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美丽乡村建设与管理 兰德
“美丽乡村”建设与管理目录•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三、“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重点•五、“美丽乡村”的评价指标体系•六、专题案例研讨1: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借鉴•七、专题案例研讨2:福建省的“美丽乡村”建设•八、专题案例研讨3:宁夏固原的“美丽乡村”建设“见闻”•九、案例研讨4:南京江宁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十、案例研讨5:长白县“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十一、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比较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一)为什么要提倡“美丽乡村”建设•1.城乡发展不均衡•日渐衰败的农村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外流、耕地撂荒、农村产业衰退、文化衰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1)二元结构体制下的城乡分离、人地分离的城乡关系难以为继;•(2)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重城轻乡、乡村日渐衰落的农村价值难以为继;•(3)土地非农化过程中低征高卖、失地农民以及农民工城乡双漂的民生权益难以为继。•快速城镇化耕地流失造成的数千万失地农民、“离村进城”的数亿农民工,以及上学靠贷款、毕业即待业的数百万农家学子组成的“新三农”群体,大多处于“城乡双漂”,难以安居乐业,正成为社会稳定与安全的焦点。•据2014年国家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和《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全国土壤点位污染超标率达19.4%,耕地退化面积超过耕地总面积的40%。在区域上,我国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调查发现:•2004年在长江、黄河流域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有9707个,到2010年锐减至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大量消失,现存数量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我国农村污染物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0%,其中COD、TN、TP排放量分别占43%、57%和67%。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90亿t,生活垃圾约2.8亿t,人粪约2.6亿t,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导致村镇环境质量下降。•2013年我国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仅占50.6%,近一半农村地区垃圾自然堆放,造成垃圾围村;农村污水处理率低,约88%的生活污水未经集中处理随意排放。农村地区化肥、农药的粗放低效利用,导致农业生产非点源污染严重。•2.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破除“重城轻村”的观念,坚持城乡并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二)“乡村建设”的历史实践•1.近代梁漱溟、宴阳初“乡村建设”试验•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进行了为期七年(1931-1937年)的试验。其思想包括通过发展农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等,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有诸多相似之处。而晏阳初根据当时中国农民“愚昧、贫穷、体弱、自私”四个特点,以河北定县为“试验田”,搞平民教育运动,对农民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率先搞起了村民自治,农民合作运动,农民妇女教育和乡村建设。•2.温铁军的新乡村建设试验——乌托邦的试验?•2003年在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进行新乡村建设试验,搞生态农村试验。温铁军把这个村称为“中华村民自治第一村、中华农民合作第一村、中华农民妇女教育第一村、中国乡村建设第一村”。•新村运动(国外)+新乡村建设试验(国内)+N个缓解三农矛盾的基层经验(地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施无机肥,不打农药“种的西瓜只有拳头那么大?”!•经过3年办学,温铁军主张的有机农业、生态建筑和农村合作社逐渐被翟城村村民和远道而来学习的农民们所接受。•新乡村建设——类似于自贸区的探索实践?•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当年,农业部启动了“乡村清洁工程示范”工作,目标是解决农业废弃物资源浪费严重和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体化,提出实现农村“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浙江黄岩开发区干部赵敏指着黄岩农村新建的别墅小区告诉记者,这个别墅小区将来还要造大片绿化区台州市黄岩经济开发区后庄村的旧农居(资料照片)•4.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战略•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首先提出“美丽乡村”,以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安吉模式”,提出用10年时间把全县187个行政村都建设成“美丽乡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发展战略,由此延伸为“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2月,农业部发布《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将美丽乡村建设由地方行动升级为国家行动,并将“美丽乡村目标及考核体系建设作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当年完成了1100个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同时,提出了美丽乡村创建十大模式。•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在此基础上,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平台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将浙江、贵州、安徽、福建、广西、重庆、海南7省(市)作为国家首批推进省份。•到2013年年底,在全国130个县(市、区)、295个乡镇确定了1146个乡村作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家园。”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体,基本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乡村表现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人文活动特征。