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中外名记者研究(复习版本)
王韬的新闻思想一、广见闻求通变的报刊功能观第一,广见闻。第二,通上下。第三,通内外。第四,辅教化。二、论时事抒胸臆的报刊政论观首先,“论时事”是报刊言论最基本的特点。其次是“自抒胸臆”。再次是质直朴素的文风。三有道德通古今的新闻人才观第一,报人要具备优良的品德。第二,报人应是具备高材博识的“通才”。四、“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新闻舆论主权观王韬对华人主持办报这一点甚为重视,认为这是摆脱西人束缚、发表独立见解的前提。在近代中国,由中国人出资、中国人当主笔、为中国人说话的报刊的问世,是破天荒的事情。报界奇才黄远生一、黄远生的生平黄远生(1885—1915),原名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德化(今九江)人。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业史》一书中称之为“报界之奇才”中国第一个以新闻采访和写作而闻名于世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胡适语)《远生遗著》四卷本,收集文章239篇,新闻通讯就有173篇(其余为论说、时评、杂著),占近四分之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黄远生一时名扬中华,当时与张君劢mài、燕公武被誉为“新中国三少年”。与刘少少、徐彬彬在当时被称为“民初三大记者”。“中国现代通讯的奠基人”(方汉奇)现在史学界普遍认为黄远生是“反袁独裁的义士”。少年勤奋好学,曾在两年内连中秀才、举人、进士三榜而名声大噪。1904年中进士后,获得“知县即用”资格,他不愿做官,却东渡日本官费留学,专攻法律。1909年回国后,被清政府认命为邮传部员外郎兼参议院行走、编译局纂修官。他不甘心“以极可爱之青年之光阴,而潦倒于京曹,便经常为京、沪报刊撰写国际时事评述。辛亥革命开始后,正式开始自己的记者生涯二、黄远生新闻实践黄选生的记者生涯是从民国元年与蓝公武、张君劢共同创办了《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因其抨击时政立场鲜明见解独到而名声远扬。1914年,黄远生在津接手梁启超主办的《庸言》(也称庸言报)杂志。并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驻北京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的撰述,还经常为《国民公报》、《论衡》和《东方杂志》撰稿。三、黄远生的新闻思想(一)报刊的任务与使命——“正论公理”“救国兴邦”他认为办报的目的是“主持正论公理,以廓清腐秽,而养国家之元气”,“使百年之后,吾黄钟犹有再兴之日”。舆论机关的使命应为“救国兴邦”。因此,他主张报刊应“为民生社会请命”,对当时时“举国言论趋于暮气,趋于权贵,趋于无聊之意识,不足以表现国民之真正精神”担忧,而创办了《少年中国周刊》。(二)新闻报道及评论——据实反映,反对空谈黄远生主张新闻报道及评论要根据事实,反对面壁虚造,反对空谈。假如所综合的事实,还不足作为下判断的充分根据,仍不能随便发议论,可以把事实摆出来,以提供今天或将来作社会参考之用。”他反对一些记者以闻传闻,道听途说写报道,更反对“一人杜撰,万报誊写”的现象。他对报道及评论的真实性是非常严肃的,所以他自己十分重视跟踪采访,掌握第一手材料。(三)记者的素质——能想、能走、能听、能写黄远生在《忏悔录》中提出新闻记者应具备的素质。“须有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调查研究中有种种素养,是为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为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四)“新闻通讯”文体——黄远生新闻思想的集中体现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之一是:多独家新闻,一手材料,重大政治内容.特色之二:针砭时政,辛锐深刻,淋漓尽致。特点之三是:幽隐毕迭。入木三分,词兼庄谐,文采夺人。他在《外交部之厨子》一文中写道:“外交部之厨,暴殄既多,酒肉皆臭,于是厨子乃畜狗数十匹于外交部中而豢养之。部外之狗,乃群由大院出入,纵横满道,狺狺不绝⋯⋯。邵飘萍“中国新闻界全才”之称一、生平邵飘萍(1886一l926),原镜清,后改振青。l886年10月11日生于浙江金华,祖籍东阳紫溪村。