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前面内容的讲解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从上古到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大体情况,现在再概括地谈谈这三方面总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一、语音方面汉语语音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它们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显示了以下一些特点。1.简化是汉语声母、韵母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汉语语音发展中,同时存在着繁化和简化两种趋势。繁化意味着语音分化,简化意味着语音合并。两者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方面表现不完全一样。声母系统的发展,由上古33个声母到中古38个声母,主要表现为分中有合。其中唇音、舌头音、齿头音和匣母一分为二。从齿头音中分化出的“庄”组声母与正齿音又合而为一,匣母三等字与余母合而为喻母。即:从中古38个声母到《中原音韵》25个声母,现代普通话22个声母,主要表现为合中有分:浊音声母消失,“知”“章”两组声母合并,零声母范围扩大;日母一分为二,t、t、又从见、精两组声母中派生出来。即:并奉定从邪群匣----并入相应的清声母知彻澄照穿床审禅----合并为t、t、影喻微疑----合并为零声母总的来说,上古到现代普通话,声母系统明显地简化了。2.声母或韵母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变化大,有的变化小,有的没有变化。声母发展中,从上古到中古,见、溪、群、疑、影、晓、泥、来、邪、禅10母没有变化,日母范围未变,韵值由[]变成[],其余范围有变化。从中古到现代普通话,明、来、泥三母没有变化;微母范围未变,音值由[]变成零声母。其余声母范围有的扩大,有的缩小,有的分化,都有变化。韵母发展中各部都有变化,但不平衡。入声完全消失,变化最大。阴声韵变化也大。阳声韵变化较小,其中蒸部、阳部的一、三等字,几乎没有变化。3.声、韵、调的演变有明显的系统性。它们总是成套地向着一个方向变,不是个别地乱变。中古唇音、舌头音、齿头音的分化,“庄”、“章”两组声母的合并,近代[t]、[t]、[]的产生,阳声韵尾[-m]变[-n],入声韵尾[-p]、[-t]、[-k]消失,都是如此。也有个别例外。例如“浊上变去”是近代声调发展规律之一,而“艇挺祖狠”等全浊上声字仍读上声;中古以母字,近代都读零声母,而“铅”(《广韵·仙韵》与专切)普通话读为qiān。这些例外的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影响语音变化的系统性。4.声、韵、调的变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某一方面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其他方面跟着发生变化。(1)声母和韵母互相影响。如近代知、照两组声母变成卷舌音[t]、[t]、[],韵母[i]跟着变成[],带[i]、[y]介音的字跟着变成开口和合口。相反,[k]、[k]、[x]与[ts]、[ts]、[s]两组声母一部分变成[t]、[t]、[],是受元音或介音[i][y]的影响;二等开口大部分见、溪、晓母字变成[t]、[t]、[](如“交、巧、孝”),也是由于出现[i]介音的结果。(2)声母、韵母影响声调。近代声调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浊上变去,都是因声母不同而引起的。中古汉语中的去声,主要是因为上古长入[-p]、[-t]、[-k]韵尾消失而形成的。宋元北方活入声[-p]、[-t]、[-k]韵尾消失,形成了近代汉语新的四声系统。此外,汉语语音的发展与词汇、语法的发展关系也很密切。例如中古汉语双音词大量发展,解决了同音词过多的困难;而双音连读,前一字的[-p]、[-t]、[-k]韵尾容易被略去,也就促进了入声韵尾的消失。“子”、“儿”、“了”、“着”由实词虚化为词尾和助词,读音随之轻化,失去了明显的声调差别。二、词汇方面现代汉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词汇4000年发展的历史,显示了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1.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单音词如“天、山、水、人、牛、马、大、小’等在甲骨文时期就有了,复音词“朋友、国家、扶持、推挤、恭敬、正直”等也都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它们—直活到现在,而且完全有理由继续活下去。