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鲁迅
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鲁迅目录一、生平和创作道路二、鲁迅小说三、鲁迅杂文四、鲁迅其他作品五、鲁迅代表作选析一、生平和创作道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里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5月,鲁迅考进江南水师学堂,不久转入矿务铁路学堂。在这里,鲁迅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某些文化思想。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在矿务铁路学堂毕业,随即考取官费留学的资格,被派往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文,后在仙台学医,打算学医救国。后来,鲁迅深感对于中国来说,改造麻木不仁的“国民性”比医治身体的疾病更为紧迫,于是弃医从文,并开始了对祖国与民族前途命运的苦苦思索和多方不懈的文学追求。1909年,鲁迅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的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以极大的热情迎接它,他在绍兴积极进行宣传活动,并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用文言写了短篇小说《怀旧》,描绘农村封建势力既敌视革命又想投机革命的卑劣行径,显示了作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和杰出的讽刺才能。1918年5月,他第一次用“鲁迅”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文学的形式彻底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后结集为《呐喊》。“五四”运动高潮过去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分化,北方的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寂寞荒凉的景象,鲁迅又一次有了“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感慨,小说集《彷徨》和散文集《野草》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成的。从1920年起,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即后来的女师大)等院校兼课,成为爱国青年的良师益友。1924-1928年,他先后支持和领导了语丝社、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文学团体,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作家。1930年3月,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下的战斗的文艺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是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在成立大会上作《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是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一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光辉文献。在生命的最后10年,鲁迅以杂文为武器,与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短兵相接的战斗。这些杂文后来结成十个集子,即《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三集,还有一些散篇收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里。1936年10月19日,病魔夺去了鲁迅的生命。他不幸在上海逝世。鲁迅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对鲁迅一生的战斗业绩和精神作了崇高的评价。二、鲁迅小说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陆续出版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3本小说集。㈠《呐喊》、《彷徨》《呐喊》和《彷徨》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主要对农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题材领域进行了深入开掘。《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间创作的小说14篇。《彷徨》1926年8月由北京新书局列为鲁迅自己主编的《乌合丛书》出版,收1924年2月到1925年11月间创作的小说11篇。《狂人日记》是新中国文学的第一篇作品,它揭示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并把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揭示和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现代小说不断推陈出新的序幕。鲁迅在现代小说方面的贡献:首先,他是第一个立足于彻底推翻封建制度的历史高度,真正从被压迫人民——主要是农民的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塑造了闰土、七斤、阿Q、祥林嫂等普通农民的丰满的艺术典型。揭示农村劳动者的苦难最为深刻的是《祝福》。围绕着地主阶级典型人物鲁四爷家的四次“祝福”,鲁迅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而又愚弱的劳动妇女形象,封建礼教的“四条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剥夺了她最起码的生活权利,让她最终死在了新年的祝福声中。其次,鲁迅在小说中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知识分子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shū)、《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在艺术表现上,《呐喊》、《彷徨》采用外国的良规,并加以发挥,同时“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木刻纪程》小引),开拓了现代小说的新民族形式,主要表现在体裁运用、人物塑造、结构情节、语言驾驭等方面。㈡《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是鲁迅根据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写的八篇历史小说结集,包括《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非攻》、《采薇》、《出关》、《起死》,1936年初版。在《故事新编》的序言里,鲁迅说:历史小说有“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和“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的两种,而他所写的大多数属于后者,并且在历史题材里引进了不少现代生活的细节,不但“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反而贯穿着面对现实的斗争精神。