14岁中秀才,l9岁入浙江高等学堂。l9l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为时七年。1913年《汉民日报》被查封,邵飘萍被捕入狱。1914年腊月东渡日本,就读于浪人寺尾亨为中国人办的政治学校。学习期间,和同校的潘公弼等三个同学设《东京通讯社》,为国内著名报纸写东京通讯。1915年冬,邵飘萍应友人邀请返回上海,为《申报》、《时事新报》执笔。1916年下半年,邵飘萍被《申报》聘为驻京特派员。两年内,他为《申报》写了250余篇、22万字的《北京特别通讯》l9l6年接连创办“北京新闻编译社”(中国第一个通讯社)l9l8年《京报》,同时又与北大校长蔡元培、教授徐宝璜一起创办“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l92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l926年4月26日,反动军阀政府以“宣传赤化”为名将其杀害。曾是邵飘萍学生的毛泽东,四十年代在接受斯诺采访时,很深情地提到邵飘萍,说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毛泽东的评价,成为中国学者研究邵飘萍的指南。分别从理论、历史、业务三方面,构成早期我国新闻学基本框架的三本书是:徐宝璜的《新闻学纲要》,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妻子汤修慧邵飘萍和他的《京报》馆二、采访经历l9l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l9l8年接连创办“北京新闻编译社”(中国第一个通讯社)和《京报》,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l92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l926年4月26日,反动军阀政府以“宣传赤化”为名将其杀害。三、新闻采访写作上的贡献(一)铁肩辣手:我为正义狂“视死若休”的勇敢无畏的精神认为记者应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铁肩辣手”当座右铭(二)广交泛游:朋友多新闻好写邵飘萍曾说过:“夫交游广则品类不一,上至最高当局国务要人、大政治家、大学问家、大资本家、奸人败类、以至卑官小吏、舆夫走卒、皆外交记者所可与接触之人物,外交记者心目中绝无阶级之观念,惟以如何乃可尽其职务为交际活动之目的。”邵飘萍不仅文笔犀利,而且善于采访,手段高明,时人誉为“有鬼神莫测之机”。创办《京报》以来,更是与社会各色人等广泛接触,上至总统、议员,下至贩夫走卒、仆役杂工,他都能应付裕如。他为人慷慨豪侠,爱讲排场,经常在酒楼饭店宴请宾客,而许多重要新闻就是在觥筹交错之间获得并完成的。当时的京畿大官对记者普遍避之唯恐不及,而独邵飘萍却能使他们不得不见,见后又不得不谈。(三)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进行“控制”他常常在采访中围绕特定的访问任务、目标,有意识的“改变条件”,顺应受访者的心理状态,达到使采访顺利进行的目的。他很重视对方对记者的直觉印象以及心理反映。如记者的衣着、言谈举止是否可以使对方产生好感、甚至是信任感,因而乐于与记者配合完成采访任务等。“记者又必须了解不同阶级、阶层、党派、职业的采访对象在特写环境中,对事件的态度、反应,揣摩他们的心理,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配合记者的采访。四、新闻思想(一)为革命办报,做人民大众的耳目和喉舌1916年创办新闻编译社时候,在《愚与我国新闻界之关系》一文中:目的是不让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1918年创办《京报》时候,他大书“铁肩辣手”四字。(二)坚持无产阶级办报思想他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后期的报》,十分重视宣传我党提出的纲领、路线和主张。他在马克思诞辰105周年、悼念列宁逝世时,都出专刊,免费赠送《京报》订户,扩大马列主义影响;他自觉接受党的北方区委领导,大力支持党的政治刊物《向导》(敏治周干及工人运动宣传品的印刷出版;他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国共合作的南方政府,鼓吹中苏建交,赞成“以俄为师”,支持革命将领冯玉祥,欢迎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主持大政,处处表现了他自觉服从党的领导,为无产阶级鼓与呼的办报思想。