有些词不单用了,作为基本词素仍然存在,而且大都有根强的构词能力,如“言、语、民、木、石、目、身”等。这些词历代表的事物古今没有大的变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在语言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又没有别的词可以代替它们的作用,所以没有改变的必要。2.词汇发展中,新陈代谢不断发生。汉族社会每一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革,每一新事物的出现,都会产生相应的新词去反映。例如上古儒家的兴起,汉语里“仁、义、忠、信、中庸”等词随之产生;唐代实行科举考试,“举人、进士、科场、科目”等词随之产生等等。词汇发展中,还有旧词死亡的一面。古代许多事物后代没有了,反映这些事物的词就会逐渐消亡。客观事物没有消亡,但由于人们观念和表达方式的变化也可能引起某些词语的死亡。如古称白色公羊为“羒”,黑色公羊为“羖”,阉割过的羊为“羠”、为“羯”,现代通过词素的分析,用词组的方式去指称这些动物,“羒”、“羠”“羯”等专名就消失了。在整个历史发展中,新词产生的数量多,旧词死亡的数量少,所以汉语终于发展成为世界上调汇最丰富、表达最为灵活的一种语言之一。3.词的多义化和词的分化两者辩证统一地发展。词的多义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多义词越丰富,能够表达的内容也就更广泛。词的多义化是通过词义的引申来实现的;有辐射式的引申,有连锁式的引申,也有多重综合式的引申。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词可以由本义引申出许多意义,大量单义词变成了多义词。甲骨文只有少数多义词,到了周秦,多义词就显得纷繁复杂一些。中古以后,复音词也逐渐多义化了。但是,词的多义化,以普通词为限,专有名称和科学术语一般不能多义化。与此同时,多义化还要受社会性的制约,意义过分复杂,容易引起歧义而不利于交际。所以在汉语词汇发展中,还存在着词语分化的过程。一个词根据意义不同,写成不同的字或读成不同的音,也就分化成为不同的词。如“禽”与“擒”、“兽”与“狩”、“责”与“债”等等。这种分化,有助于加强词义表达的明确性。4.词汇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主要方向。上古汉语已有相当数量的复音词,中古以后复音词大量增加。以两个单音词作为语素或以一个单音语素加一个附加成分构成新词,成为汉语新词产生的主要方式。在复音词的构成方式中,联合式和偏正式最为常见。联合式两个语素的意义互相限制,互相补充,可以使词的意义明白而确定;偏正式以一个语素为中心,加上不同的修饰性语素,可以表达不同的新的意义。汉语有数量极多的单音词和灵活多样的构词方式,可以充分满足新词构成的需要。中古以来,汉语产生的新词绝大多数是双音词。近代还产生了为数不少的三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可以表达内涵较为复杂的概念,将来肯定还会有进一步的发展。5.适当吸收外来成分是丰富汉语词汇的重要手段之一。汉语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上古汉语已从外族语言中吸收某些成分来补充自己。先秦两汉有一些从西域借来的音译词,中古出现了大批有关佛教的梵语借词。近代更从日语间接借来或从西方语言中直接借来大批外来词。借词的方式可以是借音,音兼义或半音半义,但都要适应汉语构词的规律。汉语以双音为主,借词也往往译成双音,如“罗汉”(arhan)、“逻辑”(logic)、“卡车(car)、“啤酒”(beer)。汉语更喜欢自创新词来意译外来的概念,许多音译借词后来被意译词所代替,如“米达“(meter)改称“公尺”、“版克”(bank)改称“银行”等等。此外,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还表现在同义词和成语的特别丰富上。同义词的构成多种多样;成语以四字为主,内部结构也多种多样。它们的大量存在,标志着汉语词汇发展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三、语法方面汉语不象印欧语言那样富于形态变化,但汉语有丰富的虚词、严格的词序和多样的句法结构。这些构成了汉语语法的基本特征,也构成了汉语语法发展的基本特征。1.虚词的发展虚词是汉语最重要、最活跃的语法手段。汉语虚词的发展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1)实词虚化实词虚化是汉语虚词产生的主要方式和来源。汉语里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大都是从实词虚化来的。实词虚化的条件,一是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词在句中处于主要位置时,它是说话者注意的重点,不容易虚化。