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五章-翻译中的创意与忠实
By常晓亚创意与忠实翻译中的翻译的创造性传统观念:认为翻译是“模仿”或是“拷贝”的同义词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早在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就曾指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他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翻译通讯》1984年,第22页余光中在他的《翻译和创作》中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证明了翻译和创作是非常相近的两种心智活动。1什么是创造性?第一种定义:“创造性是指一个人产生新的或原创思想、艺术创造的能力;一个创造性的构想一般定义为‘有新意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其所出现于其中的情景有用或合适’”。——刘靖之《翻译论集》1981年,第122页第二种定义:即把原先存在的一些构想以新奇的方式加以组合;一个有创意的、新颖的想法可能与其他普通的想法产生于同一套规则,但两者的不同之处便在于富有创意的想法由着不同寻常、新的组合方式,能够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此外,创造性行为还可以界定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式。有以上我们便可以看出翻译其实并不是原语信息在另一种语言系统中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将原语转变成译入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文本,这个新文本虽然在内容上虽与原作相同,但却是一个崭新的作品。于是也可以说成是一个创造性的作品。它是在词、句、语义三个层面上重构的结果。语言结构重组的程度越高,这个转换过程的创造便越大。至此,第一个问题已经讲完,我们可以看出仅从概念上就可以说明翻译具有创造性了。2面对翻译和原著创作,我们一般人的两种想法:一是翻译是受限制的,而原著作者的创作却不受什么限制;二是翻译行为本身比起原著的写作来,前者的创作性要比后者小。首先为什么原著作者的创作不是无拘无束的?每一种文学形式的创作都受各种格式和要求的约束,作者绝不可能任意行事。同时也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的限制,政治环境的限制,本人的知识和生活经历的限制等等。所以说任何原著的写作完全不受限制是不可能的事,甚至于原作的创造性恰恰是受限制的结果。其次为什么翻译行为本身比起原著的写作来,其创造性不一定小?其一是因为我们老是把原作看的至高无上,具有不受任何质询的权威地位。但是近些年在文学批评与翻译研究领域出现的著作里,这种原作权威的概念收到了挑战。因为所有的文本都是吸收、借用、模仿和重写其他材料的结果,因此不仅翻译是一种“重写”的行为,原作的创作在本质上也是一种重写行为。第二个理由与艺术的一种观点有联系,即派生的观点。故有的学者认为,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说所有的文字作品都可称为翻译,如同油画和雕塑是把思维想法变成直观的东西道理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一幅画、一篇文章可能就包含了若干前期的“翻译”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字翻译才被泰德勒(Tytler)比喻成为“复制一幅画”其二创造性常常是与限制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创造性是对限制作出的反应,正是因为这种限制才使创造性得以发挥。比如,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以律诗的格律最严,字数、平仄、对偶都必须遵循修辞、审美、音韵学原则的种种规定,然而,仍然能有人在这种种束缚之下写出绝妙的律诗来,为其限制多,才可凸显其创意。因此,限制还可以进一步被看成是创作的一个主要源泉。而翻译工作者要受原语的限制,故翻译在那个限制中是有潜力发挥其创意的。其三是因为翻译不仅受原语文本模式的限制,同时又受译入语规则的限制,故翻译者所受的限制就是双重的了。由上述三点可见,翻译行为本身比起原著的写作来,其创造性不一定小。至此,已经推翻我们一般人面对翻译与原著创作所产生的两种想法,并也总结出一个结论:翻译者所受的限制,或“受捆绑”的程度是要远远甚于原作者的,而也正是因为这些种种限制给予原著作者带来创造性冲动一样,翻译者面临的这种双重限制迫使他做出更为强烈的反应,从而孕育出更多更浓的创意。也就是说,“翻译所受的这种双重限制如果能生成创造力的话,那么从理论上讲,翻译者就必定比原作者更有创意”。——Boase-Beier,在翻译实践中,普遍对“创造”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主观性的创造,即主动地创造。是在脱离原语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按译入语的音、形、义结合规律重新创作,从而准确甚至张扬地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另一种则是因为两种语言在转换过程中有些无法逾越的困难,属“不得已而为之”,是在力求表达愿意的基础上,加以变通,即被动的创造。毛泽东的诗句“不爱红装爱武装”,如果英译为“Theylovetobebattle—dressedandnotrosy—gowned.”应该是忠实了原诗句的意思,但译文始终处于劣势,文句平淡不能再现原诗的神韵。许渊冲先生把“红妆”深化为“涂脂抹粉”,把“武装”深化为“面对硝烟弥漫的战场”,把诗句译为:Tofacethepowderandnottopowdertheface.原文中的两个“爱”都是动词,两个“装”都是名词,英译文中则两个词既是名词,又是动词,与原诗句形神皆似,发挥了译文的优势,取得了创造的成功。这种“创造”属于主动地创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关关雎鸠》ByriversidearecooingApairofturtledoves;['tə:tldʌv]AgoodyoungmaniswooingAmaidenfairheloves.['meidən]WaterflowsleftandrightOfcresseshereandthere;[kres][园艺]水芹TheyouthyeansdayandnightForthegoodmaidenfair.Hisyeaninggrowssostrong,Hecannotfallasleep;Hetossesallnightlong,[tɔs,tɔ:s]Sodeepinlove,sodeep!NowgatherleftandrightThecressessweetandtender;Olute,playmusicbright[lju:t]Forthebridesweetandslender!['slendə]苗条的FeastfriendsatleftandrightOncressescookedtender;Obellsanddrums,delight[drʌm]Thebridesosweetandslender!赏析在形式上尽量贴近原文,将整首译诗同样划分为五节,每小节又分为四个意群,基本按照原诗的格式推进,音节简单,节奏明快,接近原诗的感觉;同时译者也没有忽略英诗的特点。即译诗并不勉强地与原诗字字对等,而是字数上有参差变化,以符合英文表达上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另外,对于原诗中叠章的部分,译者考虑到英语不喜欢重复的特点,采取了灵活的处理手法,如将“参差荇菜”分别译作“cresseshereandthere”、“cressessweetandtender”、“cressescookedtender”,一个主题,反复变奏,在不失原意的同时,又避免了重复,同时也体现了原诗反复吟咏的效果。安东尼·皮姆(AnthonyPym)指出:“在译者的主观创造性得到肯定之后,他们也需要接受道德的批判。”这说明了什么?发挥译者的创造性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并不是随意发挥,自由发挥,而是基于对原作的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艺术负责的态度,还要受到译者职业道德的束约,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在创意与忠实之间必须达到某种平衡。忠实也需要有客观的、与时俱进的认识。忠实原文是译者的责任之一。但有时“忠实”并不是死守原文的意思,要根据具体的场合语境而定。Tomisthelastmantocome.Tomisthelastmantoconsult.创意与忠实之间也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两者既对立有互补,忠实应是在创造的始发点并贯穿其始终,而在创造则是完美的、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出来的忠实。协调好创意和忠实之间的关系的要求(1)收悉掌握两国语言;(2)充分了解两国文化;(3)灵活的运用所学,进行再创造。That’sallThankyou!
本文标题:第五章-翻译中的创意与忠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66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