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课件第3章-学习和条件反射
第3章学习和条件反射•09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10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11敲敲木头•12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人文社科系梁乐IvanPavlov(1849-1936)巴甫洛夫的意外观察条件反射•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等),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于“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理论假设•1.存在两种类型的反射: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2.狗从经验中学会了某种信号出现之前,期待食物出现的反射食物进嘴→分泌唾液食物未进嘴→分泌唾液没有食物→分泌唾液无条件刺激(食物)→无条件反应(唾液分泌)中性刺激(铃声)→“是什么”反应无条件刺激(食物)+中性刺激(铃声)→无条件反应(唾液分泌)条件刺激(铃声)→条件反应(唾液分泌)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经典条件反射研究的意义•推动心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解释人类的行为条件性恐惧不喜欢某种食物你的情绪来源是什么?为什么会焦虑?广告中的经典条件反射•每天给你那位心仪的妹子的抽屉里都放上精心准备的早餐,并且保持缄默不语,无论她如何询问,都不要说话。如此坚持一至两个月,当妹子已经对你每天的准时早餐习以为常时,停止送餐……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你想过你的情绪反应是从哪儿来的吗?情绪反应:指喜、怒、悲、恐时所表现出的形为,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反应。情绪起源的问题在整个心理学史上一直令许多科学家着迷。弗洛伊德精神分许理论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观点是:行为和特殊的情绪是由内在的生理和本能过程产生的。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界开始了一场新的运动,以巴甫洛夫和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出现了。华生指出:情绪反应是我们对环境中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华生试图用实验证明情绪可以经由条件反射而产生。他和雷诺所做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实验在70年前公诸于世的时候,它是一项既有影响力的研究,并且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一、理论假设华生认为我们天生并不害怕白鼠,这种害怕是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这就是他最著名的理论基础,该实验的被试名叫“小阿尔伯特·B”。二、方法和结果1.被试:11个月大的孤儿,阿尔伯特‧B,心理和生理上都很健康。2.中性刺激:不引起恐惧的玩具与动物如白鼠。阿尔伯特对玩具、动物都没有恐惧感,愿意触摸和接近他们。3.无条件刺激:突然出现的巨大的声音。如突然用锤子敲一根4英尺长的铁棒,他会感到恐惧并哭泣。4.方法: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呈现,在阿尔伯特正想要伸手摸白鼠的时候,突然敲响铁棒,响声使得阿尔伯特十分的恐惧,这个过程重复了三次。一周后,再重复三次。七次后,只呈现白鼠,小阿尔伯特就嚎啕大哭,并且逃离。一周后,这种恐惧已经发生“泛化”,对阿尔伯特的再次测试发现,他仍旧对白鼠产生恐惧。同一天,研究者一次给他呈现兔子、狗、白色皮毛大衣、一包棉花和华生的灰白头发,他对所有这些东西都感到恐惧。五天后,再次对阿尔伯特进行测试。见表1。表1:第四天对阿尔伯特测试时刺激的呈现顺序呈现的刺激观察到的反应1、积木像平常一样玩积木2、白鼠害怕、后退(没有哭)3、白鼠+噪音害怕并哭泣4、白鼠害怕并哭泣5、白鼠害怕、哭泣并离开6、兔子害怕、但不想前面表现得那么强烈7、积木像平常一样玩积木8、兔子害怕、但不想前面表现得那么强烈9、兔子害怕、但不想前面表现得那么强烈10、兔子有点儿害怕,但还想触摸它11、狗害怕,回避12、狗+噪音害怕并离开13、积木像平常一样玩积木另一方面,华生想知道在条件反射的情绪反映中,习得的情绪是否会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为了验证这一点,在进行表1测试的同一天,研究者将阿尔伯特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房间,那里灯光更明亮,在场的人更多。