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101中杨海威)
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杨海威四大部分一、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二、布局谋篇的基本思路三、积累思想的常用方法四、行文逻辑的常见谬误一、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1、全面分析材料或题目,把握其中的重要信息2、针对重要信息,展开自我追问3、在对追问的自我回答中,获得文章的观点一、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1、全面分析材料或题目,把握其中的重要信息(目的:让后面得出的观点,更加合乎题意,不跑题)2、针对重要信息,展开自我追问(目的:充分打开思路,获得更加新颖、丰富的思考角度)3、在对追问的自我回答中,获得文章的观点(提示:所得观点可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可以是分论点)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日前,某出版社以“死活都读不下去的作品”为主题进行读者调查,结果显示,“死活都读不下去书单”排名前十的书籍有:1.《红楼梦》、2.《百年孤独》、3.《三国演义》、4.《追忆似水年华》、5.《瓦尔登湖》、6.《水浒传》、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8.《西游记》、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0.《尤利西斯》。这个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一、审题立意的基本步骤这则材料的重要信息有什么?死活都读不进去的作品•针对重要信息展开追问:•追问的方式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最核心的只有三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其他的追问方式都是这三种的变种•追问的终极目的:为了激发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观点,从这些思考出来的观点中,选择最适合你自己的一个来,再进行成文。•暂例举五种追问方式:•追问的第一个角度:为什么这些作品死活都读不进去?(为什么?)•追问的第二个角度:死活都读不进去的作品,还有读的价值吗?(是什么?)•追问的第三个角度:既然这些作品死活都读不进去,我们要怎么办?(怎么办?)•追问的第四个角度:这些作品死活都读不进去,说明了什么?(是什么?)•追问的第五个角度:读这些死活都读不进去的作品,有什么好处?或者坏处?我们赞成读?还是反对读?(是什么?为什么?)•。。。。。。试举一例追问,加以回答:为什么这些作品死活都读不进去?为了把这个问题回答得更加精准、更加深入,我们需要把大问题切分成小问题:1、死活都读不进去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这些人“死活”都读不进去?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这些人的特点是什么?3、这是一个人的问题还是一群人的问题?如果是一群人的问题,那么这种现象和群体社会的什么有关?4、为什么这些书是今天的人读不进去,不是过去的人读不进去?5、有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分散了人们对于书籍的专注力?•总结说来,要想把“为什么这些作品死活都读不进去”这个问题回答得更加精准、更加深入,我们必须至少要弄清五个概念的内涵:•1、书的特点•2、读者的特点•3、社会的特点•4、时代的特点•5、媒体的特点•1、死活都读不进去的书,是什么样的书?(这些书有什么特点?)•回答:艰涩、深奥、看不懂、无趣。。。•那么,为什么这些书死活都读不进去呢?•回答:因为这些书要么是古代的,要么是外国的,存在着语言文字或翻译、跨文化的障碍,阅读难度导致提不起读者兴趣,而且觉得读了对实际生活帮助也不大。•由此得出观点:语言文字上的阅读障碍是导致名著死活也读不进去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得出结论:我们可以做一些将名著通俗化的工作,以便名著更好地普及。•2、为什么这些人“死活”都读不进去?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这些人的特点是什么?•回答:内心浮躁,急功近利,只爱浅层娱乐,拒绝深度思考,注重效率,忽视咀嚼品味、含英咀华。•那么,为什么这些书死活都读不进去呢?•回答:因为这些内心浮躁、急功近利的读者缺乏沉浸其中、含英咀华的耐心和精力。•由此得出观点:读者的内心浮躁、急功近利是导致名著无法普及的重要原因。•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读者自己要学会停下来、慢下来、静下来。•3、这是一个人的问题还是一群人的问题?如果是一群人的问题,那么这种现象和群体社会的什么有关?•社会的问题:社会风气的快节奏、快餐文化、压力大导致人们寻求精神放松和娱乐、阅读时间被工作和事业割裂成碎片。。。•那么,为什么这些书死活都读不进去呢?•名著阅读要求的慢节奏、长时间思考、深度思考与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快餐文化、碎片化阅读格格不入•由此得出观点:社会风气和节奏是导致名著冷落的重要因素•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要想办法让社会风气与名著阅读相平衡。•4、有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分散了人们对于书籍的专注力?•回答:网络媒体、电视媒体•那么,为什么这些书死活都读不进去呢?•回答:网络等媒体的便捷性、娱乐化、感染力、通俗性、时效性抓紧了读者的眼球,分散了人们的专注力•由此得出观点:网络等媒体分散了人们对于名著的专注力•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要恰当、谨慎地处理严肃文化与网络流行快餐的关系。•5、为什么这些书是今天的人读不进去,不是过去的人读不进去?•回答:因为时代不一样了,今天的我们在很多方面很难理解过去的时代的背景、生活、特点,因而无法迅速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为什么这些书死活都读不进去呢?•因为时代的阻隔导致了读者与作者难以产生共鸣,所以名著难于普及。•由此得出观点:时代的阻隔导致了读者与作者难以产生共鸣,所以名著难于普及。•。。。。。。当材料中的事件要素较多时我们该怎么分析?“思维导图”法江苏省扬州大学附中徐砺寒在骑车上学途中,不小心碰坏了一辆宝马车的后视镜,他在原处等待了近半小时,留下一张表达歉意和联系方式的纸条,愿意承担责任。受损车主知情后深受感动,当即放弃索赔。当地一家汽车修理公司获悉后,表示免费修理受损车辆。