展厅组成的美术馆,依山就势的展厅被的楼群,六幢展厅建筑造型巧妙地分为两组不对称风格相近,但却又各具变化,方向形态错落有致,楼群中间则是露天庭院和水池。各展厅由天桥、楼梯和过廊相连接,空间的转换自然而流畅,观众在看完一个厅后,可以间歇地回到室外环境中,让身心得到调整。外墙面大面积采用了白色的金属铝板和来自意大利的大理石,金属外墙板的不同形式表示了建筑群中各种建筑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博物馆部分是重要的公众要素采用劈裂的大理石覆盖墙面,传达一种永恒和对艺术尊重的情感并且在山脊上与山体融合及过渡。主要的建筑物均采用这种来自意大利罗马的大理石,使得整个场地统一连贯起来。罗马天主教堂(1996~2004)亚特兰大高级艺术博物馆(1980~1983)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德国乌尔姆市政厅美国法院和联邦大厦(凤凰城)安藤忠雄•安藤忠雄是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也是一位从未接受过正统的科班教育,完全依靠本人的才华禀赋和刻苦自学成才的设计大师。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近150项国际著名的建筑作品和方案,获得了包括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策奖等在内的一系列世界建筑大奖。安藤亦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以半制成的厚重混凝土,以及简约的几何图案,构成既巧妙又丰富的设计效果。安藤的建筑风格静谧而明朗,为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的启迪。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性地融合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建筑理论;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出“情感本位空间”的概念,注重人、建筑、自然的内在联系。安藤忠雄简介•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日本大阪人,日本建筑师。•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57年左右,开始练习职业拳击,•1959~1961年,考察日本传统建筑,•1962~1969年,游学于美国、欧洲和非洲,•1969年,创办“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87年-担任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1988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90年代之后公共建筑、美术馆,以及海外的建筑设计案开始增加。•1989年-担任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1995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奖,
本文标题:当代建筑思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57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