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印度建筑一、概述二、古印度哈巴拉文化时代的建筑三、佛教建筑四、婆罗门建筑五、耆那教建筑六、伊斯兰教建筑七、印度教建筑八、印度古建筑文化•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有着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因地理环境较封闭,形成了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强烈的独特性。在此地区宗教建筑最具有代表性。•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是古代世界文明发达地区之一,是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的发祥地,后来又有伊斯兰教流行,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一、概述宗教的影响使印度成为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暧昧莫测的国家,马克吐温曾言简意赅地形容道:印度,你只要见她就永远难忘,这里同世界其它地方都不一样。地理位置:东、南、西三面临海(没有良好的港湾、海上交通闭塞)北面为喜马拉雅山脉(割断了与中国的交流)西北部与中亚接壤(通过印度河上游与中亚联系)主要时期和宗教:公元前3000年-有了相当发达的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000年-建立许多奴隶制小国家,创造了婆罗门教公元前5世纪末-产生了佛教,并很快广泛传播6世纪至9世纪-形成封建制度,婆罗门教排斥佛教,以后转化为印度教,并产生了耆那教11至12世纪——印度北部建立了几个伊斯兰王国15世纪末以后—被伊斯兰统一、各方面穆斯林化现南亚政区•印度的种族:•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本地原有居民创造的,他们被通称为达罗毗荼人。但由于地域广阔,族系复杂,古代原有居民也包括其他人种,例如矮黑人和原始澳语人等等。而关于这些人的来历是众说纷纭的。•从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起,直至古代历史结束,印度次大陆先后遭受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马其顿人、安息人、塞种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千百年来,尽管有种姓等级制度的种族隔离,印度依然是一个人类的熔炉。由于各外族的不断人侵和定居,使古代印度的居民自古就表现出复杂性的特点。而达罗毗荼人及其他土著民族后裔仍顽强生存,有的还在南印建立小国。这些人种至今还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不同地区。所以,印度被称为种族的博物馆。•1.哈拉巴文明的发现:•20世纪初,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在印欧语系民族到来之前,印度无史可言。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突然发现了一处奇特的文化遗址,这一文明的发现把印度的历史整整提前了1500年左右。经过数十年的发掘研究,整个印度河流域目前已发现大小城镇遗址200余处,其范围西起伊朗边境,东近德里,北及喜马拉雅山麓,南临阿拉伯海,估计占地约130万平方公里,呈巨大的三角形状,足可称为古代世界面积最广的青铜文化。这一文化以南部的摩享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心,习惯上称为哈拉巴文化。二、古印度哈巴拉文化时代的建筑摩亨左·达罗卫城布局居民区遗址•摩亨佐-达罗城--最早的城市(公元前3000年)–长方形平面、方格道路网、约7.77平方公里–分上下两个城区:•上城区-建在10米高的人工平台上,住祭司和贵族设供祭祀和节日用的高塔、庙宇和大厅•下城区-住市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设巨大粮仓•每个街区约336米×275米–住宅一般为两层:•底层设厨房、盥洗、储藏、水井•二层设大厅、多间居室和浴室•砌深砖井排水、并与城市管网连通–城市砖砌的下水管道系统完善、通至每处–城市道路转角处设弧形、以便于车辆通行摩亨佐·达罗的城市总体规划非常先进且又极为科学,在当时可谓土木工程中的一项伟大成就,无怪乎很多人将其称为青铜时代的曼哈顿,但在信德省方言中,摩亨佐·达罗真正的含义是死者之丘。这座印度河古文明鼎盛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遗址,在地下埋没几千年后,于20世纪开始被揭示。