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领导科学主讲人:金国峰•第一章领导概述•第二章领导理论•第三章领导职能•第四章领导能力•第五章领导激励•第六章领导思维•第七章领导艺术第一章领导概述•第一节领导活动的历史轨迹•第二节领导的内涵•第三节领导与管理•第四节领导活动特性与领导素质第一节领导活动的历史轨迹•一、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1、原始民主领导(平等领导)•2、奴隶主专制领导(物化领导)和封建家长制领导(奴化领导)•3、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民主领导(服务领导)•二、历史上的领导三阶段•第一阶段:专制领导。与农业文明相适应,遵循“黑铁法则”(领导者让被领导者干什么,被领导者就必须去干什么)•第二阶段:科学领导。与工业文明相适应,遵循“黄金法则”(领导者希望被领导者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就怎样去对待被领导者)•第三阶段:艺术领导。与知识经济相适应,遵循“白金法则”(被领导者想让领导者干什么,领导者就应该干什么;被领导者想让领导怎样干,领导者应该怎样干)第二节领导的内涵•一、领导科学的产生•1911年,美国工程师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现代管理思想的产生,并逐渐从科学管理发展到管理科学,建立了许多分支学科,其中一支为领导科学。•20世纪30年代,领导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导科学产生的两大标志:•决策从日常生产、管理中独立出来;•咨询从决策中独立出来。•二、领导的含义•领导是群体过程的中心•领导意味着人格及其影响•领导是劝导服从的艺术•领导是影响力的运用•领导是一种行动或行为•领导是一种说服的形式•领导是一种权力•领导是一种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效果•领导是一种分化出来的角色•领导意味着结构的创始•领导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西方学者至少从四个不同角度去界定领导概念:•第一,领导中心说。关注领导者的能力•第二,互动说。强调人际相互影响•第三,结构说。突出组织结构的作用•第四,目标说。实现符合群体需要的公共目标•领导就是领导者影响他人,使之愿意实现其目标的过程。•“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还是“全靠车头带,火车跑不快”?•传统观念:领导=权力•权力与领导相互依存但不是相互转换。权力是“领导的货币”。•现代观念:领导=权力+威信•威信的树立靠才能。职位可以传承,威信不能传承。•三、领导的实质•领导的实质是对别人的影响力•影响是领导概念最本质的特征•影响力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基础:对特定群体的归属心理,对杰出人物的崇拜心理,对行为表率的模仿心理,对权威的遵从心理。•影响力划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影响力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第三节领导与管理•一、领导与管理的区别•领导是一种变革的力量,注重长期目标,以提供一种超越下属短视行为的意识;•管理是一种程序化的控制工作,注重短期目标,注重自己的部门和集体日常问题的解决。•领导具有全局性,管理具有局部性;•领导具有超前性,管理具有当前性;•领导具有超脱性,管理具有操作性。•具体体现为:产生方式及作用不同,动机及做事方式不同,工作过程不同。•二、领导与管理的联系•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和相容性。•一人有效而成功的管理者当然是一个领导者,而一个不胜任的管理者必然也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一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其领导成分较多,一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较低,则管理成分较多。第四节领导活动特性和领导素质•一、领导活动的特性•1、权威性•2、综合性•3、超脱性与全局性•4、超前性与战略性•5、服务性•6、间接性•二、领导素质•领导者自身的素质:•正直廉洁(品德)+智慧超常(知识能力)+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成功的领导者思考题•1、在领导科学产生之前,人类社会中是否存在领导活动?•2、就领导与管理的区别,谈谈你对领导的理解。•3、你认为领导活动的最显著的特性是什么?第二章领导理论•第一节品质论•第二节行为论•第三节情景论第一节品质论•一、基本思想•“领导是天生的”。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品质论或特质论从领导的个人品质来分析领导的成败,以寻求领导的个性特征与其工作成效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论的基础在于,认为某些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能够使其成为领导的品质或特质。•二、两大类素质•1、一般人格特质:自信、诚实可靠、热情、果断、外向、幽默感、承受挫折力等•2、与任务相关的特质:勇气、激情、内控、弹性、适应性等•三、品质论的优点与不足•有效领导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特质仅仅是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前提(必要)条件,至今尚未有证据证实哪些特征是成为成功领导者的充分条件。第二节行为论•一、基本思想•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行为论认为任何人只要采用了适当的行为方式,都可以成为一个好领导者,关键在于做什么和怎样做。•二、代表性观点•1、莱文(勒温)(原文Lewin)的三种领导者类型•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老子:上者,不知有之;其次,赞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2、坦南鲍姆与施密特的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领导者的独裁或民主程度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领导者应当依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来调整领导方式。•三、行为论的优点与不足•行为论有助于增加对各种不同类型领导行为的理解、注重行为而非领导者品质,强调了领导培训的重要性,形成了衡量、考核领导行为的方法。但是领导行为论只注重行为而没有考虑环境因素,不能完全解释领导现象。第三节情景论•一、菲德勒的权变理论•费德勒认为领导者是个性、行为方式以及行为的有效性高度依赖于他自己所处的情境。•菲德勒的权变模型分析领导者的领导模式和环境因素的关系•二、赫斯和布兰德的情境理论•赫斯(赫塞赫)(原文Hersey)和布兰德(布朗夏尔)(原文Blanchard)提出情境领导理论,领导的行为由任务行为和关心行为两个方面组成•两种行为的不同组合有四种具体的领导风格:指示(高任务——低关系),推销(高任务——高关系),参与(低任务——高关系),授权(低任务——低关系)•三、路径——目标理论•由美国管理学者罗伯特•豪斯提出。