在这种新环境中,阿尔伯特仍然明显对白鼠和兔子感到恐惧,只是不像以前那么强烈。华生和雷诺想要做的最后一个实验时观察阿尔伯特新习得的情绪反应是否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不久,阿尔伯特即将离开医院。因此所有测试终止了31天。31天后,给阿尔伯特呈现圣诞老人的面具、白色皮毛大衣、白鼠、白兔和狗,一个月后,阿尔伯特仍然对这些东西感到十分恐惧。华生和他的同事还计划对阿尔伯特建立新的条件反射,以消除他的这些恐惧反应。然而,小阿尔伯特在做完最后一个实验后不久就离开了医院,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矫正实验没能进行。三、意义华生研究实验的目标:1、证明人类所有的行为起源于学习和条件反射;2、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我们的行为来自无意识——是错误的。这个研究很大程度上留给心理学界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令人信服地表明了情绪行为可以通过简单的刺激——反应手段而成为条件反应。这一发现对行为主义的开创功不可没。华生和雷诺在论文中称,弗洛伊德学派的分析师可能通过梦来分析。这个梦显示阿尔伯特3岁时想玩妈妈的假发,却遭到严厉斥责。这个例子主要想说明,成年人的情绪困扰不能总归因于少年时代的性创伤,而这常常是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四、问题和批评小阿尔伯特的恐怖未尝不是一件儿童时期的创伤体验,而且我们会对这个实验感到气愤:用一个孩子的恐惧证明观点,甚至没有去消除恐惧。华生也在他的论文中承认这种引起情绪的条件反射可以伴随人的一生。而当时伦理标准并未正式出现,在早期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实验方法上存在有悖道德的情况,但这项实验显然违背了人类行为研究中现行的伦理准则。与此相关,一些研究者还批评了华生关于这些恐惧会无限持续下去的假设。另一些人则怀疑华生对阿尔伯特实行条件反射的有效性。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建立了其他的条件反射,消退了之前的不愉快的记忆,相信他也会健康成长的。五、近期应用1、婴儿表情的辨别——更好的理解婴儿面部表情的含义,体察孩子的情感和需要,有助于父母和婴儿交流及照顾他们。2、对恐怖症的认识加深,遗传和后天习得都起作用。结论:虽然恐惧症可以通过个体的环境经验形成,但在恐惧中形成,家庭的生物学影响要比其环境性影响更重要。敲敲木头——迷信的鸽子42敲敲木头?43•彻底的行为主义者,因为他认为所有心理现象从本质上说都是行为的.包括公众的或外部的行为,以及个人的或内部的行为〔例如感情和思想)。尽管他认为个人的行为很难研究,但他也承认对这些行为我们都有自己的主观经验。然而,他不把内部事件,比如思想和情绪.看成是产生行为的原因.而是将其看做一种环境与行为的混合体,并试图对其进行解释。所以,斯金纳认为所有的行为,不管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都可以由它产生的环境后果来解释。斯金纳箱•斯金纳盒是一个笼子,笼子里有一个开关。试验动物需要学会一个技能,比如灯亮了就拨动开关。开关连到一支笔上,开关每被开一次,笔就向上方动一格,笔下是一个不断向前运动的纸,因此开关的位置决定纸上的曲线的倾斜度。假如纸上画的曲线的倾斜度非常大的话,则说明动物学得非常快。为什么选择这篇研究?•幽默有趣•理解基本理论,了解研究方法•斯金纳式的解释•迷信行为似乎不是人类特有的理论要点•行为→结果好的→满足感→重复(强化)坏的→很少重复(惩罚)48强化与迷信行为49强化与迷信行为斯金纳认为人类大部分行为都是经强化形成的操作条件反射,包括迷信。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迷信是因为他们相信或推测迷信行为和某些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曾经被偶然地强化了一次、两次或者几次。斯金纳称之为非关联性强化。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并不一一对应,但人们却相信这种因果关系确实存在。51实验过程•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15秒落下食丸,不管动物当时在做什么。可以看到这便产生了非关联性强化。换句话说,不管动物做了什么,每隔15秒它将得到一份奖励。52实验过程•研究中的被试是8只鸽子。连续几天对这些鸽子喂少于他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测试时,它们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增强寻找食物的动机(这增加了强化的效果)。让每只鸽子每天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不作任何限制。在这期间,每个15秒强化自动出现。几天后,两个独立的观测者记录了鸽子在箱中的行为。