在艺术表现上,历史题材和当前斗争的密切配合,现实主义原则和浪漫主义想象的和谐统一,是《故事新编》的最根本的特色。此外,作者还娴熟地运用了白描、对比、漫画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㈢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1.在人物塑造上,都有典型化的过程,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和“画龙点睛”的手法来塑造形象。鲁迅擅长于画龙点睛的手段,寥寥几句,既写出了人物的思想和感情,也写出了人物的面目和身型,并且给人以非常强烈的印象。2.在情节结构上,以人物性格塑造为中心的结构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从而以深刻揭示人物灵魂世界取胜,而不再以情节的曲折跌宕取胜。3.善于通过高度的概括,从平凡的生活里提炼出不平凡的主题,以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目的。因此鲁迅提出了“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主张。4.小说体裁上的艺术创新。鲁迅借鉴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出了种种不同的小说体裁,如抒情诗式的《伤逝》,散文式的《故乡》,独幕剧式的《孔乙己》,日记体和对话体的《狂人日记》、《头发的故事》,近似速写和小品文的《示众》、《兔和猫》,童话式的《鸭的喜剧》,新章回体的《阿Q正传》。三、鲁迅杂文在鲁迅一生的文学事业中,杂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一共给我们留下了17部杂文集,计130多万字。在这些杂文中,他坚持不懈地把自己的文学才能和思想休养熔铸在杂文里,用到革命实践中来,以无坚不摧的威力阻击着形形色色的敌人,达到了艺术性、思想性和战斗性的高度统一。㈠前期杂文鲁迅的前期杂文包括从1918年到1927年的作品,大都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还有一部分收入《而已集》、《集外集》中。鲁迅本期的杂文始终贯穿着清醒的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直面现实,用敏锐的洞察力,透彻地剖析了病态的社会现象和心理,无情地鞭挞了吃人的旧礼教、旧思想和一切反动的社会势力。㈡后期杂文1927年10月,鲁迅从广州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后期的光辉战斗生活。这一时期的杂文,大多收入《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还有一部分收入《而已集》、《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1.完成了由进化论向阶级论的转变。2.抨击国民党当局的反动卖国政策,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3.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批判资产阶级文艺思潮。4.批判各种病态社会现象,继续揭露复古实质。5.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㈢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1.具有严密的逻辑性。2.形象鲜明生动。3.有浓郁的抒情性。4.幽默、讽刺的风格。5.语言生动形象。四、鲁迅其他作品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前期文学创作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鲁迅前期生活和思想经历的珍贵材料。㈠《野草》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7月结集出版,收录了1924年至1926年4月间所作并陆续发表在《语丝》周刊上的散文诗23首。除最后两篇外,写作时间和背景与《彷徨》相同。《野草》的思想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揭露社会黑暗。代表作有《失掉的好地狱》、《颓败线的颤动》。2.对光明、理想的追求。代表作是《雪》、《好的故事》等。3.歌颂革命战士,与敌人进行坚决斗争。代表作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秋夜》、《死火》等。4.剖白矛盾心情,上下求索。代表作有《影的告别》、《希望》、《求乞者》、《墓碣文》等。从艺术表现上说,《野草》的构思奇特,新颖,形式多彩多姿。作者的思想主要通过诗的形象来表现,大量使用象征手法,有隐喻性、暗示性,而且语言凝炼,寓意深远,感情浓郁,读者只有透过诗的形象才能感受它的真意并理解它。它接受了外国散文诗的影响,又保有鲁迅式的匕首投枪的特点,因而不论内容或形式,都有新的突破和创造,开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先河。㈡《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收鲁迅1926年2月至11月所作的回忆散文10篇。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结集时改称今名。这些作品以优美的笔调,沉郁的感情,挥洒自如地记叙了作者从童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断,侧面勾勒了古老中国的社会风貌。《朝花夕拾》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熔记叙、抒情、描写、议论于一炉,不管记事还是写人,都以记叙为主,并有机地插入抒情,描写或议论,表现在具体的文字中,则是在浓烈的抒情中闪出的讽刺的火花,在平静的叙述中夹杂着大有深意的妙语,严肃的思想常借幽默的笔调来表现。五、鲁迅代表作选析㈠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作品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具体描绘了浙东水乡未庄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在暴露国民劣根性、揭示农民自发革命要求的同时,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不朽的艺术典型。㈡灯下漫笔《灯下漫笔》是鲁迅批判旧思想、旧文化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全文共分两节。第一节侧重对中国社会历史进行剖析,意在揭露过去;第二节侧重揭示中国“固有文明”的反动性,意在对现实社会进行鞭挞。㈢秋夜《秋夜》用象征的手法,借秋夜的景象,譬喻当时萧索凄凉的现实,托物言志,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赞颂了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对被压迫者向往美好未来深表同情,寄托了作者“找寻生力军,加多破坏论者”(《两地书·八》)的思想感情。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诗。《秋夜》的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象征实现深刻的主题的外现。2.构思精巧。这种精巧的构思是借助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强调自由联想来实现的。3.语言的凝炼、形象、有声有色。
本文标题: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鲁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00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