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雨巷》教学设计山东省沂南一中来凤华一、导入:二、初读感知1、让学生自由诵读两遍“诗贵在读”,读诗是我们学习诗歌最好的办法。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这首诗歌,说说读后的体验、感觉(学生读,教师巡视)2、(读毕)交流初读感受读一篇作品总会有自己的感受,譬如,情绪上受到了感染,灵魂上得到了教益,心灵上产生了震颤等等。生1:……生2:……生3:……3、根据自己的感受,有表情的朗读课文教师整合学生的答案,让一名学生根据感受尝试朗读课文(根据感受,声情并茂地把诗歌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读)。4、交流评价朗读的效果同学们共同评价,评价要指出朗读的得与失。三、深读理解(精读品味)根据评价的结果,引导学生再读①优点(得)。为什么读得好?他读出了什么?生:……师:“立象以尽意”,同学们再认真地将全诗读一遍,体味一下作者是通过创造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同学们仔细阅读全诗,充分感知作品。②缺点(失)。他读得为什么不好?没有读出什么?该怎样读?你是怎样感受到作者在抒发这样的情感的?生:……师:同学们再认真的读一读作品,体悟一下,作者是通过创造什么形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③描述自己理解的诗中世界,判断诗人抒发的情感读后可让学生总体上描述诗歌描写的内容及自己体会到的画面、情感。生5……生6:……解决:意象----情感意象: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油纸伞等情感:伤感、惆怅、痛苦、迷惘④、让学生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再读。⑤、体味除了意象以外,营造出惆怅、伤感迷惘的原因(外形式)(通过改动,让学生比较体味;反复诵读体味。)体悟:节奏、音韵、复沓、叠词等表达方式的效果。四、朗诵提升1、教师示范朗诵根据学生朗诵的情况,指出优点和缺点,教师示范朗诵一遍。2、听名家朗诵听录音范读,回味,评价听名家朗诵,对比,加深体会,评价自己朗诵的得与失。放名家朗诵录音。听后,让学生谈谈感受(从名家朗诵中体悟到了什么,对名家朗诵的评价等)。自由诵读并背诵。3、教师总结。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苦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透明闪亮的双眸,那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灵,如花般静静地绽放。《雨巷》教学实录师: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师: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请哪位同学概括一下诗歌内容。生:诗人追寻丁香女子而不得。师:很好,内容完整并且简洁。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诗歌的感情基调。生:应该是凄凉、忧郁的,因为他的追求和希望破灭了。师:很好,我们把基调定为忧郁、哀怨可以吗?(生赞同)(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师:我们知道,鉴赏诗歌有“读、品、悟”三个环节,诵读是一必要环节也是首要环节。下面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基调去朗诵诗歌,在朗诵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生大声自由诵读)师:那位同学给大家展示自己的理解与处理方式?(一男生朗诵)(朗诵完毕)师:大家感觉怎样?(学生大多笑而不答)生1:读得太快。师:你认为不该读快?给大家说说你的评析与看法?生:读得太快了感情就没法充分表达,不是有句话嘛,欲速而不达!(生笑)生:而且他的感情表达得不够,没有多少忧郁的感觉,有些放不开。师:说得很好,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能带着你的理解给大家读一读吗?(生朗诵)(朗诵完毕)师:同位给评一评?生:语速和感情表达还可以。师:“还可以”潜台词就是“不够好”,我可以这样理解吗?(生笑)师:你感觉那些地方还有缺陷?生:节奏停顿的处理上有些不够。师:能挑一节试试吗?生: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师:为何这样处理生:因为本节描绘的对象为雨巷与姑娘,这样停顿可以突出两者的特点。师:分析得很好,在诗歌朗诵中,合理的停顿会突出重点,增强诗的韵味。而轻重音的把握也有这样的作用。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的“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要重读,声音要舒缓真正读出作者的感情和进入状态。下面老师尝试朗诵,同学们注意我的节奏停顿和轻重音的把握,在课本上做下标记。(师配乐朗诵)(朗诵完毕)(朗诵完毕)(学生鼓掌)师:请同学们酝酿感情,把握节奏,展开想象,你就是诗人,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乘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将本诗齐读一遍。(生齐读)(朗诵完毕)师: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品味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意象是品诗的钥匙。同学们把诗歌的意象找出来,并从文中找出描述意象的词语。生:雨巷。词语是: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生:“我”。词语有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生: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师:三个意象有怎样的共同点?生:调子都是压抑、低沉的、凄迷的。师:概括得很好,本诗在总体内涵上显示出一种幽微、渺远的意绪与空灵寂寥的意境,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看来对这首诗歌印象很深刻,下面我们将印象再加深一层,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生思考并组织写作)师:谁来展示?生:我描述的对象是雨巷。悠长的板石小路,延伸到小巷的无尽的边缘。小巷的两侧站着经历多年沧桑的富有古典风味的阁楼。雨淅淅沥沥下着,打在青石板路上,小巷被笼罩在朦胧的雨中,那样的令人幻想。师:哪位同学给评评?生:文采挺好的。但“令人幻想”别扭,改成“遐想”。还有就是环境不够凄凉。师:请详细说说?生:这首诗基调是低沉的,环境是压抑的,但他写的是雨后的清丽,与基调不契合,大多数人都会向往吧?我都想去了。(生笑)师:评析得很到位。