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个体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一致。•路径——目标理论包括两个环境因素:一是组织中成员的个性特点,二是工作环境。•领导理论概述:•领导没有最好的方法,不同的领导品质、风格或行为可能都是有效的;情况及其各种相关因素决定了不同领导风格和行为的有效性;人们通过学习,能够成为一个好的领导;领导造成团体和组织效果的差异;个人和情境因素影响领导效果。思考题•1、如何评价领导品质(特质)理论?•2、领导行为理论与品质论相比优势体现在哪里?•3、简述领导情景理论的主要思想。第三讲领导职能•三大职能:决策、用人和思想工作•第一节调查研究•1、调查研究是正确领导的前提•调查研究的现代化:变革思维方式•从经验性思维走向理论性思维、从片面性思维走向整体式思维、从封闭式思维走向开放式思维、从单维式思维走向多维式思维。•2、调查研究的主要方法•典型调查•统计调查•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第二节科学决策•家严重亏损的国家企业面临:•第一,上午9:00与外资企业进行合作谈判;•第二,上午8:15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来厂听取汇报;•第三,厂长世交代销科长车祸生命垂危;•第四,工人要求上午答复,否则到市府前静坐。•厂长应该怎么办?•1、科学决策的主要原则•第一,符合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原则•第二,信息准确原则•第三,系统原则•第四,决策民主化原则•第五,对比优选原则•第六,可行性和前瞻性原则•案例:•个性化汽车牌照•1、利弊分析•2、可行性分析•3、前瞻性预测•又如:上海地铁一号线与二号线的比较•2、决策的一般方法•第一,专家决策法•第二,德尔裴法•第三,模拟决策法•第四,鱼缸法第三节选人用人育人•1、选人用人育人的基本原则•第一,任人唯贤,公道正派•第二,合理授权,各司其职•第三,适人适职,人尽其才•第四,用人所长,扬长避短•第五,人才互补,协作取胜•清代诗人顾嗣协曾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清代将军杨时斋:•聋子,侍者;•哑巴,信使;•腐子,守炮台;•瞎子,听敌动静。•企业家:•吹毛求疵,质检员;•谨小慎微,安全监督员;•斤斤计较,财务管理;•急性好强,突击队长。•2、选拔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民主选举法•第一,选拔的模式:竞选、招聘、挑选•财富与才能的关系:无才有钱是资本家,无才无钱是打工族,有才有钱是企业家,有才无钱是经理。•第二,干部考察制度•第三,职能部门作用•第四,划分用人权限第四节思想政治工作•1、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第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第二,民主平等原则•第三,结合业务原则•第四,循循善诱原则•德国心理学家,针对上司对营业人员的态度和销售量变化进行调查,得到了以下结论:•在生人面前赞美——销售量增加20%—50%•私底下斥责、警告——销售量增加10%—30%•在生人面前斥责——销售量减少20%—增加10%•私底下让下属丢脸——销售量减少30%—增加5%•在生人面前让下属丢脸——销售量减少10%—60%•沟通: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沟通三要素:明确的目标,达成共同的协议,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气质、情商、技能要求•2、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第一,正面教育,以理服人•第二,重视个别思想工作•第三,树立榜样,典型示范•第四,抓住思想苗头,防患于未然思考题•1、领导的主要职能有哪些?•2、科学决策应坚持什么原则?第四章领导能力•见PPF第五章领导激励•第一节领导的激励理论•1、个人动机理论•2、双因素理论•3、期望理论•4、公平理论•1、个人动机理论•斯蒂尔斯和波特在《动机与工作行为》著作中指出,动机是推动人们去行动的内动力或内驱力。•个人的兴趣、态度和需要三个主要方面的因素影响个人的动机。•兴趣:兴趣是行为的最好导师•态度:即使你无法选择工作,但可以选择自己对工作的态度。•需求:马斯诺需求理论的两个原则:“赤字原则”(DeficitPrinciple)和“行进原则”(ProgressionPrincipe)•2、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认为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分为两类决定因素:•一类是与工作的不满意方面有关的,称为保健因素,表明一种类似于预防性维护的概念•这类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监管、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水、地位、工作保障程度及个人生活等,称为不满意因素或非激励因素。•另一类是与工作满意方面有关的,称为激励因素,指明它们在促使个人行为朝向优异方面发展(这类因素包括成就、表扬、富有挑战的工作、责任、提升等)•第一组因素(不满意因素)在组织中并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但它们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将产生不满意的感觉。第二组因素(满意因素)由于能够使人产生满意的感觉,故而能够赶到激励的作用。•3、期望理论•期望理论由佛隆(Vroom,也称弗鲁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佛隆研究表明,一个人被激发出来的力量与他所追求的目标和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是有内在关系:•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效价)*期望概率(期望值)•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效价)*期望概率(期望值)•M==V*E•E高*V高=M高•E中*V中=M中•E低*V低=M低•E高*V低=M低•E低*V高=M低•4、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本人付出/本人所得=他人付出/他人所得。•平等是指公平,而不是平均。•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所得的不公平,他会产生不满意的感觉,减少输出的数量或降低质量,甚至离开组织;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的待遇很公平,那么他可能继续维持产出水平;如果认为自己所得远远超出其付出,那么他会更努力工作,甚至会主动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第二节激励下属的方法与技巧•“刺激——需求——动机——行动”•激励,从管理角度看就是赋予职工以完成工作效益目标所需的动机或动力。•“激励
本文标题:领导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8006 .html