如果词在句中处于次要位置,它就比较地容易虚化。例如“看”在句中作谓语是“看见”,不容易虚化,只有放在别的动词后面才会虚化为表示尝试的助词。一是实词本身的意义。虚词的语法意义往往就是实词的词汇意义进一步抽象化的结果。例如助词“了”、“着”,介词“被”、“把”是由“终了”、“附着”、“遭受”、“把持”的意义虚化来的。我们隐约还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实词虚化后往往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用法,和实词意义的联系有时就不那么明显了。例如“罢”虚化为祈使语气词时还有“如此便罢”的意思,进一步用来表示揣测语气,就看不出它与实词的“罢”有什么联系了。实词虚化存在着同义竞争的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某些同义的实词都有虚化的可能。但有的虚化后不断发展,有的却被淘汰了。例如“了”、“已”、“却”、“讫”放在别的动词后面都曾虚化为时体助词,最后保留下来的却只有“了”,共他只是县花“现就消失了。(2)虚词转化在虚词发展中,某些略带实义的虚词可以转化为另一类完全没有实义的纯虚词。这种转化也往往和它在句中的位置分不开。如古代反复问句的否定部分通常省去主要动词,否定词处于句末,就会进一步虚化。“无”正是在这样的情况变成了语气词,后来写成“么”,现代写成“吗”,很难看出它们是由否定副词转化来的了。(3)单音虚词复音化在发展中,虚词也和实词一样,存在着复音化的趋势。有的是单音虚词连用为复音虚词,如:“假”“令”、“若”、“如”、“设”、“使”连用为“假令、使如、假若”、“假使”、“若如”、“设使”等;有的是单音虚词重叠为复音虚词,如副词“渐”与“渐渐”,都表示程度缓慢地增加,副词“偏”与“偏偏”,都表示事实与主观愿望相反;有的是单音虚词加附加成分构成复音虚词,如“为了”、“为着”、“似乎”、“既然”;有的是词组凝固为复音虚词,如“然而”、“虽然”、“因此”、“所以”等。(4)虚词应用规范化在汉语发展中,虚词日益丰富,这是主要的方面。但是语法关系有限,同义的虚词无限增加也没有必要。于是虚词应用中存在着自然规范的一面,一些虚词得到发展,一些虚词被淘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新的虚词淘汰旧的虚词,或势力强的虚词淘汰势力弱的虚词。例如上古汉语的语气词到了近代,完全被中古以后产生的新语气词所代替;“休”和“罢”先后虚化成语气词,“罢”的势力强,应用范围广,“休”即被淘汰。一是某些虚词的用法得到调整,由分工不大明确到逐渐分工明确。如中古时期“了”既表示动作完成,也表示动作持续,“着”既表示动作持续或正在进行,也表示完成。到了近代,两者分工比较明确,“了”不再表示持续,“着”不再表示完成。2.句法的发展几千年中汉语句法的发展主要表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词序固定化汉语词类缺乏形态变化,词序成为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主语在谓语前,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宾语、补语在动词后,这是古今一致的词序。但在甲骨刻辞里并不那么严格。周秦时代也有某些特点,如疑问代词作宾语在动词前,否定句的代词宾语有的在动词前,有的在动词后。中古以后,代词宾语一律移到动词后面,汉语词序进一步固定而统一。但是随着虚词的发展和形合法的普遍应用,词序又显示了一定的灵活性。以复句为例,因果句、假设句、让步句等,通常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有时也可以主句在前,从句在后。由于有一定的连词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完全不会引起误解。这种句式在“五四”以后很是常见,显示了汉语句法的高度成熟。〔2)句法手段多样化在汉语发展中,随着虚词和虚词结构的发展,句法手段的日益丰富,任何复杂的意思都可用适当的句法手段来表达,表达同一意思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句法手段以求不同的修辞效果。例如随着“被”和“把”的虚化,产生了多种新的被动式和处置式;随着“得”的虚化,产生了多种新的可能补语、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随着“比”的虚化,产生了多种新的比较句等等。一种新的句法形式产生后,往往又会出现某些引申用法,使句法形式更加丰富。如系词“是”产生后,一方面改变了名词谓语句的面貌,并引申出进行比
本文标题:汉语史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27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