(三)办报要有指导性。邵飘萍反对所谓“有闻必录”和“趣味至上”。主张凡属花柳猥亵一类品评纪事、淫秽小说以及不堪人目的广告、文章等彻底清除,暂时牺牲报纸之发行量,也决不同“黄报”同流合污,决不以“桃色新闻”招徕读者。他“宁可牺牲一部分之销路,决将此类稿件一扫而空”。(四)保证新闻真实性。邵飘萍注重采访艺术,重视调查研究,主张新闻要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每次采访都能做到“亲临现场,细致观察”。张季鸾称赞邵飘萍的采访艺术为“发问不多,使言者无所遁饰”,“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特派记者,在担任《申报》特派记者驻北京期间,他两年内就写了251篇、计22万字的北京特别通讯,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同行们的称赞。担任《京报》社长后,他继续亲自采写“五卅”惨案、“三—一八”事件等重要新闻,连夜赶写消息、评论,力争在最短时间里提供“事实不欺阅者”的真实新闻。(五)依靠群众办报。《京报》复刊后,副刊迅速增加到十种以上,做到“多种副刊轮替发行,周而复始,既不患单调,又不致零乱,于学艺之专研,报章之体例均为有益。”这么多副刊都是靠社会力量来办的。(六)提倡精通简要、生动活泼的文风他针对以往为报纸评论“少事实而多论断”,好发空论的缺点,很注意用事实说话。他认为,“事实乃最易于证明是非”,“其足令读者同情信仰,反较诸凭空臆断之言为有力”。(七)关键是培养人才。加强队伍建设。他在论著和课堂讲学时多次强调,记者“以品性为第一要素”同时,要具备如下条件:必要的知识与经验,善于观察,推理联想,判知新闻的价值,机警、敏捷、不失时机,不放过细密之处;把自己培养成“铁肩”、“辣手”一身二任的社会活动家,“为弱者吐不平之气,使豪暴之徒不敢逞其志,不能不屈服于舆论之制裁”:他联系自身在杭州办牧民日报》“匆匆三载,被捕三次,下狱九月”之铮铮铁骨和五四运动后被通辑的事实说:“军阀碰他一下没有什么了不起,他要逮捕我,我跑掉了”。他告诫记者要“主持公道,不怕牺牲”,“恪守人格、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他以切身的经验,强烈的事业心感染学生,并组织学生去报社实习,练笔投稿,培养了一代报人。(八)编辑、广告和发行。他多次指出,编辑要注意标题与版面的安排;报纸要靠自力发行、自办印刷厂,才能解决不依靠派别办报;广告要“不吹、不捧”,不搞“黄报”,不追求低级趣味,等等。他生前已拟好大纲,计划再写《报纸编辑学》、《广告和发行》两本书,加以总结、出版。后因惨遭杀害、英年早逝而未能完成这一夙愿。第四讲报界先驱—林白水林白水故居孙中山送给林白水的亲笔题词一、生平林白水(1874-1926),初名林獬,又名林万里,字少泉,号宣樊、退室学者、白话道人,福建闽侯(今福州)青圃村人。林白水是我国辛亥革命前后名重一时的报人,与邵飘萍齐名,世人并誉为“青萍白水”。1898年曾任养正书塾讲席。1901年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同年冬赴沪,与蔡元培等成立中国教育会,组织爱国学社。后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法科兼习新闻,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历任福建军政府法制局局长、北京大总统府秘书、众议院议员等职。1916年起从事新闻事业,创办《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北京《公言报》、《新社会日报》(后改《社会日报》)上海《平和日报》等。1926年8月因在社论中屡次抨击号称“狗肉将军”的军阀张宗昌,被张逮捕杀害。被杀原因民国10年,林白水在《新社会报》上发表了一篇题目就叫《官僚之运气》文章,这个文章一共评论了三个人,一个是吴佩孚,一个是潘复,一个是张宗昌。潘复是张宗昌的幕僚、智囊,等于是依附在他身边的食客,很卑鄙无耻的文人、政客。林白水在这篇文章中对这三个人进行了毫不留情地辛辣地讽刺,也对他们进行了挖苦。被杀原因林白水勇敢披露军阀黑幕。当时大军阀张宗昌的心腹潘复,想通过这个“狗肉将军”的关系爬上山东省长的宝座,林白水将他过去贪污的事实加以揭露。这篇时评刊载于1923年1
本文标题:中外名记者研究(复习版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70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