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七章 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第七章品德发展与培养雷峰精神如果雷峰救了人,能否主动要求“求表扬”,其助人行为是否打折?近日,57岁的何大妈晨练时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妈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却被老伯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一下他的行为。大妈的女儿得知此事,在网上发帖质疑老伯的救人目的。(2010年8月1日《京华时报》)“被救者感谢登报都不过分,但讨出来的,味道就差了。”“如果做好人好事做到这个份上,还是值得大家来学习的榜样吗?”八十岁老人救人,人格素质绝对高尚。俺非常敬佩,应该弘扬,赞扬。“挟尸要价”的启示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为救溺水儿童壮烈牺牲,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时竟然漫天要价,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如何看待这些事件产生怎样的感受做人VS做某种人第一节品德的结构与形成一、品德与道德的涵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或倾向。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人民日报》,2006年3月5日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道德人类十个最基本的美德:同情、责任、友谊、勤劳、勇气、坚毅、诚实、忠诚、自律——《美德书》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反映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内容全面品德是一种个人现象,内容只是道德的一部分。方式、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社会道德以传统、公德和舆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整个社会关系有维持和调节作用。品德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表现出来,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和调节作用。制约因素的差异道德发展受社会规律支配品德不仅受社会规律支配,还受个体心理、生活活动规律的支配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社会道德风气和家庭环境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非常复杂,它是多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统一整体。迄今为止,人们在对品德心理成分的划分上意见并不一致。影响较大的是“四因素论”。它将品德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阶段。1.品德的心理成分说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品德(一)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四因素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道德行为的动力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个体品质的外在表现和形成标志。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品质教育的最终目标道德行为的五个层次非道德行为自我中心性行为依从传统惯例的行为良心主义行为理性利他主义行为由林崇德(1989)提出:三个子系统:1.深层心理结构(道德动机:利他动机Vs利己动机)和表层心理结构(道德行为方式)2.心理过程与行为活动系统(知情意行)3.心理活动与外部活动关系(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2.品德的心理结构说章志光(1990)提出:生成结构: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德性时的心理结构。执行结构:是指个人在道德性生成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及其结构。简单的道德性向品德形成过渡的一种形式。定型结构:是指个体具有品德(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具有品德(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3.品德功能结构说(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三)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三、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理论(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方法为对偶故事法通过研究儿童对对偶故事的道德判断来探究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范。A有一个小女孩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替母亲剪衣服,因为不能很好的使用剪刀,把衣服剪了一个大洞。B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刀玩,因为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刀,结果把衣服剪了一个小洞。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他律水平(10岁之前)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单纯的尊重准则的倾向,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自律水平(10岁之后)公正判断的以公平不公平、公道不公道为标准,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二)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海因兹偷药”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水平阶段态度理由1赞成反对阶段1:避罚服从取向阶段如果你让你的妻子死掉,你将会有很大的麻烦。受到谴责和调查不该偷,将会被送近监狱,即使跑掉也会不得安宁,担心被抓前习俗水平水平阶段态度理由2赞成反对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如果抓到可以还药,即便从监狱出来,还有妻子,算不了什么会被判刑,出来后妻子也死了。妻子得的是绝症,不用受到谴责。前习俗水平水平阶段态度理由3赞成反对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偷药,没有人认为你坏,不偷就是没有人性的丈夫,将永远没有脸见人药剂师和其他人都认为你是坏人,会给你和家庭带来耻辱。使你没脸见人习俗水平水平阶段态度理由4赞成反对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如果有责任感的话,就不会害怕,如果不履行对妻子的责任的话,将永远会有犯罪感绝望中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直到进入监狱。将会为自己不诚实和破坏法律而感到罪恶。习俗水平水平阶段态度理由5赞成反对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特殊情况,这样做虽不正确但应该得到辩护不能因为一个人感到绝望就允许去偷,动机好但并不能说明手段正当后习俗水平水平阶段态度理由后习俗水平6赞成应该去偷药,因为人类生命的尊严必须无条件地得到考虑。阶段6:普遍原则取向阶段(二)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水平1:前习俗水平(前道德阶段)阶段1:避罚服从取向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水平2:习俗水平(因循阶段)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水平3:后习俗水平(原则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良心或原则取向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1:避罚服从阶段。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阶段2:相对功利阶段。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阶段。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做。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开始从行为的动机入手来进行判断。阶段4:遵守法规阶段。这时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个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的义务。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只要违反了规则,并且给他人带来了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好的。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阶段。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动机是好的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阶段6:普遍原则阶段。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9岁以下的儿童大多使用第一二阶段的推理青年和成人使用第三四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的推理10%的少数人在20-25岁后才能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社会契约取向、良心或原则取向)。(三)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观察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也成为替代性学习或模仿学习,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者榜样的强化而引起的行为变化。暴力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班杜拉攻击模仿实验研究者把儿童带到一个幼儿园相似的房间里,室内有花、图片等物品,还有一个充气娃娃,儿童可以在房间里自由玩耍。一组儿童在玩耍过程中,一个成人榜样走进来,对充气娃娃敲打、辱骂,表现出攻击行为。另一组儿童在玩耍过程中,成人榜样没有做出攻击行为。结果发现,看到成人榜样打充气娃娃的儿童也表现出形同的攻击性行为。观察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个体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获取有关的信息。2.保持过程: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表象保持起来。3.运动再现过程: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调整行为以做出正确的反应。4.激发动机过程:通过强化激发和维持行为。第二节道德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培养一、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内因遗传因素生理学因素外因学校家庭社会遗传素质的影响遗传素质既给品德发展设置了某种内部限制,又给品德发展提供了某种倾向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说谎、偷窃、违纪、对抗长者、攻击人等表现。成长后情感肤浅而冷酷,脾气暴躁,自我控制不良,对人不坦率,缺乏责任感等。攻击特质中约有50%的变异来自基因的影响。智力与道德判断、道德行为是有关系的,尤其是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聪明的儿童在行为动机的道德判断上的得分都比智力中等儿童的高。遗传素质不仅是品德发展的物质基础或自然前提,而且也是品德发展的潜在因素。但是,遗传素质不是品德本身,它不能决定品德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只提供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般可能性。生理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已经发现人脑中有一个真实的“道德罗盘”,它可以指导人们评价他人的行为。“道德罗盘”区域就位于右耳后部的大脑中,当我们考虑他人行为属于行为不端还是慈善之举时,大脑中的“道德罗盘”就会变得异常活跃。相关实验在一个情境中,一名男子明知一座桥有安全隐患,还让女朋友过这座桥,女友侥幸没有出事。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志愿者不能接受男子行为。另一个情境中,两名女孩参观化工厂喝咖啡时,甲让乙帮忙在自己的咖啡中放些糖。乙从一个贴有“有毒”标签的瓶子里舀出白色粉末。甲喝咖啡后安然无恙,因为那些白色粉末的确是糖。我们是否接受这些行为?但在接受经颅磁刺激后,志愿者倾向接受男子和乙的行为。整体测试结果显示,志愿者接受经颅磁刺激后,变得能够接受那些不负责任或故意伤害别人但结果没有造成伤害的行为。他们变得接受那
本文标题:第七章 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29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