摩亨佐-达罗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摩亨佐·达罗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该段时期的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埃及、米索不达美亚及克里特岛文明.摩亨左·达罗大浴池印章文字•2.哈拉巴文明发展概况:•根据考古学断定,哈拉巴文明大致存在于公元前2500至公元前1750年。•哈拉巴文明有大量青铜制品;有发达的农业(最早种植棉花)、手工业(最早掌握棉纺织技术)和商业;有高度发达的城市;有印章文字等。•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因其文字没有被释读,而与后来的文明又几乎没有联系,它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与其它文明有什么关系,目前仍是一团谜,等待人们去解读。•3.哈拉巴文明的衰亡:•印度河文明衰落的原因,学者们提出许多假说。•一种较流行的说法是外族入侵说。公元前1750年前后,一批外族人出现在印度河流域,在激烈的对抗中,城市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摩亨佐·达罗表现尤为明显,在遗迹中保存了大量被杀戮的男女老幼的遗骨。(雅利安人)•另一种通行说法认为,文明的破坏归之于自然灾害,例如大规模的沙漠化、地震、洪水的灾害都会引起生态的巨大变化。自然灾害加剧了人民苦难,阶级矛盾日趋激烈,人民起义频繁,从而导致印度河文明的彻底灭亡。•还有人持阶级斗争说,或认为是贸易萧条所致。•此外,有人认为是外星人所致。公元前1750年,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动力飞船在印度上空游弋时因故爆炸,殃及地上居民,毁灭了印度河文明。•尽管种种解释杂陈各异,但还都是假设,没有充分的证据。三、佛教建筑(公元前300年~公元320年)•这种原始的木质和土砖建筑,就目前尚存的最早建筑来看,主要有三种形式:住人的洞穴、凿出的布道讲经的石洞、佛塔。这几种神堂都是为了供大量信徒聚会而设计的。布道石洞的主要形式和细部沿袭了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原型。佛塔为半球状的坟墩,其四周则有一条供信徒举行祭典仪式时行走的道路,印度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桑奇佛塔。佛庙是石结构的神堂,其外部大多覆以丰富的雕饰物。3世纪中叶,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了印度,大力提倡佛教,此时国力强大、经济繁荣,城市和宫廷建设都较发达。•窣堵坡—半球(覆钵)形陵墓、像征天宇–代表作-桑契窣堵坡:(珍藏佛陀或圣僧的遗骨)形象宏伟壮穆、风格单纯浑朴、细部玲珑纤巧–台基高4.3米直径36.6米、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顶部的佛邸亭三层华盖、周边正方石栏杆–苏堵波周边小路、设石栏杆–每面正中设门、门上满覆浮雕–门前立三排插隼的橄榄形石柱桑契窣堵坡窣堵坡建筑群示意图•石窟僧院—也称毗诃罗、供僧侣隐修用–凿山而成、核心方厅、周边设柱廊、三面小禅室–火焰形门洞、象背式屋顶、内外装饰仿竹木结构–布满雕饰和壁画•支提—举行宗教仪式的石窟–瘦长马蹄形平面、周边设柱廊、尽端半圆部分的中央凿出苏堵波–柱头帕赛玻里斯式、雕饰复杂、布满壁画–代表作-阿旃陀石窟群:马蹄形的山谷里开凿了25个毗诃罗、4个支提•佛祖塔—佛祖释迦牟尼悟道的场所–金刚宝座式、高大台基、五座方锥宝塔、塔体布满布满雕塑–代表宇宙中心,又称金刚界或须弥山、妙高山(一个主峰、四个小峰、各有一佛)–中央塔高55米、表示如来佛(释迦牟尼本身佛)–四角塔矮小、代表四方的峰和佛、东阿众佛、南保生佛、西阿弥佗佛、北释迦佛阿旃陀石窟群阿旃陀石窟内部(阿旃陀石窟-支提窟式剖面图)印度-菩提伽耶-摩诃菩提寺卡杰拉霍寺庙群拘尸那迦印度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为释加牟尼圆寂地,位于印度北方邦哥达拉克浦县凯西以北约2.5公里的摩达孔瓦尔镇。佛教徒尊该地为佛陀涅槃地。主要名胜古迹有:涅槃寺、大涅槃塔、圣者殿、安加罗塔、双林寺。中华寺四、婆罗门教建筑•10世纪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罗门教庙宇。形制参照农村的公共集会建筑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采用梁柱和叠涩结构。其外形从台基到塔顶连成一个整体,布满雕刻。建筑形式各地不同:北部的寺院体量不大,有一间神堂和一间门厅,都是方形平面,共同立于高台基上。门厅部分的檐口水平挑出,上为密檐式方锥形顶,最上端是一个扁球形宝顶。神堂上面是一个方锥形高塔,塔身密布凸棱,塔形曲线柔和,塔顶也是扁球形宝顶。神堂里一间圣殿,四面正方位开门。整个庙宇象征婆罗门教湿婆、毗湿奴、梵天三位一体神。科纳拉克的太阳寺南部寺院规模庞大,通常以神堂为体,还有僧舍、旅驿、浴室、马厩等;周围有长方形围墙。神堂顶上,每边围墙中央的大门顶上都有高耸的方锥形塔,造型挺拔、简洁,虽满布雕刻,仍保持单纯几何形体的轮廓。