“美丽乡村”代表了我国未来乡村的发展形态,是将乡村作为一个集农业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来考虑,在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实现其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统一。•“美丽乡村”建设包括乡村景观层面和社会层面。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美丽乡村”规划应当合理利用当地的地形,发扬地域优势,营造出能够体现乡村特色和标志性风貌的村口景观,保护乡村的各种生态环境,将田野小道两侧、宅院周边、滨水地区等不宜建设的区域作为乡村绿化美化的重点,合理规划布置休闲、文化和健身设施,创造良好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美化各家的庭院,营造户户皆美景,处处总相宜的环境效果。•1.“美丽乡村”建设原则(官方)•(1)以人为本,强化主体•(2)生态优先,科学发展•(3)规划先行,因地制宜•(4)典型引路,整体推进•(二)“美丽乡村”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个人观点)•1.坚持“统一性”和“独立性”相结合•2.坚持共建共享——共同治理•3.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4.“立足乡村”又要“超越乡村”•(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目标•1.生态——山川秀美•2.经济——共同富裕•3.政治——共同治理•4.文化——雅俗共赏•5.社会——和谐幸福三、“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创始人、社会学家霍华德曾说:•“城市和农村必须结为夫妇,这样一种令人欣喜的结合将会萌生新的希望,焕发新的生机,孕育新的文明。”•在传统的乡村中植入城市现代性因素•(一)“美丽乡村”规划的涵义•“美丽乡村”规划要以保护乡村景观为前提,以合理高效利用乡村资源为出发点,根据乡村自然景观的功能性、生态适宜性、经济景观的合适性、社会景观的人文性,合理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乡村的各种自然体系和行为体系,以此来创造一个美观、舒适、健康的乡村生活体系。•“美丽乡村”规划应当从村落原有的形态入手,充分挖掘对维护村落景观塑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景观素材、节点元素、空间位置及空间肌理,从而构建完善的乡村聚落温馨格局。•(二)美丽乡村”规划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分析•2007年浙江省在《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中提出把安吉所有的乡村都打造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唐柯司长用“四个美”简洁概括美丽乡村: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1.“美丽乡村”的五大要素(1)人——指地方的发展领袖。带领农村的建设者,以及著名的历史人物、拥有特殊技艺的人、有特色的地方住民活动,如环境保护、国际交流、节庆祭典等。•(2)地——指自然资源。如特殊的青山、绿水、温泉、雪、土壤、植物、梯田、盐田、沙洲、湿地、草原、鸟、鱼、昆虫、野生动物等生态环境。•(3)产——指生产资源。农林渔牧产业、手工艺、饮食、加工品、艺术品等,以及拓展产业机能之观光、休闲、教育、体验农业、市民农园及农业公园等。•(4)景——指自然或人文景观。如森林、云海、湖泊、山川、河流、海岸、夕阳、星星、古蹪、地形、峡谷、瀑布、庭园、建筑等。•(5)文——各种文化设施与活动。如寺庙、古街、矿坑、传统工艺、石板屋、童玩,有特色的美术馆、博物馆、工艺馆、研究机构、传统文化与习俗活动等。•2.“美丽乡村”规划的主要内容•(1)“美丽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乡村建筑景观:乡村建筑记载了村庄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出村庄独特的审美倾向。著名的安徽宏村,将徽派民居很好地保留下来,给当代人重现了几百年前村庄的历史风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乡村生活环境: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乡村的公共活动空间,如广场、公园、户外体育、文化设施和场所等。这些环境是村民生活接触最密切、最优美的景观,能给村民带来最直接的积极感受。•浙江安吉县报福镇的案例:•在创建“美丽乡村”精品中,因地制宜,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等不同,不搞一刀切,进行错位建设,体现差异化、多元化。他们精雕细琢,着力打造山水“统里”、十里“景溪”、“石岭”人家、休闲“报福”、田园“洪家”、民俗“中张”、追忆“上张”、美景“深溪”、竹木“彭湖”、生态“汤口”,做到“一村一规划、一家一美景”,移步换景、看景辨村。•(2)“美丽乡村”生态性景观•植被、水系、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乡村生态性景观,是乡村的不可建设用地,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植被包括道路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以及大面积的植被斑块,在保护前提下,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将这些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宜人合理的开放空间,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水系指的是河流、湿地等,通过对水系进行生态设计和规划布局,创造出优质灵动的水体景观。•(3)“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景象上,除了表现农村的生产景象外还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一种板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让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乡村一般都拥有诸多独特而且丰富的资源,比如青山、绿地、田野小道、湿地、河流等,这些都构成乡村景观规划中独特的设计元素。•(4)“美丽乡村”建设凸显地方性特色•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上,要突出地域特色,在设计和营造景观上,要充分运用当地的乡土元素,例如乡土建筑模式、乡土植物、乡土石材以及当地特有的风俗小品。发扬地域特色,就是要让生活环境和自然融合,同时在景观规划设计上,强调和突出地域景观的特殊性、体现地域特有的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景观的独到魅力,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很有裨益。•合适的尺度体现在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半径上,以及村民步行进行人际交往的活动半径上。以步行作为参考,合适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满足15min内可以达到,公共服务设施的半径是900m。合适的人际交往距离,应该能满足10min可以达到,同样以步行1m/s的速度计算,人际交往的半径在600m以内。•(5)“美丽乡村”规划要融入时代性因素•凸显现代信息化产业在美
本文标题:美丽乡村建设与管理 兰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62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