要注意写作时应忠实于原文的情感。能把你写的展示给大家吗?生: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窄窄长长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的历史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如蛇般蜿蜒向前,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小巷无语,静默的站着,站着……雨,越发的细密了。(生热烈的鼓掌)生:这段话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压抑、低沉的氛围。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其中叠词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写出了雨巷的凄清和令人窒息。生:我写的是姑娘。一袭紫裙,默默的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太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细雨微寒,那撑起的油纸伞能否为你抵挡此刻的风雨?漫漫长途,谁能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生鼓掌)生:写得很好,再现了姑娘楚楚可人的姿态。问句的使用传达出了姑娘的迷茫和忧伤。师:能从诗中选一节描写丁香姑娘的文字读出这种感觉吗?生:我试试。(酝酿感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生鼓掌)师:读得很好,但有些地方还要注意,“飘”要再缓,真正体现出轻飘的感觉,“梦”要再轻一点,读出那种虚幻。再读一遍,注意我说的问题。(生重读)(学生热烈鼓掌)师:我注意到一个问题,不管是诗篇中还是你们的写作中,都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生讨论)生:因为丁香美丽、素雅,能突出姑娘的美丽。师:还有吗?(生苦思冥想)师:看大屏幕。(出示大屏幕)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李璟《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找找共同点,看能否得到提示?生:丁香是不是代表着忧愁啊?师:对,这是一个新的知识,同学们记一记,就如草象征着思念一样,在我国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丁香是忧愁的载体,是愁思的象征。生: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的楚楚动人的忧郁。师:好,同学们都能做到举一反三。一个喻体传达出了丰富的内涵,张显了文学的魅力。我们再看看关于“我”这一意象的描写。生: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这悠长的窄巷,暮风吹寒,吹乱了漫天的雨丝,也吹乱了我如潮的心绪。千万个日夜的期盼终于窥得你美丽的容颜,但,还未欣喜,你已离去。留给我的是你满巷流转的淡淡的芬芳。就让我这样独自固守下去吧,终有一天,我会用我的热情解开你心中的丁香结,会让你冷漠的脸在我的掌心绽开如花的笑颜。(生热烈鼓掌、叫好)生:感情真挚热烈,修辞的运用更凸显了片段的文采,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执著追求的男子的形象。师:从文中首尾两节中任选一节朗诵,尝试表达这种情感可以吗?生: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师:真挚感人,再注意这几个字,“独自”再凄清一些,“希望”再迫切一点,“结”要重读,因为形容出了愁之深,是打结的,很难解的。(生再读)(学生鼓掌)师:三个意象诗歌表达得美丽,同学们写得也感人,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很有文学潜力嘛!(生笑,很自豪地)由此可知成功的意象描写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本诗之所以能被广为传唱,除了意象的美丽,还缘于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加以概括。(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生:运用修辞。(教师板书:特色一——运用修辞)如“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用了通感,写出了女子目光之凄迷。又如“雨的哀曲”用了拟人和比喻。生:运用了复沓、叠句的手法。(教师板书:复沓、叠句)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师:能分析一下复沓、叠句的效果吗?生:语言上的迂回往复会强调突出描写对象,加强氛围,并且给人一种悦耳和谐的感觉。师:分析得很好。语言上的复沓、叠句会增强诗的节奏美,早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被大量采用。(引导学生背诵《蒹葭》)它是诗歌音乐美的一种表现。生:本诗韵律上讲究。(教师板书:韵律讲究)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师:韵律上的和谐也是音乐美的表现。(教师板书:特色二——复沓叠句、韵律讲究——音乐美)由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让我们集体朗诵诗歌品味它的意境美与音乐美。(集体朗诵)师: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感悟诗歌。下面我们探讨诗歌的主旨。生:主旨是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师:仅此一种理解吗?我们可不可以再深一步?(学生迟疑)师:分析作品最好的方式是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大屏幕)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生:我明白了,这首诗也可以理解为对美好理想、人生的信念和追求。师:这种信念与追求是通过哪个意象表现出来的?用了什么手法?生:是通过丁香姑娘表现出来的。用了象征的手法,丁香姑娘就象征着美好的理想、人生。师:很好。在此主旨下,我们再分析其他两个意象。生:“我”代表着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生: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师:同学们理解很到位。整首诗用了象征的手法使得诗风呈现出含蓄、朦胧的特色。(教师板书:特色三——象征手法含蓄朦胧)师:
本文标题:49雨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69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