典型的例子是马杜赖的米纳克希腊庙。南塔门的局部,据说塔门上有3000个神像庙里的一个局部•中部寺庙的四周有一圈柱廊,内为僧舍或物库。院子中央宽大的台基正中是一间举行宗教仪式的柱厅,它的两侧和前方,对称地簇拥着3个或5个神堂。神堂平面为放射多角形。神堂上的塔不高,彼此独立,塔身轮廓为柔和的曲线,有几道尖棱直通相轮宝顶。一圈出挑很大的檐口把几座独立的神堂和柱厅联为一体。贝鲁尔神庙主门内侧贝鲁尔神庙五、耆那教建筑耆那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公元1000~1300年间主要在北方兴建寺庙,其形制与婆罗门教庙宇差别不大。主要特征是有一个十字形平面的柱厅,柱子和柱头上长长的斜撑支承着八角形或圆形的藻井。藻井精雕细琢,极其华丽。耆那教是印度的古老教种,教义种吸取了佛教的部分内容。提倡苦修禁欲,甚至以残酷地折磨肉体来祈求福祉。10至13世纪,在印度北部建造了大量的耆那教庙宇。耆那教庙宇的建筑特点:–形制同婆罗门教相似–较为开敞、不全封闭–十字形柱厅、叠涩而成八角或圆形藻井–内外满铺雕塑、工艺精巧、装饰华丽–用透雕或圆雕、雕刻较深、过于繁琐–设荣誉塔-大理石建造、仿多层木塔结构–代表作:阿不山-耆那教圣地阿不山的迪尔瓦拉庙阿不山的泰加巴拉庙耆那教巨型石雕像耆那教巨型石雕像位于印度南方的卡纳塔克邦,是一尊高达17米的耆那教创始人筏驮摩那大雄的石雕像。这座巨型石雕像是印度雕刻家、耆那教第22代祖阿利湿塔米内的杰作。雕刻于10世纪统治南印度的恒加王朝时期。从下面到达大雄雕像脚下,需要攀登600余级石阶。耆那教是与印度教、佛教同时兴起的古老宗教,教徒虽然不多,影响却很大。耆那教的经典以和平主义为基础,反对伤害众生,主张苦行主义。耆那教徒每12年在大雄雕像前举行一次大典,下一次大典将在2017年举行。帕什瓦那神庙六、伊斯兰建筑(公元600~1500年)•主要建筑类型是清真寺和宫殿。清真寺的平面布局大都是矩形的庭院,内有一间祈祷大厅,格局完全对称。外表用琉璃砖,抹灰刻花贴面砖图案或彩色石条块,装饰富丽堂皇。装饰运用圆形、方形等几何符号构成象征性的图案,结合叶饰和阿拉伯文字。著名的泰吉玛哈尔陵是伊斯兰教建筑的代表作,美轮美奂,无与伦比。阿格拉城堡库特勃记功塔该塔被称为“印度斯坦七大奇迹”之一,1193年由奴隶王朝第一个国王古特伯·乌德·丁开始修建,后由其继承人在14世纪中叶最后完工。塔高75.56米,底层高达29米。塔呈赭红色,由红砂石建成。塔身上镌刻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文和各种花纹图案。塔内有397级台阶,可由此直登塔顶悬台。高塔是印度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融合的建筑物。胡马雍墓胡马雍墓是印度的建筑在莫卧儿帝国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18世纪以前,这个帝国的几乎每一位皇帝都在他们身后留下了若干出色的大型建筑,可以说,除了莫卧儿帝国的第六代统治者奥朗则布以外,所有早期的印度莫卧儿统治者都是伟大的建筑师。胡马雍墓却不是墓中这位莫卧儿帝国第二代统治者本人的杰作。这座1569年初建成的印度现存最早的莫卧儿式建筑,坐落在德里东部朱木拿河畔,是1565年由帝后哈克·贝克姆主持修建、米拉克.朱尔扎.吉亚斯设计的。•崇拜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时,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经学院和城堡。这些建筑的形制虽受中亚、波斯的影响,但已具有独立的特征。穹顶有很大改进,清真寺、陵墓多以大穹顶为中心作集中式构图,四角有体形相似的小穹顶衬托。立面设有尖券的龛。墙体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理石装饰。广泛使用大面积的大理石雕屏和窗花。建筑轮廓饱满,色彩明朗,装饰华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泰吉•玛哈尔陵(1630~1653)是印度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品。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它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美丽无比。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2007年7月7日,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泰姬陵是用从322公里外的采石场运来的大理石造的,但它却不是有些照片里的那种纯白色建筑。成千上万的宝石和半宝石镶嵌在大理石在表面,陵墓上的文字是
本文标题:第三讲 古印度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69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