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晚唐宫廷政治的演变——专制皇权的畸形发展历史学院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题课研究现状吕思勉《隋唐五代史》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崔德瑞《剑桥中国隋唐史》整体上详前略后,唐前期的军事政变等陈果多,后期相对贫乏。中晚唐时期,关于宫闱内幕的研究推测成分较多,无定论者多。唐代宫廷政治的特点前期:中央政变①女性地位较高,女主乱政。②关陇贵族具有一定的权势。③北门禁军的向背是政变成败的关键。④府兵制体系下,军队基本上无法卷入宫廷斗争。后期:宫廷政治①宦官挟制君主,操控君主废立。②外朝为内廷的附庸,宫廷政争中南衙官僚集团遭摒斥。③神策军的向背是政变的关键。④藩镇军体系下,藩镇态度对内廷有部分牵制作用。唐后期政治重心移至宫廷的原因(1)中国自古即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唐代君主独裁权力有所扩大。(2)唐后期兵权转由内廷宦官掌控,军权的内移决定了中晚唐政治重心向内廷转移。(3)南衙掌握的十二卫府兵体系崩溃后,失去军权的外朝官僚集团附庸于内廷,丧失在宫廷政争中的发言权。中晚唐政治史的核心问题是宫廷政治问题,宫廷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宦官政治问题。唐代皇位继承的特点唐代皇位继承最突出的特点是皇位继承的不稳定性。立嫡以长、立嫡以功、立嫡以贵,诸种立储模式并存,父子相继、兄弟相承、叔承侄位,诸种继位方式并行。根源(1)历史:玄武门之变。(2)权力:宫廷是各种政治势力激烈斗争的焦点。几乎不立太子,皇帝指定的继承人几乎都无法顺利继承皇位,皇帝例由宦官集团拥立。(唐中后期的君主自顺宗至昭宗,凡10帝,其中顺、宪、穆、文、武、宣、懿、僖、昭9帝皆由宦官废立。)宫廷政治的三种政治集团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之政治势力一分为二:中央与藩镇之胡化武人,此二者不独政治军事,即文化习俗亦判然分明。中央复有外廷士大夫与内廷宦官集团之别。外廷士大夫和内廷宦官集团不足以概括中晚唐宫廷政治,在士大夫和宦官之间,还存有一个介于二者之间的第三势力,即文臣近倖集团。士大夫→外臣;宦官→家奴;文臣近倖→私臣文人近倖集团是我们理解中晚唐宫廷政治的又一切入点。近倖集团是宦官政治的伴生品。皇帝宦官集团文臣近倖集团外廷士大夫近倖集团中晚唐政治舞台上先后存在两个大的文人近倖集团:顺宗时的王叔文集团;文宗时训、注集团。文人近倖集团主要出自社会下层。社会基础是中晚唐广泛存在于诸方镇的中下层文士。不甘心于久沉下位,以捭阖之术干谒府主。①以某种技巧得皇帝宠倖。王叔文:棋艺;王伾:善书;李训:经术;郑注:医术。②出身社会中下层,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其主张在外朝得到部分下层文士的支持。③遭士族官僚集团的摒斥。④都是坚决反对宦官势力。⑤完全依附皇权。借皇权而一步登天,因皇帝失势而失败。⑥无政治资本,以技诈、权谋手段来实现其政治目标。*“侧近政治”日语中“侧近”是“服侍左右(的人)、亲信的意思侧近政治(内廷近臣、权臣、宦官因侧近皇帝,故有机会影响政治)基本模式:内廷的近臣经常被皇帝提拔为外廷的官僚,由私到公,取代政府正式部门。(1)机构设置浮滥(2)有权者无责(如明代宦官)、有责者无权(如内阁大学士)。外朝的“侧近政治”,主要指在历代相权机构演进过程中,内廷的近臣经常被皇帝提拔为外廷的官僚,由私到公,取代政府正式部门。内廷的“侧近政治”则主要指皇帝身边的外亲和宦官干政。二王近倖集团与“永贞新政”(1)东宫近倖集团的形成。(2)二王集团与皇位之争。(3)顺宗继位后王叔文集团的改革。王叔文集团政治活动的三部曲:①接近顺宗、成为近倖→②助顺宗夺位,政治得势→③推行改革,触犯宦官而失败。政治革新及其进程是依附于宫廷政治的,宦官集团的态度最终决定王叔文改革的失败。元和变局宪宗元和年间即是中兴之局,也是中唐政治的一大变局:(1)元和中兴,最终平定淄青、淮西,解决心腹之患。