53结果•一只鸽子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的条件反射,在两次强化之间转2-3圈;•另一只反复将头撞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第三只只显现出一种上举反应,似乎把头放在一根看不见的杆下面并反复抬起它。•还有两只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摇摆似的动作,它们头部前伸,并且从右向左大幅度摇摆,接着再慢慢的转过来,它们的身子也顺势移动,动作幅度过大时还会向前走几步。•还有一只鸽子形成了不完整的啄击或轻触的条件反应,动作直冲地面但并不接触。”54若两次强化之间的间隔被拉长了,又会发生什么?55•斯金纳用了一只摇头的鸽子,然后把两次投放食丸的时间间隔慢慢增加到1分钟。•这时,鸽子表现的更加精力充沛,直到最后在两次强化间的1分钟内,这只鸽子像在表演一种舞蹈(好像一种“鸽子食物舞”)。•最后是消除鸽子的这种新行为。这意味着在测试箱中的强化不再出现。这时,迷信行为逐渐消退,直到完全消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只“跳舞”的鸽子在完全消退前的这种反应次数超过了1万次。讨论•鸽子的迷信行为是因为它们认为行为与食物之间有因果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实际是并不存在的57迷信难以消退的原因?58•当某种行为只是偶然的被强化一次,它就变得非常难以消除。•这是因为人们的期望值很高,期望迷信行为会产生强化的后果。•你能想象,如果每种联系每次出现,然后突然消失,那么行为就会很快停止,•然而,对人类而言,偶然的强化通常要过很长时间才能发生,因此迷信行为常常持续一生。59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批评•“在内心世界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研究那些对于行为主义者而言毫无意义的内容.如意图、目标、价值、选择、自我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以及个人建构自我世界的结构基础……个体的整个现象世界及在其中起连接作用的那些意义。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方面是向严格的行为主义者敞开的,但以上这些因素对人类行为有重要意义这一点似乎是肯定的。”60强化对注意缺陷性障碍(ADHD)的应用61结论•迷信无处不在,从心理学角度看迷信是不健康的吗?•绝大多数心理学家相信,尽管从定义上讲,迷信行为并不会导致你想要的结果,但它们还是有积极的功能。•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迷信行为经常能产生力量,不再失控。•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有时候,由迷信行为带来的力量感和控制感能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和信心,并提高成绩。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班杜拉的波比娃娃实验•什么是攻击行为?•一场拳击比赛?•猫咬死一只老鼠??•士兵向敌人开枪???•在地下室安装捕鼠器????•斗牛?????关于攻击行为的研究•人类攻击行为的来源是?•为什么人们表现攻击行为?•天生在生理上被设计成具有攻击性的?•情境因素?——攻击是被习得的?•班杜拉于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里完成的“社会学习理论”:他相信学习是人格发展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学习发生于和他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班杜拉的贡献•自我效能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行为矫正技术“波波娃娃”研究(theBobodollstudy)研究目的及假设(变量说明)•检验是否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模仿学习会泛化到榜样并没有出现的情境之中•研究者试图让孩子们暴露在具有攻击性的或者不具有攻击性的成人榜样面前,然后这些孩子会在后面一个没有榜样的新环境中接受测试,来确定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会去模仿之前成人身上的攻击行为。基于这个实验处理,班杜拉和他的助手共提出了4条假设。4条假设•1、观察到成人榜样的攻击行为的被试,即使在榜样不在场时,也会模仿成人的行为,并表现出相似的攻击行为。•对于观察到非攻击性的成人榜样的被试和没有榜样的被试的这一行为将会显著不同。•2、暴露于非攻击性榜样的儿童不仅会比暴露在攻击性榜样的儿童的攻击性少,而且还会比控制组(暴露在没有榜样的环境之中)
本文标题: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课件第3章-学习和条件反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9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