请围绕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展示具体的思维导图当材料中的并列信息较多时我们该怎么分析?“分类”法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这则材料的重要信息有什么?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针对这个重要信息“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你会展开怎样的追问呢?为什么“老规矩被重提并受关注”?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是还必须得回答,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将这个有难度的大问题,切割成两个小问题,把这两个小问题回答好了,这个大问题就好解决了。1、什么是“老规矩”?2、为什么老规矩会被遗失?1、什么是“老规矩”?材料中有没有给我们明确的定义?没有那么,我们该怎么办?重读材料重读材料,我们发现了什么?“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编者一共举了7个老规矩的例子我们能不能从这7个例子中,直接概括出来“老规矩”的定义?很难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可以将这7个例子进行分类“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我将这三者归为一类,你认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礼貌”“礼貌”的背后是什么?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我们将代表“对他人尊重和关注”的“老规矩”带入到第二个问题中,这个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代表尊重和关注的老规矩会被人遗失呢?”•因为现代社会父母培养子女时更加宠溺,子女往往变得特别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强调“个性”“自由”等理念,便将代表“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老规矩”给遗失了。•那么,我们根据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来回答核心追问“为什么老规矩被重提并受热议?”•回答:代表“尊重、关注他人”的老规矩的回归,是对过分注重“自我”“个性”等社会思潮的反拨与纠偏。•这可以作为一个论点材料中的“老规矩”还有别的分类吗?我将“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单独分为一类“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的背后还是礼貌吗?不是。那是什么?美德为什么代表“忠厚”美德的“老规矩”会被遗失了呢?因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度大大降低,你对别人“忠厚”了,可能自己会吃很大的亏。为什么“老规矩被重提并受到热议”?•回答:代表“忠厚”美德的老规矩的回归,是对社会缺失诚信现状的一种疗救。•这可以作为一个论点•为什么“勤俭”美德的老规矩会被遗失呢?•因为西方的现代文明涌入之后,带来了“高消费”的理念,人们注重“高消费”,自然就把代表“勤俭”美德的老规矩给遗失了•那么,我们根据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来回答核心追问“为什么老规矩被重提并受热议?”•回答:代表“勤俭节约”的老规矩的回归,是对当今社会过于追求高消费现状的一种反拨与纠偏。•这也可以是一个论点•材料中的“老规矩”还有别的分类吗?•“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两条老规矩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代表的是一种端庄、含蓄、得体的东方文化•那么,这种代表“端庄、得体、含蓄”的东方文化,为什么会遗失了呢?•回答:因为西方的现代文化大举进入中国之后,人们更加注重“简单、直接、随意”的交流方式,自然就会摒弃代表东方文化的“老规矩”。那么,我们根据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来回答核心追问“为什么老规矩被重提并受热议?”回答:代表东方端庄含蓄文化的老规矩的回归,是对当今社会过于强调“简单、直接、随意”的交流方式的反拨与纠偏。这也可以作为一个论点当然,我们还可以说,我们不能呼唤这种老规矩,因为这可能会使我们无法适应这个时代。材料中的“老规矩”还有别的分类吗?“不许管闲事”追问:“不许管闲事”这个老规矩是一件好事吗?不是,它是一件坏事为什么?因为它代表社会人心的冷漠、自私所以,代表不许管闲事的“老规矩”是对社会人心冷漠、自私的一种纵容这也可以作为一个论点追问:“不许管闲事”这个老规矩是一件好事吗?是为什么?因为它代表了一种不八卦他人私生活,不伤害他人情感的生活态度所以,代表“不许管闲事”的老规矩,彰显了一种不八卦他人私生活,不伤害他人情感的态度。这也可以作为一个论点追问:“老规矩”被重提并受热议,从整体而言,真的是一件好事吗?不是为什么?因为老规矩会束缚人的个性、自由、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老规矩被重提受热议,可能会束缚现代人的个性、自由、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可以作为一个论点追问:老规矩拥有诸多的弊端,真的是老规矩的错吗?不是为什么?是执行的人错了,因为执行者往往把老规矩仅仅当作一个指令,让接受者去被动地接受,而不去解释这些老规矩背后的美好内涵,所以对于接受者而言,执行老规矩成了一种负担,形成一种压力,自然就会束缚人的自由、个性、想象力、创造力。而当我们向接受者解释清楚老规矩背后的美好内涵之后,接受者就会心悦诚服地认同,自然就不会有压力和负担。所以,老规矩带来的种种弊端,其原因不是老规矩本身的错,而是执行者将它异化了。这也可以作为一个论点。二、布局谋篇的基本思路温馨小提示:文无定法,我所举的布局谋篇的基本思路都只是例子,绝不是套板和万能公式!二、布局谋篇的基本思路举例一:美国议论文教学常用的写作框架二、布局谋篇的基本思路•我对写作框架的看法:•我认为,写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只有技巧,没有境界•第二阶段:技巧与境界并存,境界初露端倪•第三阶段:技巧终被抛却,境界浑然天成•第一段:概括原材料,写出对原材料的态度倾向,引出全文的
本文标题: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101中杨海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7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