(2)改革两税法,财赋得到保障。(3)宦官权势急剧膨胀,左右军矛盾加剧。(4)元和弑逆案,导致元和宦官此后长期操纵政局。前两条使唐朝的统治秩序得以巩固;后两条则为后来宫廷政治的一系列政变埋下祸根。※宪宗遇弑陈寅恪先生以小说证史,撰《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揭示元和末宪宗遇弑之真相。黄永年先生《唐元和后期党争与宪宗之死》(《中华文史论丛》1992年49辑)。从内外朝党争入手,认为穆宗为弑逆宪宗的幕后主谋。结果:宦官左右军矛盾激化。元和逆党未受惩处,宫廷内部自此长期动荡。(两组矛盾:左右军矛盾;新旧宦官矛盾)“后元和时代”:穆、敬、文、武四朝(1)这一时期,政治由元和系宦官把持。皇帝受挟制,废君、弑君现象屡起。(2)文宗依赖李训、郑注等近倖集团谋诛“元和逆党”,甘露之变失败。(3)宦官集团内部矛盾激烈。新旧宦官,及神策左右军的矛盾与斗争尖锐。(4)外朝牛李党争激烈,附属于宦官集团的内部斗争。除武宗朝,李德裕笼络宦官,稍有作为外,其他诸帝皆乏善可陈。※训、注近倖集团与甘露事变甘露之变的性质:并非传统上所认为的南衙北司之争,而是近倖集团与宦官集团之争。南衙宰相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训、注集团利用两军内部的矛盾,即打击宦官势力,同时也打击牛、李官僚集团。训、注集团诛元和逆党成功,诱诛宦官失败,再次证明没有军权,只靠权谋诈术不能达到恢复皇权、政治革新的目的。大中之变:皇室正统之争宣宗并非“不慧”,而是在宦官勾结下阴谋夺得帝位。宣宗即位后视穆宗以下五帝为“逆朝”,大规模政治清洗。结果:(1)宦官势力复盛,元和系宦官淡出,内斗结束。(2)李德裕党贬死殆尽,外朝牛李党争随之结束。宣宗篡立是中唐政治史上的一次大倒退。*牛李党争与宫廷政治真正的党争始于元和以后,与宦官集团的分立矛盾相一致。牛李的沉浮进退与宦官集团密切相关。李党惨遭失败是宣宗争夺正统的“大中之变”的直接结果。宦官政治中晚唐最鲜明的政治特征就是宦官权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全面膨胀。所谓宦官政治,是指中晚唐时期宦官集团全面参与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政治格局。晋室南渡之后,政治秩序的重建主要仰仗门阀士族的力量,政治上最典型的特征是门阀士族在政治、军事上占据强势地位,故东晋的政治制度可以用“门阀政治”加以概括。以此类推,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秩序重建及其演进的过程中,由于皇权积弱,也可能会产生一种类似门阀士族的政治势力来扮演重建政治秩序的要角色。毫无疑问,这个政治势力就是宦官集团。门阀政治与宦官政治之比较东晋门阀政治中晚唐宦官政治背景大规模叛乱,半壁江山大规模叛乱,半个中国稳定皇权削弱,但仍维持一定实力皇权削弱,但仍维持一定实力政治主体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绵亘不绝的宦官世家斗争场所外朝内廷权力基础豪族部曲、私兵神策军与皇帝关系既依赖又抗衡,有篡位之虞既依赖又抗衡,无篡立威胁结局丧失兵权,衰落丧失兵权,被诛灭。地方势力雄厚,保留广泛影响局限于宫内,无太大后继影响结论从皇权政治中来,回归到皇权政治中去从皇权政治中来,回归到皇权政治中去问题与思考(1)中晚唐时期藩镇在宫廷政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2)文人近倖集团为什么在中晚唐出现,同官僚士大夫集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何?(3)中晚唐皇位更替频繁的原因是什么?谢谢观看历史学院黄楼whuhuanglou@126.com
本文标题:第三讲:宫廷政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06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